古徽州文化
游览完黄山后,不必匆匆而去。徽州自古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周边还有许多值得一探的名胜古迹。
1. 棠樾牌坊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整组牌坊建于明清时期,以忠孝节义为主题,共有七座石牌坊一字排开,气势恢宏,被誉为“中国牌坊之最”。牌坊在古代并非随意可建,必须因有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奏请朝廷并经皇帝御批方能兴建。棠樾能同时保存七座牌坊,殊为罕见,其中更有一座由朝廷拨款修建,可见当年其事迹之卓著。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经过一段亭台楼阁,终于来到牌坊近前。樾牌坊群堪称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历经数百年营建,却风格统一,浑然一体。与以往多见的木质牌坊不同,这里几乎全部采用石料建造,尤以质地坚硬细腻的“歙县青”为主。青石所筑的牌坊高大挺拔,结构精巧,不用一钉一铆,石与石之间严丝合缝,因而能够屹立数百年而不倒,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与技艺。
眼前的两座牌坊,分别是“鲍灿孝子坊”和“慈孝里坊”。气势庄严,故事动人。慈孝里坊上有“御制”二字,表明这是皇帝掏钱建的。
这是第三座牌坊,鲍文龄妻汪氏立节完孤坊。
眼前是骢步亭与其余四座牌坊。古时凡至骢步亭,文官必须下轿,武将必须下马,以示恭敬。亭后依次排列着四座牌坊,由近及远分别为“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和“鲍象贤尚书坊”。因官道弯曲,从地面望去,七座牌坊无法一览全貌,只能随步移景,逐一映入眼帘。
从另一侧望去,六座牌坊与骢步亭在田野间排布成景,绿色稻田把这片古老的牌坊群衬托得格外清雅壮观。
第一次摆弄无人机,操纵的很不熟练,不过总算顺利拍下了七座牌坊的全景。
除了牌坊,这里还保存着一些其它历史建筑,如祠堂、民居与书院,处处透着徽州古韵。
敦本堂是棠樾村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家族祠堂,属于棠樾牌坊群的一部分。这座祠堂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鲍氏家族修建,用于祭祀和家族教育。
清懿堂是国内唯一的一座专门祭祀女性的祠堂,体现了徽州文化中对女性美德的高度尊重。还曾接待过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参观。
棠樾村还保存着大量徽州古民居,这些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依山傍水、布局规整,充分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特色。屋宇多为青砖黛瓦,马头墙高耸,院落深邃,讲究天井通风与采光。屋内木雕、砖雕、石雕精美,门窗、梁枋、屋檐处处彰显工匠的巧思与家族的品味。
歙砚是徽州的传统特产,可惜现代人不需要此物了。
造型各异的算盘,显示曾经的徽商精于算计,可惜现在没用了。
棠樾村内还有一座三层楼的明代古民居,极为罕见。
午餐我们选择在村口的一家农家饭店,就餐的同时还能免去景区的停车费,既方便又实惠。
这个菜叫大锅巴
2. 徽州古城是徽州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以商业繁荣和文化积淀闻名。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城墙、牌楼、古街巷,还有众多徽派古民居、祠堂、文庙和书院,展现了徽州独特的建筑风格。
走入瓮城
许国大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为表彰官员许国的卓越功绩而兴建。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八脚大牌坊,结构雄伟、气势非凡,被誉为徽州牌坊群中的“重器”。八根石柱支撑起宽阔的牌坊檐顶,雕刻精美,工艺精湛,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历史价值来看,都堪称徽州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石坊上的题字都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坊上“先学后臣',就是先读书后做官的意思。
徽州古城街道纵横有序,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两旁是马头墙高耸的徽派民居,屋檐飞翘、木雕精美,细腻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艺术随处可见。城内文风鼎盛,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士人和徽商,形成了“徽商文化”与“徽学文化”的交汇地。
陶行知纪念馆,来晚了,错过了开馆时间。
漫步在古城里的青石街上,一边欣赏古老的徽派建筑,一边品尝香气四溢的当地小吃,行走与味蕾的双重享受,让人尽情感受徽州古城的生活气息。
和美女合个影,为这趟徽州之行增添了几分温暖的趣味。
夜幕降临,徽州古城的街巷灯火点点,青石板路在暖黄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徽派民居的马头墙、飞檐和雕花窗棂在灯光映照下更显古朴典雅,仿佛历史在夜色中静静流淌。街边的小吃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行人悠闲漫步,偶有轻声笑语回荡在古城巷弄间。夜晚的古城既保留了厚重的历史感,又充满生活的烟火气,别有一番韵味。
古城夜景
夜色渐浓,我在披云山庄向大家轻声道晚安,微风拂面,群山静谧,一天的行程也在宁静的夜色中缓缓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