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莉移民美国的故事
[Kelly : an immigrant’s journey to America]
奔赴幻想、华裔美军、妈妈保重、自投罗网、美国监狱、驱逐出境 、天人永隔、海阔天空
时间:1949年初春
地点: 车水马龙的台湾基隆港
[黑白背景]
这是春寒料峭的一天。
水面混沌,雾重夜深。
最后终于晨光绽现,驱除了黑暗,景象清晰起来。 基隆港口已经挤满了熙熙攘攘、焦急等待的民众。 其中一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神情严肃,年纪三十多一点的王姓年轻人,他在人群中引颈望着氤氲的远方, 那是一艘渐渐驶近的普通客轮,船上载满了货物与1千多名乘客。
一名身穿深蓝色厚棉旗袍,面貌姣好的年轻妇人, 她右手抱着一岁多的小女儿, 左肩挎着布包袱, 左手拎着一个柳条提箱,三岁多的大女儿在她身后紧紧攥着妈妈的旗袍下摆。她们踢里踏拉随着男女老幼依序下船。这母女三人是从中国北方坐火车到广州, 再从广州到香港,搭上这条船来台湾与她的丈夫团聚。
她们像是逃难,但还不算难民, 甚至可以说是幸运儿, 因为她们是跟随国民党队伍最后一批离开大陆到达台湾的老百姓。
时间:1949年秋
地点:台北市博爱路底挨着植物园大门的这条商业街道
人物:民众
植物园的二扇镂空雕花、古铜色铁栏杆大门气派非凡, 三轮车像蝴蝶翅膀展开分列二侧,占据了大门前的这片入口空地。皮肤黝黑、精瘦的车夫们在这里聚集,与其他车夫闲聊八卦 或假寐,并耐心地等待下一趟生意。环视一下,街道两旁是民生基本需要的各样小商铺。有裁缝、卖菜、开杂货店的、卖煤炭煤球的、压面条的、弹棉花的、理发的、卖阳春面水饺等熟食的小饭馆。还有漫画店,几个孩子坐着竹制小矮凳,都在聚精会神的看着连环漫画。还有印刷厂,白天它总是机器开着,轰隆轰隆作响,伴随着另一家弹棉花店的拍搭拍搭声,还有理发店的收音机声。 一家紧挨一家,店铺前面做生意, 后面就是住家。
他早来台湾一年, 基本已经安顿下来。
他在这条商业街, 租下一个小门头,以修理自行车为生。
在店铺里,王性年轻人在测试着自行车车铃,他的妻子 还是穿着那件下船时的棉旗袍, 只是在外面多罩了一件工作围裙, 她坐在矮凳上, 认真地在拆卸一个有破洞的自行车内胎,好准备补胎, 她时不时的抬头看着在店铺门口玩耍的二个女儿是不是安全。
她望向女儿的眼神是那么慈爱温柔, 她的面容是那么清秀美丽, 她根本不查觉她周围四处散落的破旧解体自行车与各种零件、链条、机油瓶罐,黑乎乎的环境与她细致白皙柔和的脸庞反差是那么的巨大, 她今年才23岁。
仔细看, 她的腹部微微隆起。
为了多争取一个要修理脚踏车的客人, 他们夫妻俩几乎每天都忙活到星星月亮出来, 天色暗下来了, 才上上门板、关灯、到后屋休息,结束辛劳的一天。当然, 营业时间与所有的一切都由丈夫决定,他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