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1025256.html
写下这篇贴子,也许会有人点赞,也许会有人指责,甚至可能被推到头条。但这一切,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分享出来,不是为了争论对错,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了给这段漫长、复杂的婚姻生活,画上一个属于自己的句号。
这既是向大家的倾诉,也是我对自己的一次告别与交代。真正的告别,不是对过去说再见,而是终于学会好好对自己说一声:谢谢你,撑过来了。
我对所有的评论也不会答复。
三十年来,我一直困惑,始终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无论怎样努力去改变自己、去迎合、去理解,始终找不到答案。
直到后来,在心理医生的一番点拨下,我才明白,原来这些年,我一直与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共存了三十年。这一切,终于有了一个解释。
曾经,我也想过把这些经历写成一本小说,或者改编成一部电视剧,把那些复杂、细腻、撕裂的情感完整记录下来。可如今,写的冲动已经消退,也失去了太多兴趣,只剩下零零散散的片段,随手留在这里。
也许,将来会有某个人,有缘看到这些情节,愿意替我把故事继续讲下去,也算是一种了结吧。
NPD,即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健康状况,其特征包括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对过度关注和赞美的强烈需求、人际关系困难,以及缺乏同理心(根据Healthline的说法)。根据《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患有NPD的人通常表现出夸大的自我形象、相信自己独一无二,以及一种应得感。他们也可能缺乏同理心,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铺垫家人的为人处事,也更能理解行为和观念,尽量具体例子:
1。首先,说到他爷爷:
他曾告诉我,“相敬如宾”是他小脚奶奶对婚姻的要求(在她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女人对婚姻能抱持的最高期望了)。
他爷爷能把她逼到撞墙,幸好他奶奶后来守寡,才不必再撞墙受苦,又碰上大孝子,便有了奶奶,姑姑,爸妈,他三兄弟的大家庭。
他还告诉我,奶奶从不对他发火。如果我是个七十几岁的寡妇,70岁得了孙子,我可以肯定不会对孙子发火。事实上,就算是我妈,她也不是寡妇,但七十多岁时同样从未对外孙女、外孙发过火。
但我提醒他,我并不是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请不要用对七十岁老太太的标准来要求我。IF我被弄疯要撞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奶奶就撞墙。
2.再来说他爸爸:
他妈妈在60岁时提出离婚,还曾离家出走半年,究竟如何回去的,是别人劝回去,还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说挂衣服时需要人扶一把。在他们那个年代那个年纪,这样的决定非常罕见,可见她当时一定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就连一件小事,比如她只是提醒不要刮锅底,他爸爸也会把这归因于她的“更年期情绪”,而完全忽略了她的真实感受和合理诉求。这种做法其实缺少了应有的理解和体谅,“相敬如宾”的态度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外,他把大学分配的房子让给别人,却又接受他儿子买的房子。这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出于高尚或谦让,但也可能是一种对外界认同和赞扬的过度需求,希望被认为道德高尚。
难怪他妈妈会说,如果只靠她一个人的工资,她一样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
3。该轮到主角出场:
利用我来满足所谓的「尽孝」需求,以及其他对自己道德感的满足。
当我因为他把我的喂奶录像(有暴露镜头)和泳装照片偷偷送给家人而我生气时,他就无端指责我是「恶女人」,说我不让你孝顺父母。我说我父亲在我喂奶时都有回避,结果一句“我爸看了又怎样”。?But相敬如宾,是不可能把客人的照片随便发送的。
怀老二时他要我给他妈妈让前座,这之前不久我还因为坐在后面晕车吐一车。?他说「这是因为他把我当自家人」,而把他父母当客人,因为他们家只会对外人客气,对自己人neglect。可当我生气时,他又马上拿「相敬如宾」来约束我。
卧槽,很擅长「spin(扭转解释)」来为自己辩解,去达成自己的目的,却完全忽略了我的感受。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用牺牲别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同样地,在很多事情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缺乏同理心。
比如,我曾经说过不要刮锅子、不要制造过大的噪音、吃饭时不要为了最后一粒米而拼命刮碗?(因为他说他父亲要求的),他却认为这是我的问题,而不是他的问题。
终于我把家里的碗、筷子、汤匙都换成了木头材质的,因为我不想再为他提供这些「制造噪音」的工具。如果他真的坚持要发出那些声音,请自己去买工具吧。
90年代,当我一个人在美国边怀孕边工作时,你只有三周假期从国外回来陪我坐月子。可是,这时收到爸爸写的信:
1)要给你哥哥买药,
2)要给你弟弟做什么,
3)孙女的中文名字,
却只字未提我一个人怀孕、独自承担的辛苦,也没有提到他这三周应该好好照顾我、陪伴我。
我为此表达不满,他连续三周板着脸给我端鸡汤,?幸好我坚韧,没跌入产后忧郁症。?那时,我的父母就提醒我,说以后和你一起生活会非常艰难。这时我决定离开他。?可有了孩子,到底还是心软了。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得出,他和他父亲都缺乏对别人的感受和需求的理解。?都表现出明显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接着来个Finale:
2年前当着别人的面说,他希望我走在他前面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他可以照顾我,不让我感到孤独。WOW?你们说说?我该如何感受啊
首先,他有没有真正问过我的选择!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典型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式的自我感动,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感,看似关心,实则更多是在满足你自己的情感需求。
我想清楚地告诉他:
当我离开时,我不需要他再像坐月子时那样板着脸端鸡汤,也不需要他用这种方式来「照顾」我,更不想成为他用来彰显道德或感动自己的工具。Just Say NO!
看来意难平,再来几个百思不解的段子:有好笑的,更多的是心酸
1。这件事,我始终无法放下:
当年,我的小女儿曾责怪我,没有保护好她。
那时,他要带她去湖南乡下祭祖,我其实非常清楚他的性格和行事习惯,却还是希望她能陪他一起去,还特意叮嘱她:“你爸跪下时,你也要跟着跪下。”
结果呢?
他和他哥哥为了去山上寻找远房亲戚的墓,把她一个人留在了湖南农村的山脚下。她当时一直用T-Mobile给我发信息,告诉我她很害怕、很不安。
等她离开时,因为没有和他哥哥说再见,他便整整一晚用一根颤抖的手指不停地指责她。我甚至不用去想象,当时她心里的恐惧和无助,我光是想到,就心如刀绞。
他们难道没有想过,如果那时在山脚下出了什么意外,比如遭遇侵犯,会给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带来多么深远、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如果他们从未考虑过这些,那只能说明他们是多么无知(ignorant),又是多么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不关心别人的安全,特别是对一个未成年孩子,却还要求别人礼貌、顺从地对待自己,这难道不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吗
对孩子,NPD?会把「孝顺」「懂礼貌」当作表演的标准,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当成自己面子的延伸。如果孩子表现出独立、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被指责、羞辱,甚至冷暴力对待.
他习惯性地利用自己的兄弟、侄子,来满足他那种对关注和赞美的强烈需求。于是,电话那头,你只能听到他滔滔不绝、指点江山。这背后,映射出的正是他长期以来缺乏边界感(boundary),以及对被认同、被崇拜的执念。
当初,说好只是借钱给他弟弟读书。等到他们开始慢慢偿还时,他却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吆喝:“你看,他们还钱,我们就不要他们还了吧!”?那一刻,如果我不表态,就立刻被推成了“坏人”,变成那个不近人情的人。我没表态。
后来,他还瞒着我,让我的中学同学——一位科学家,替他弟弟写推荐信,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件事。
借钱给他哥哥买下父母家对门的房子。他的妈妈希望嫂子能签下借钱协议,但嫂子不肯签;而有虔诚基督信仰的哥哥,也没有任何担当,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变得不明不白。
于是,我慢慢明白,如果我无论如何都做不了“好人”,我也不愿意再伪装成“好人”,索性选择不再与他们家人联系,这样至少可以保住内心的平静。
心理学家曾耐心分析给我听,说很可能他的母亲长期活在压抑中,经常因这些“家族琐事”而争吵。于是,他就把我投射成那个阻止、限制他自由的“母亲”角色,仿佛我每一次提出边界,都在重演他母亲阻止他父亲的那一幕。
这一切,让我终于看清了,他的无边界,他的需求,他的投射,而我,也终于不再自责,不再困惑。
有一次,我特意安排了去看他最喜欢的歌剧《卡门》,并托邻居家的母女帮忙照看孩子。等我们去接孩子时,她们正好在看电视,他当场就说:“怎么又在看电视?”邻居立刻回了一句:“就看了一小会儿。”
对一般正常的夫妻来说,我本可以直接告诉他:“你这样说会让人觉得不愉快。”但我太了解他了,指出他的缺点,就等于自己主动撞到枪口上。
第二天一早,地上积了几层白雪。我出门送孩子去中文学校时,他正在门口扫雪。我便顺口说了一句:“顺便也帮ZZ扫一下吧,她刚做完腰部手术,老公又在日本出差。”我的本意很简单,只是想借这个举动,对邻居帮忙照看孩子表达一点友善和感激。
下午我回到家,发现他不在,就打电话问他。电话里,我随口问了一句:“你有帮ZZ铲雪吗?”没想到他当场在电话里就发火了。等他从Costco回来,更是歇斯底里地大吼:“你就跟你妈一样,老是指使你爸做事!”
我当时对他说,?没有必要把我的父母扯进来,我从来没有主动把Ta的父母扯进事情里。我只是针对具体的事提出意见和感受,?比如月子里的那封信、照片、让座这些事…这是我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