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阿立

阿立,杭州人,理工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硕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博士。 近几年在海外中文网写些回忆、随笔、游记和诗词曲,笔名杭州阿立。
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艺术 直面历史

(2025-09-14 03:04:34) 下一个

美国艺术 直面历史

--2025旧金山的小日子系列116,de Young Museum 5

杭州阿立

2025年9月14日

书接上集:

美国梦与大萧条 现当代艺术》: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9/9612.html

继续往前走。。。

这展区没看到主题介绍。

管它呢,有图便有真相:

去下一个展厅。。。

Art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国的艺术):

旧金山美术博物馆的美国艺术藏品横跨四个世纪,囊括了原住民、早期欧洲殖民者、被奴役的非洲人及其后裔以及移民及其后代艺术家创作的引人入胜的作品。他们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美国经历的多面性。这些艺术家创造、借鉴并改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概念和视觉风格。他们反映了个人和集体的关切(both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concerns),帮助塑造了“美国人”身份认同的不断演变的定义(what it means to identify as “American”)。他们的跨文化融合使美国艺术独具特色。

美国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明,美国人从未拥有过单一的价值观。来自东北部——尤其是历史文化之都纽约市——的大量作品与来自加利福尼亚州艺术的不同视角相得益彰。加利福尼亚州的反主流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s)经常挑战国家对一致性(conformity)的呼声,并为重大的社会变革铺平了道路。该州与亚洲和美洲的文化渊源、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以及移民历史,也增强了美国人对日益全球化的社群归属感的认识。

美国艺术藏品的解读往往置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中,揭示了国家最高理想(the nation's highest ideals)与最棘手现实(most problematic realities)之间的差距。新旧藏品的并置展现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凸显了历史藏品对当代观众的现实意义。对这些藏品不断变化的认知,使得我们能够将美国艺术藏品视为一种非永久性的思想汇聚,这些思想不断被重新诠释(continually reinterpreted)。本次展览提供了一个公共对话平台——一个汇聚扎根于历史、在当下蓬勃发展并将在未来持续发展的人物、艺术和思想的场所。

展厅一览:

Facing History直面历史):

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与欧裔美国定居者(European American settlers)的相遇塑造了如今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标志着欧裔美国人对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形象的浪漫化和刻板化(romanticized and stereotyped)的开端。许多展品引发了人们对过去的批判性反思,其中包括对加州历史复杂而充满争议(complex and problematic)的方面进行探讨。

1542年,欧洲探险家首次抵达时,包括该地区原住民奥洛内人(Ohlone)在内的一百多个原住民文化群体在如今加利福尼亚州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加州的西班牙殖民时代始于1769年,当时方济各会传教士(Franciscan missionary priest)朱尼佩罗·塞拉(Junípero Serra)开始在从圣地亚哥到索诺玛(Sonoma)的地区建立二十一个天主教传教团(Catholic missions)。在西班牙(1769-1821)和墨西哥(1821-1846)统治时期,加州原住民人口因艰苦的传教生活条件(包括被迫迁移、皈依基督教、遭受奴役和疾病侵袭)而锐减了30%以上。

在扩张主义意识形态(expansionist ideologies)的鼓舞和淘金热(1848-1855)的诱惑下,超过三十万欧裔美国定居者向西迁徙到加利福尼亚,并于1850年成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州。然而,这些所谓的进步却以持续的原住民主权和生命(sovereignty and lives)为代价,因为美国政府和定居者试图通过加州政府支持的种族灭绝(genocide)和强制同化(forced assimilatio),进一步抹杀原住民文化(erasure of Indigenous cultures)。

正如今天一样,原住民在塑造该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遗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ormative role)。尽管十九世纪晚期加州传教复兴风格(Mission Revival Style)的建筑和装饰艺术(decorative arts)通常忽略了对原住民文化的借鉴,但加州原住民对传教所的美学设计(aesthetic of the missions)贡献良多。他们不仅用土坯砖(adobe brick)建造建筑,还用手绘壁画(hand-painted frescoes)装饰室内——例如旧金山原圣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传教所(Mission San Francisco de Asís)1791年绘制的多洛雷斯传教所壁画(Mission Dolores mural)。

展品随手拍(不再翻译、注解):

去下一个展厅。。。

Colonial Cultures殖民文化):

对于许多生活在美洲的殖民者来说,绘画、家具、银器和其他物品传达了个人和群体价值观(personal and communal values)。在私人领域,家庭肖像画(family portraits)构成了殖民时期绘画的绝大部分,它们记录了彼此的相似之处,家庭纽带,并在代代相传(successive generations)之间建立了一种令人欣慰的传承(comforting continuity)。在公共领域,这些肖像画记录着职业、社会地位和抱负( social standing and aspirations)。拥有这些奢侈品(每100个殖民者中就有1人拥有肖像画)投射出了一种繁荣、文明和阶级地位的形象。这些物品也象征着与大西洋彼岸祖先国家的政治和文化联系。

传统上,美国人看待殖民文化的方式并非基于原始文献,而是通过后来的殖民复兴运动(Colonial Revival movement)及其流行文化的视角。这场运动在美国第一个首都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the Philadelphia Centennial Exposition,1876年)之后蓬勃发展,博览会通过重建历史建筑和时代房间(period rooms),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旧之情(renewed nostalgia)。与内战时期的分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殖民时期以国家团结为特征,并逐渐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时期。殖民复兴运动最受早期英裔美国新教定居者(early Anglo-American Protestant settlers)后裔的热烈拥护,他们刻意忽视了美国早期西班牙和天主教殖民遗产(Spanish and Catholic colonial heritage)。这些后裔利用殖民地家谱(colonial genealogy)、历史故居博物馆(historic house museums)和古董来保存和弘扬正在消失的社会秩序的价值观。较晚近的移民及其后裔缺乏殖民地血统和传家宝(colonial pedigrees and heirlooms),因此被鼓励通过接受开国元勋们的价值观以及复制殖民地时期的房屋和家具来适应文化。殖民复兴的持久神话(The enduring mythology of the Colonial Revival)提醒我们,我们对过去的看法不断被后代观众重塑。

殖民时期肖像画和家具拍了一组(不再翻译和注解):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下集《团结与分裂——昭昭天命 奴隶制 内战》: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