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中国将在北京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不仅是一场展示中国军事力量和政治稳定的盛会,更被视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宣示替代性国际秩序的标志性时刻。《新苏黎世报》评论指出,中国正利用一切机会,包括上合峰会和即将举行的阅兵,打造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多极世界秩序,而特朗普的政策无意中加速了这一进程。《日报》则评论称,上合峰会释放明确信号:中俄正进一步紧密结盟,共同构建反西方阵营。由此,一个以习近平领导的“新轴心国”正在形成,与西方阵营形成对峙,中美分治的世界格局逐渐显现,一场“新冷战2.0”即将在9月3日的阅兵中拉开序幕。
新轴心国的崛起
中国的战略雄心早已超越区域性大国定位。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成员国已从6个扩展到10个,合作领域从最初的“反恐与反分裂”拓展到经济、贸易和地缘政治协作。中国通过提供巨额贷款、承建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长期布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视为战略伙伴。东盟国家的倾向性选择便是例证:面对中美博弈,许多国家更倾向于选择中国作为主要合作伙伴。这种吸引力不仅限于专制国家,也包括那些寻求经济利益和战略平衡的发展中国家。
《新苏黎世报》指出,西方长期低估了中国重塑世界秩序的能力。中国通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传播其多极化世界观,强化与伙伴国的关系。与西方不同,中国在提供经济援助或投资时,通常不附加政治条件,这对缅甸、伊朗等受西方制裁的国家尤具吸引力。9.3阅兵将进一步展示中国的自信姿态,结合中国国有企业在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其作为替代性领导力量的地位。
与此同时,中俄关系的深化成为新轴心国的核心。《日报》评论形容习近平与普京的密切合作是对西方的“政治中指”。尽管几年前,欧洲外交官还天真地认为习近平会因经济利益而疏远俄罗斯,但事实证明,中国选择了与俄罗斯结成更紧密的战略联盟。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并未让中国退缩,反而促使中俄在反西方阵营中形成更明确的轴心角色。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西方衰落”与“中国崛起”叙事,正在从宣传口号逐步变为现实。
中美分治:新冷战2.0的雏形
9.3阅兵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性时刻,也标志着中美分治世界格局的进一步固化。特朗普上台后,其“美国优先”政策、单边关税战以及对盟友的不确定态度,削弱了西方的团结与全球领导力。这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让其得以加速推动替代性国际秩序的构建。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成为中国对抗西方主导体系的工具,而即将举行的阅兵将以视觉化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有意愿领导一个与西方不同的阵营。
然而,新冷战2.0与20世纪的冷战模式有着显著不同。旧冷战以美苏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立为核心,表现为军事对抗、代理人战争和明确的阵营划分。而新冷战2.0更多表现为经济、科技和地缘政治的综合博弈。中国并不寻求输出意识形态,而是通过经济杠杆和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各国加入其多极化愿景。与此同时,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如特朗普政策引发的跨大西洋关系紧张——削弱了其应对中国的能力。
新冷战2.0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依存。尽管中美在战略上对立,但经济上的深度联系使得完全“脱钩”不现实。欧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希望坚守民主价值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美国国内法治原则弱化带来的道义困境。正如《日报》所言,欧盟是否有能力承担道义责任,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总而结之
9.3阅兵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性时刻,更是新冷战2.0的象征性起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正通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联合俄罗斯及其他伙伴,构建一个对抗西方的新轴心国阵营。中美分治的世界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但与旧冷战不同,新冷战2.0以经济和地缘政治为核心,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博弈形态。西方若继续低估中国的影响力,或许将错失重新定义全球秩序的机会。正如《新苏黎世报》所呼吁的,西方必须幡然醒悟,直面这一深刻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