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伟大“同志”人民日报又搞搞新意思
哟,人民日报又整活儿了!7月7日,陈其浩同志一篇《称呼与风气》,满腔热血地呼吁“同志”称呼重返C位,誓要让社会风气“重归淳朴”。这架势,简直像罗大佑的歌词翻新:“有个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许家印喊许同志,马云叫马同志,统统告别“老板”这俗气称呼,个个化身革命小伙伴,齐心协力奔向“淳朴”新时代。听起来多振奋人心!可这“同志”二字,搁在2025年的现实里,到底是神仙操作,还是自找的尴尬?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先说这“同志”情怀,陈同志写得那叫一个情深似海,仿佛一喊“同志”,就能穿越回那“民风淳朴”的黄金年代,人人平等,志同道合。可惜,时代早就不是那个时代,“同志”这词儿也早就不是当年的小清新。在革命岁月,“同志”是阶级划分的铁标杆,地富反坏右?对不起,直呼其名,想当“同志”?门儿都没有!如今呢?陈同志却要搞个大杂烩,甭管你是许家印这样的大地产商,还是马云这样的大资本家,统统“同志”上阵!这操作,简直是阶级立场的180度大转弯。许同志、马同志,听着挺亲切,可按当年的逻辑,这帮“大地主”“大资本家”哪有资格挤进“同志”圈?陈同志这“新意思”,是想让“同志”变成万能胶,谁都能粘上?还是说,人民日报觉得2025年的风气,已经“淳朴”到连阶级标签都可以扔进回收站了?
更别提“同志”这词的另一重身份——同性恋的代名词。陈同志大概没刷过短视频,压根儿不知道“同志”在网络时代早就被赋予新含义。满大街喊“同志”,怕不是要闹出世纪误会?想象一下,你在奶茶店喊声“同志,珍珠少放点”,店员一脸懵,旁边的小姐姐抛来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画面,堪比年度喜剧!陈同志一心想用“同志”唤回“淳朴”,却没算到这词儿在年轻人嘴里,早就从革命符号变成了调侃梗或亚文化标签。硬推“同志”上位,不但唤不回纯真,怕是还得让路人笑到喷奶茶。
文章里,陈同志还义愤填膺地批判“老板”“头儿”这些称呼,觉得它们助长了官员的“畸形心态”,让人忘了“公仆”的初心。啧,这逻辑多眼熟,活脱脱是“喊啥决定人品”的玄学!可真要细究,许家印被叫“许老板”时飞扬跋扈,改叫“许同志”就能立地成佛?马云被喊“马老板”时资本逐利,换成“马同志”就能心系苍生?这“同志”的魔力,未免被陈同志吹得太神乎其神。称呼不过是语言的外套,社会风气的内核,还得靠真刀真枪的制度和行动去撑。光靠喊几声“同志”,就能让风气“淳朴”?这比卖保健品的广告词还虚幻!
更绝的是那段“陈秘书”的感人故事,乡亲们诗词送别,称呼朴实,感情真挚,听着像偶像剧的高光时刻。可惜,这跟“同志”有半毛钱关系?“陈秘书”是职务称呼,不是“同志”的功劳。硬把这故事塞进来,简直是给“同志”强行加戏,逻辑跳跃得比蹦迪还欢。陈同志还顺手吐槽“老师”“先生”被叫滥,可他咋不想想,“同志”要是真满街喊,怕是也得滥到跟“美女”一个命运——从真诚到油腻,只差一个表情包的距离。
说白了,人民日报这篇“金台随感”,想用“同志”这根小牙签,撬动社会风气的大铁球,结果撬得东倒西歪。喊“同志”就能让社会“淳朴”?那还不如喊“亲”来得实在,至少淘宝客服还能秒回!陈同志的文章,表面是怀旧,实则是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一场称呼的过家家,情怀满满,干货空空。地富反坏右的年代早成历史,“同志”的阶级标签也该进博物馆。硬要让“同志”满街跑,不但唤不回“淳朴”,还可能闹出满城笑话。
所以,亲爱的陈同志,您的“同志”梦,怕是得在2025年的现实里撞个鼻青脸肿。伟大“同志”人民日报的“新意思”,听着新鲜,可惜治不了社会风气的病。许同志、马同志的称号,喊着亲切,却改不了时代的底色。想让风气好起来,还是少点“新意思”,多点真动作吧。毕竟,喊破嗓子,不如干出点实事儿。人民日报,下回能整点硬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