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很静,静得像水。一页页滑动手机,读到一篇关于退休的文章。那位62岁的先生写道:“我不是在计算数字,而是在等一个时刻,可以对自己说——我可以走了。”
他最终决定离开工作,是因为母亲。他说:“她需要我时,我刚好在。”
看到这句话,我眼睛一下湿了。
不是因为那位作者说得多动情,而是因为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的母亲。
她不再像从前那样絮絮叨叨,而是学会了“体贴”地沉默。她怕打扰我,也怕我觉得她老了。她总说她一个人也挺好的,饭做得简单一点,电视随便看看就行,邻居偶尔来坐坐,她说“挺热闹的”。可我知道,那种“挺好”,背后藏着多少落寞。
她一直念叨我小时候爱吃的那道汤——冬瓜排骨,加点陈皮,她说这样“去湿气”。那是她给我熬过最多次的一锅汤。后来我长大了,离家越来越远,她却还是记得我的口味、作息、喜好,甚至连我出门会不会带伞都替我记得。
我却好像越来越记不得她需要什么。
不是不爱,是太久没有停下来好好爱。
我们总说要拼,要努力,要趁年轻多赚一点。但真正最爱我们的人,从来没有要过我们的“成功”,只盼着我们能慢下来,哪怕哪怕只是一顿晚饭的时间。
我记得有一次回家太晚,她没问一句“你怎么才回来”,只是走进厨房,重新热了一碗汤,小心地端出来,说:“不急,慢慢喝。”
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有人一直在等你,无论你多晚。
如果可以,我真想早点安排好一切,早点把时间还给她。去陪她晒晒太阳,去菜市场帮她提菜,哪怕只是坐在客厅听她讲旧事,哪怕她讲的,我已经听过十遍了。
我们都在奔赴人生的“远方”,但有些“远方”也许就是家里那一盏灯,是厨房那一锅还温着的汤。
愿我们都能在深夜的清醒中,想起那些无声的爱,也愿我们都来得及——在她需要我们时,刚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