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不准鲁迅夹烟想起了"破四旧"

(2025-08-26 20:22:38) 下一个

从不准鲁迅夹烟想起了“破四旧”

近日,一则关于“鲁迅夹烟打卡墙”的新闻引发热议。某控烟志愿者以“香烟有碍健康”为由,要求将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的画像改成“握拳”,理由竟是怕误导公众吸烟。幸而,相关部门果断拒绝:不因一人投诉就盲目更换,过度纠错脱离实际,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这场闹剧,乍看可笑,细思却让人想起“破四旧”的荒唐遗风——从砸烂历史到鸡蛋里挑骨头,如此“文化净化”,真是令人摇头叹息。

鲁迅先生以笔为刀,针砭时弊,那支烟卷在他手中,既是个人习惯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缩影。它不是健康教育的反面教材,而是鲁迅在昏暗年代点燃的思考火光,是他与世俗对抗的倔强符号。如今,有人却揪着这支烟不放,硬要抹去,换成“健康握拳”,仿佛这样就能让鲁迅更“正能量”。这逻辑何其荒唐!鲁迅若地下有知,恐怕要冷笑三声,点支烟,写篇杂文痛斥这等无聊之举。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类投诉并非孤例。从“破四旧”开始,某些人总爱以“纯洁”“正确”为名,对历史文化大刀阔斧。当年砸庙宇、毁文物、禁书籍,恨不得将历史清零;如今,又演变成对一幅画、一支烟的吹毛求疵。这种思维,根子上还是对历史文化的轻慢与无知。鲁迅的烟,是他个性的火花,也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抹去这支烟,等于抹去历史的棱角,把活生生的鲁迅变成一尊空洞的“标准像”。试问,如此“净化”历史,真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健康、更自信?

更可笑的是,这类投诉者往往打着“为公众好”的旗号,却忘了尊重公众的判断力。鲁迅夹烟的画像挂在那里多少年了?游客打卡拍照,谁会因为这支画出来的烟就跑去买包中华点上?控烟是好事,但宣传控烟何必盯着这面墙?与其费尽心思改画,不如多花点力气管管街头巷尾的烟摊,或者想想怎么让青少年远离电子烟的诱惑。拎不清轻重缓急,只会对着历史画像撒气,这不是控烟,这是控文化!

说到底,这场“夹烟改握拳”的闹剧,根子还是“破四旧”式的文化傲慢。某些人总觉得,历史得按他们的标准来“修剪”,文化得按他们的喜好来“消毒”。从砸烂文物到改画烟卷,这股风气从未真正散去,只不过换了“健康”的外衣,继续干着拆解文化的勾当。历史不是橡皮泥,想捏成啥样就捏啥样;文化也不是白开水,非得清澈见底才算好。鲁迅的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注脚,凭什么要被一纸投诉抹去?

相关部门的回应掷地有声:不因一人投诉就盲目更换,脱离实际的过度纠错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这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控烟志愿者们,与其盯着鲁迅的烟卷较劲,不如多读读他的文章,学学他如何用批判精神面对现实。文化不是你们的私产,历史也不是任人涂改的画板。别让“破四旧”的幽灵再借尸还魂,别让鲁迅的烟卷变成你们手里的“拳头”。

这面打卡墙,就让它好好挂着吧。鲁迅夹着烟,依然犀利地注视着这个时代,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尊重历史的复杂与真实,而不是用“正确”去阉割它的灵魂。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