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September, 2025)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 坐在家里想象某个地方是什么样子,那里都有些什么人,去那里会发生什么,以此来断定那里绝对不能去?
不幸的是,非洲常常是这种想象的受害者。在我看来,非洲是地球上被误读最严重的地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非洲是贫穷,落后的象征。于是人们把度假旅行目的地放眼于欧美等心目中的文明发达之地。
完成了非洲南部五国之旅,分享的第一点便是对于非洲我们了解得太少,偏见太多。
此行踏足非洲南部五个国家,其中南非与赞比亚只是途中短暂停留,津巴布韦只是观赏维多利亚大瀑布。主要目标是个国家纳米比亚(Namibia)和博茨瓦纳( Botswana),分别参加两个旅行团体验这两个国家。
如果你对纳米比亚这个国家名字感到陌生,看看这张照片是否似曾相识?橘红色的沙丘,干涸的古树。此景常常作为纳米比亚象征出现在杂志或电脑屏幕之中。我就是多年前看到此景照片后在内心埋下种子,‘将来一定要去这个地方’。
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而且远远超越了我的期望值。
左: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南部,西部临南大西洋,由西向东地质变化多元。
右:绿线为此次纳米比亚旅行路线,全程七天,到访了四个主要区域。
此行之所以将纳米比亚作为非洲行的首选,是因它不仅有动物王国Etosha国家公园,还有沙丘和独具特色的海岸线。
Etosha 国家公园
非洲大陆用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栖居地,纳米比亚的 Etosha 国家公园为其中之一。Etosha 国家公园22,270 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大于北京市面积)。两次驱车游猎(Safari Game Drive) 寻找动物,运气不错。
Etosha斑马数量最多,两次游猎遇到足有几百只。
Etosha 公园中有若干人工水池(Water Holes 地下管道供水),水池边看到动物几率较高。
长颈鹿是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它们喝水的姿势好优雅。
好可爱!!
大象在 Etosha 公园不多见,我们比较幸运,在第二次游猎中遇到了若干只大象。
显然动物记得水池位置,这一家大象直奔水池而来。
不同种类的动物相处融洽。
狮子比大象更为罕见,十分幸运在离开公园那天傍晚看到了这组狮子。
我们刚刚看到这伙狮子时它们在树荫下乘凉,耐心等一会儿,它们站起来,伸伸懒腰,打打哈欠,然后出发觅食!
海岸奇景:鲸湾 (Walvis Bay),三明治湾(Sandwich Harbor)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非洲旅行的主要目标是看野生动物,而我对动物的兴趣一般,两次驱车于Etosha游猎 (Safari Game Drive) 足以。
离开了动物王国,来到纳米比亚西部海滨城市Swakopmund,它附近的鲸湾 (Walvis Bay)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海滩,沙丘。
左:在沙丘之巅看大西洋;右上:沙丘中的沙滩车;右下:海风:巧夺天工之笔。
换乘沙滩行驶专用车,沿着海滩向沙丘行驶。沙滩车‘崎岖跋涉’行驶至沙丘顶部。
曾经在多个国家漫步于大西洋海滩,而在沙丘之巅瞭望大西洋还是第一次。海风吹拂沙丘的轮廓如水一般流畅,黄沙映衬蔚蓝的大海,好一副自然风景画,美不胜收。
这段海滩夹在海洋之间,得名三明治湾(Sandwich Harbor),此海滩举世无双。
左:鲸湾 (Walvis Bay)的溪流,海水渗入而成,海盐和其它矿物质将溪流染成粉红色。右:海滨栖居鸟类的羽毛也染成了粉红色。
纳米比亚沙漠地带 (Sossusvlei)
这里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橘红色沙丘群,是纳米比亚的象征,也是我选择纳米比亚之行的初衷。
进入沙漠区域,穿行于沙丘群之间如同身置电影画面之中,魔幻般的感觉。
我们在这个沙丘群里攀登至顶。在沙丘上行走十分消耗体力,‘深一脚浅一脚’不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真实体验。然而当你累了,不想继续走下去的时候,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下山,路是你自己走出来的。
沙子最安全,无论沙丘多么陡峭险峻,行走其上无需遮挡。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我是有恐高症的人,行走在沙丘窄路上却没有任何畏惧,原来以前趴陡峭山的恐惧都是心理作用。
纳米比亚沙漠沙质细腻,里面混有透明晶体颗粒,色彩会随着光照强度而变。
左图清晨光线较弱时拍摄,右图为中午光线最强上拍摄。色彩真实,毫无夸张,身临其境时我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我们幸运碰上了阳光明媚的好天气,看到了沙丘最光鲜的色彩。
旅行途中我最喜爱的一个沙漠营地住宿。
右中,右下:独立屋和里面的房间;右上:屋外供赏景用的板凳和冰箱。
左:屋前的沙漠,令人心灵安静下来的景色。
那天下午坐在室外,静静地观赏沙漠夕阳美景,枯树上的鸟在那里停留了至少半小时。。。人融入大自然之中是如此美好。
人文历史掠影
旅行途中经过山区(Damaraland),我们在一个Himba部落村庄停留。Himba是纳米比亚十三个部落中最著名的一个。他们是半游牧民,聚居草屋部落。最显著的特征是女子全身涂抹赭红色膏,上身赤露。
纳米比亚十三个部落各有自己的语言(学校教育和官方语言为英语),Himba部落也是如此。部落里有一个上过学,能讲英语的男孩给我们当翻译。虽然生活环境简陋,他们看上去健康快乐。据说过半游牧民部落生活是一种选择,我相信还有其它因素存在。
左:部落首领(Chief) 召集他的两个妻子(三位女子中左边两位)和部落里的几个孩子为我们演示了部落祷告仪式。下部小图:一个女子将她们涂在身上的赭红色膏抹在我手上,很粘稠,难洗掉。
右:这是我在首都 Windhoek一个户外集市看到的 Himba女子。即便是来到大城市,她们仍然保持部落习俗裸露上身,城市里的人对此习以为常。
纳米比亚1884-1915为德国殖民地,一次大战时南非占领纳米比亚,1915-1990年独立之前,纳米比亚一直是南非的一个省。这两段殖民地历史给纳米比亚带来了白种人。如今纳米比亚有6%白人,6.5%混血人,其余87.5%纳米比亚本土黑人。
左:城市里年轻黑人女孩子;中:三位中右边两位显然是混血人;
右:首都Windhoek几个高中生。
海滨城市Swakopmund -- 德国人殖民纳米比亚时期(1884-1915)建立的德式风格城市。这段殖民史也将一些德国后代永远留在了非洲。纳米比亚有三万多德国人后裔,主要居住在Swakopmund和首都Windhoek。在Swakopmund市中心不难遇到仍然讲德语的德国后裔,Swakopmund至今还有 ‘德国城’ (German Town)之称。
纳米比亚游客主要来自欧洲,而欧洲游人中大约半数是德国人。德国人更青睐纳米比亚,我的推断是与这段殖民历史有关。
走在Swakopmund 市区如同行走在欧洲街头。
在Windhoek两天自由行对该城市印象良好。人口少,城市比亚洲国家城市安静,整洁有序,英语像中国普通话一样普及,人比较淳朴友善,完全没有不安全感。
首都Windhoek标志建筑,不在这里停留便等于没有来过Windhoek。
左:首都Windhoek中心教堂建于德国殖民时期;右:北朝鲜于2014年为纳米比亚建造的独立博物馆。最初我还以为听错了,经证实确是金正恩家的北朝鲜所建。
看到了首都Windhoek光鲜的一面,非常期望有机会看到普通人真实生活一面。于是参加一个三小时的短途旅行团,目标是Windhoek周边小镇居住区。
左,中:逛周边小镇市场,极为真实普通市民生活场景,这里的物价比超市便宜很多。
右:市中心的超市,据说一般中低收入的人是不太光顾这里的。
南非从1915年至1990年殖民纳米比亚,实行与南非同样的种族隔离。
当时Windhoek 中心区域归属白人,第一外围圈是混血人,称为金色皮肤人(gold skin,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肤色称呼),再往外才是黑人居住区。
虽然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后废除隔离制度,历史的遗留仍然存在。短途团的车子离开市中心,首先穿过混血人居住区,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混血人住在那里。再往外周边小镇才是黑人居住区,这里看不到白人和混血人。
周边小镇的黑人居住区,不难看出相当部分黑人的收入和居住条件处于社会底层。
走进我向往已久的画面之中,感恩来到纳米比亚!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