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数日,夜色渐浓。慧尘于舟头盘膝诵经,心静如水,忽而眉头微蹙,睁眼望前。
只见前方水岸停泊一艘画舫,通体朱漆雕栏,舟上灯火摇曳,透出淡淡香气。琴声如水,缥缈而至,起初若隐若现,转而如泣如诉,又似水面轻风,一缕缕拨动心弦。
慧尘起身,回望舱内,低声道:义母,前方似有异音。是否有妖?
话音未落,舱帘轻启,叶纤尘抬手挑帘而出,纱衣未束,素面朝夜,眼神清冷如月:
不,是你妙音姑母。
舫上女子着一袭湖绿色薄纱法袍,轻裾飘摇,若梦中烟水。衣襟轻敞,雪乳微露,肤若春酥,眉如远山,正低头抚琴,曼妙身姿伴着指尖起伏,如波上莲影,潋滟动人。她脚边跪着一个正在专心烹茶的俊美青年。
忽有所觉,她抬头望来,眼波流转,唇角轻扬,似早已知晓来者是谁。
琴音一转,正是一曲《尘缘》,隐有旧雨重逢,欢迎之意。她轻启檀口,歌声随之婉婉而出:
尘缘恰似风中絮,更吹作、杨花去。
欲绾垂杨垂柳处,奈何春尽,乱红无主,一霎清明雨
声音不高,却穿云裂雾,直入耳底,勾人心魄,令人久久不能自持。
一阙将尽,江面却忽起笛音清音悠扬,似远山回雪,与琴音缱绻交融。女子眸光一动,浅笑不语,续唱一阙:
浮萍本就随波旅,何必相逢碧莲渚?
别后孤舟谁与渡?半江渔火,数声芦笛,说尽难续。
一曲唱罢,琴韵犹绕,笛声渐歇,水面渐静,小舟正好驶至画舫边。叶纤尘收笛入袖,微微颔首,朗声道:
叶纤尘,见过妙音师姐。
舫上女子放下琴,轻轻起身。薄纱轻拂,似雾中花影。她轻盈步出舫头,目光先落在慧尘身上,略一端详,盈盈一笑:
这位小僧,倒也生得清秀。
叶纤尘道:师姐,这是我在京城收的义子慧尘。目光一转:尘儿,还不拜见姑母?
慧尘耳根微红,躬身行礼:慧尘见过司姑母。
妙音娇笑赞道:看不出师妹本事,收了这么个大儿子。尘儿几岁了?
慧尘的脸愈发通红,禀姑母,孩儿二十有七。
啧啧,不错,好年纪,才比姑母大一岁,不像宁师姐那个麟儿,比我大上好几岁,还磕头叫姑母,人家都不好意思了。
说罢,从袖中摸出一片小玉牌,挂在慧尘颈上,即叫了姑母,总有一份见面礼,这玉牌是姑母所炼,里面藏了一式姑母的琴音剑意,遇到危险,捏碎玉牌,或可保你一命。
慧尘错愕地望向叶纤尘,叶纤尘点头,却绷着脸道:还不谢过姑母!
慧尘跪倒:尘儿谢过姑母。
妙音轻笑:这孩子,刚见面时行礼不曾跪,给了见面礼倒是跪了,真是聪明得紧。
慧尘窘得直欲寻个地缝钻进去。
妙音转向叶纤尘,挽住她手:你许久未归,这一身寒意,倒也添了几分旧日风骨。
叶纤尘轻抬眉眼,淡然回道:师姐琴心未改,却在这江上设此幻音,若非吾来,怕要勾了旁人魂魄。
妙音眨眼:谁让你来得正好?若换旁人,未必听得懂我琴中意。
两人言语轻柔,却字字藏锋,慧尘站在船头,只觉江风扑面,竟不知是佛境还是魔门。
却听司妙音忽道:
师妹可是要回忘川寺?若是,不如弃了这小舟,与我同归吧?
纤尘略一思忖,点头:也罢,整天看着这傻儿子,不如听听师姐弹琴。只是我这傻儿,若听得师姐弹琴多了,怕是难保清心。
叶纤尘斜睨她一眼,道:你敢渡我儿,我就拔剑渡你儿。
妙音笑如春水:你这剑,可渡不了我。
慧尘听得满面通红,不敢抬头。这时,舟中走出一俊美青年,向纤尘跪倒:慧墨见过叶姑母,请叶姑母上船用茶。
江上夜色正浓,慧尘与舟子结了船资,画舫远去。琴声、笛声、江风三者交织,在这无垠水路上,轻轻奏响了新一段旅途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