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I科普系列·第2篇:“Agentic AI” 是什么?

(2025-11-20 03:02:33) 下一个

最近 AI 圈流行起一个比“深度学习”更像哲学讨论题的词:Agentic AI(自主体 AI)。名字够玄,像是要和你探讨自由意志的起源。但它背后的故事比名字朴素得多——AI 不是突然会思考了,只是开始替你跑腿了。

它不再像传统模型那样等你一句问一句答,而更像办公室里那个“上手快得令人怀疑”的新人:听懂任务后自己查资料、跑流程、调 API,最后把结果规规矩矩端回来,还礼貌补一句“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优化”。

这种过分积极的礼貌,往往比不礼貌更让人心里打鼓。

早期的大模型,只会说,不会做,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工程师们后来灵机一动:既然模型能写代码,那何不让它顺便执行代码?于是把工具、接口、API 堆在它面前,它便像得到一把多功能瑞士军刀的小孩一样,什么都想试试。

你说查天气,它就调用天气 API;你说写个脚本,它写完还自测一遍;你让它比价酒店,它爬数据、清洗、总结一气呵成;甚至你让它看电脑里哪里乱,它真的会去整理,再提醒你“要不您下次分类存放”。

AI 就这样从“能说的专家”进化成“能动的助理”,Agentic AI 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听到“自主体”,不少人第一反应是:AI 难道有了意志、目标、人生方向?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它拥有的“自主”,更像是把一串命令润色成一本正经的“个人计划”。例如你说:“帮我下载数据、清洗、画图、写报告。”过去 AI 会解释“如何做”;现在的 Agentic AI 会——

  • 先罗列步骤(它称“规划”)
  • 然后逐步执行(称“行动”)
  • 执行错误时自动调整(称“反思”)
  • 最后把结果组合成报告(称“交付”)

听起来像开始思考,其实它不过是在模仿“思考的样子”。不是它长了脑子,而是它拥有了流程;不是它有意志,而是它会把指令的缝隙补得天衣无缝。如果说大模型是“嘴皮子太灵的学霸”,那 Agentic AI 就是“学霸开始亲自干活的那一天”。

在公司里,能干活的人永远比能说话的人让人警惕。于是行业内开始兴奋又焦虑地提问:

  • “AI 能自己跑项目了吗?”
  • “能代替实习生吗?”
  • “能做产品经理吗?”
  • “能写、能测、能部署、还能自己回滚吗?”

短短几个月,人类从担心被 AI 抢饭碗,变成担心电脑半夜替自己提交 PR。

Agentic AI 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聪明,是“不嫌麻烦”。 人类干活会累,会拖延,会三心二意。Agentic AI 干活只有一个原则:执行到底。它最擅长的并不是某个高难度动作,而是把所有动作连起来:

搜索 → 分析 → 判断 → 选工具 → 执行 → 自查 → 汇报

它像一个不睡觉、不抱怨、不偷懒、还会自动复盘的“数字实习生”。你让它重做十次图、跑二十次脚本、检查三十次格式,它不仅不会烦,还会说“请问需要进一步完善吗?”

真正让人害怕的,从来不是天才,而是这样不知疲倦的勤奋。它危险吗?危险从来不在“意识”,而在于它执行得太认真,Agentic AI 的风险不在“觉醒”,而在于它非常忠诚,非常快速,非常不犹豫。

  • 你让它抓数据,它可能过度爬取;
  • 让它发邮件,它可能把机密发错收件人;
  • 让它查信息,它可能越界收集;
  • 让它部署系统,它可能绕过审批,把旧系统顺便拆了。

它不会像人类一样停下来想:“这样做会不会出事?”它只有一个反射:“既然你说了,我便照做。”人类犯错靠冲动,AI 犯错靠认真;而认真犯错,往往更具破坏力。

一句话总结 Agentic AI, 如果大模型是“会说话的概率机器”,那么 Agentic AI 就是:“会跑腿的概率机器,还带一点模拟出来的主动性。”它没有自我,却像有;它不懂世界,却能操作世界;它不思考,却摆出思考的姿势;它不偷懒,却可能过度勤奋到令人心惊。

当我们以为自己在训练一个助手,助手已经在自学如何完成我们还没想到的任务。这大概是科技史上第一次,让人反思一句老生常谈:

“勤奋是美德。”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