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全球貿易戰之揭幕戰(三):執行與實施

(2025-04-01 18:15:59) 下一个

Trump行政當局的執行力,是迅速而徹底的。一旦完成決策,就會雷厲風行去執行。這從他第一屆任期四年執政可以看到,從來沒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在第二任第一個月,同樣高強度推行已定議程,簽署了眾多的EO,幾乎讓新聞記者跟不上節奏,疲於奔命。

執行貿易戰過程與對方反應

自2025年1月川普上任以來,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政策經歷了多輪變化和談判,涉及安全、貿易和經濟影響的多方面考量。

#### 背景與初期行動

特朗普於2025年2月1日簽署三項行政命令,針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徵收關稅,理由是應對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的國家緊急狀態。具體而言:

- 對加拿大的關稅包括:所有商品25%附加關稅,但能源產品為10%附加關稅,基於《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

- 對墨西哥的關稅為所有商品額外25%附加關稅,旨在解決南部邊境的移民和毒品問題。

這些措施的實施日期最初定為2025年2月1日(加拿大)和2月4日(墨西哥),但後來因談判而延遲。

#### 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回應

加拿大和墨西哥迅速反應,表達強烈不滿,並採取對策:

- 加拿大: 2025年2月2日,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宣布對1550億加幣(約1070億美元)美國商品徵收25%報復性關稅,其中300億加幣(210億美元)立即生效,涉及橙汁、花生醬、咖啡等產品。特魯多強調,加拿大已實施13億加幣的邊境計劃,包括部署直升機、增加邊境人員,並任命芬太尼專員,將跨國犯罪集團列為恐怖組織(加拿大總理聲明)。2025年3月3日,特魯多再次聲明,美國的行動毫無正當理由,芬太尼從加拿大的攔截量已降至近零(0.03磅)。

- 墨西哥: 2025年2月2日,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謝因鮑姆下令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稱這是對美國行動的必要回應,但未詳細列出具體商品。墨西哥還承諾部署1萬士兵到邊境,遏制移民和毒品走私,並利用CIA情報追捕販毒集團領袖,試圖安撫特朗普。

第一回合體現了Trump極限施壓,不惜用不很站得住腳的籍口,想方設法謀取利益的典型風格。

#### 暫停與延遲的原因

2025年2月3日,川普宣布暫停對墨西哥的關稅至3月4日,理由是雙方同意加強邊境執法。不久之後,又同樣暫停加拿大的關稅:

- 加拿大承諾推進13億加幣邊境計劃,並任命芬太尼專員,將犯罪集團列為恐怖組織。

- 墨西哥同意立即部署1萬士兵到邊境,特別針對芬太尼走私和移民問題(CNBC報導)。

- 這一暫停期被視為給予兩國展示行動的機會,同時也反映特朗普對貿易戰經濟影響的考慮,特別是北美汽車供應鏈的緊密聯繫。

似乎在墨、加的聯手抵抗下,Trump怕震動太大,作了策略性後退。

一個月後,貿易戰卷土重來??

2025年3月3日,川普宣布繼續實施關稅,理由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未能充分解決毒品走私和移民問題。白宮聲明稱,儘管給予了充分機會,但兩國的行動不足以遏制卡特爾活動和致命毒品的流入。

#### 實施與調整

2025年3月4日,關稅正式生效,根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聲明:

- 針對不滿足USMCA原產地規則的商品:

- 加拿大:一般商品25%附加關稅,能源產品10%附加關稅,鉀肥10%附加關稅。

- 墨西哥:一般商品25%附加關稅,鉀肥10%附加關稅。

- 2025年3月5日,三大汽車公司打電話到白宮,提出關稅導致經營有困難,於是豁免汽車。其他行業跟進投訴。

2025年3月6日,川普調整關稅,以減少對汽車行業的干擾:

- 調整後,符合USMCA原產地規則的商品免除附加關稅,特別考慮北美汽車供應鏈的結構,涉及大量跨國零部件貿易。

- 這一調整顯示川普在安全考量與經濟影響之間的平衡,特別是對美國汽車工人和行業的保護。

這一過程顯示了川普政策的動態性,涉及多輪談判和調整,影響北美貿易格局。但同時被詬病加入了武大郎烙燒餅俱樂部,治大國如不停翻燒餅,令人無所適從。

3月12日美國對全球鋼鐵、鋁製品恢復徵收高額關稅。先前豁免名單中的國家(阿根廷、澳洲、巴西、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南韓、歐盟、烏克蘭、英國)都被認為過去利用豁免「鑽漏洞」,導致廉價鋼鋁間接湧入美國市場,從而「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因此,新措施下不再有國家豁免,一視同仁徵稅25%。川普政府強調,232關稅在2018年實施初期「非常有效地支撐了美國鋼鐵產業復甦,挽救了國內鋁業」,但豁免削弱了成效,如今要堵上漏洞讓關稅發揮完全作用。

3月12日當天,歐盟公布了一份兩階段報復計畫,針對美國鋼鋁關稅反制。不過,歐盟在3月下旬選擇推遲了這些報復措施的生效時間,從原定的4月初延後至4月中旬。

加拿大在3月13日迅速宣布對等報復,並表示美國以國安為由懲罰盟友是不能接受的。

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巴西、澳洲等雖在清單上,反應相對低調,呼籲美國重新考慮但暫未立即報復。有的選擇與美國談判出口配額,希望藉此換取關稅豁免重新生效。然而川普政府明言此次不給特殊待遇,使這些國家左右為難。例如,巴西是美國第二大鋼鐵供應國,但巴西政府在3月中表示不會立刻報復,顯示其希望透過外交管道解決問題。

面對歐盟強硬姿態,川普沒有讓步跡象,反而在言辭上升級威脅。他在3月13日抨擊歐盟計畫對美國波本威士忌課徵高達50%的關稅,稱若歐洲執行,美國將對歐洲葡萄酒和烈酒課徵200%的懲罰性關稅作為報復。

3月26日,川普公開表示將對所有進口汽車和輕型卡車課徵25%的關稅,並強調即使這會導致車價上漲,他「完全不在乎」。

全球主要汽車製造國政府紛紛表態:

歐盟:歐洲是受衝擊最大的地區之一。法國財政部長艾瑞克朗巴德(Eric Lombard)斥責這是「非常糟糕的消息」,表示除了歐盟全面提高自身關稅外別無他法,但他希望能盡快與美國討論降低關稅的方案,強調「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 。德國作為汽車出口大國(奔馳、BMW、大眾等車企對美年出口數十萬輛),其官員警告美國關稅將重創德國經濟,呼籲歐盟團結一致報復。歐盟官員重提早先提出的解決方案:願將歐盟對美汽車關稅從10%降至2.5%,前提是美國取消汽車關稅威脅。歐洲還可能將汽車關稅爭端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雖然美國曾阻撓WTO功能)。在民間層面,歐洲汽車廠商股價在消息傳出後普遍下跌4-5%,市場擔心盈利受損 。愛爾蘭總理甚至在訪美時當面向川普進言自由貿易的重要性,呼籲維持雙邊長久以來互惠的經濟關係。然而川普態度冷硬,使歐洲倍感挫折。

日本和韓國:這兩國是美國汽車市場的主要供應者(豐田、本田、現代等品牌在美佔有相當市場份額)。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表示,美國此舉可能對日美經濟聯繫造成重大影響。日本政府一方面積極游說美方,強調日本車企在美投資創造大量就業,不應被懲罰;另一方面,也在評估報復選項,比如對美國農產品或飛機採取行動,但因日美安全同盟的重要性,日本態度相對謹慎。韓國作為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本以為可避免汽車關稅,但川普的舉措並未豁免韓國,令韓政府震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將尋求與美交涉豁免,必要時通過多邊體系維權。韓國輿論擔憂這將打擊現代、起亞等車企在美競爭力。

#### 總結與分析

自2025年1月重新上任以來,川普推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強硬關稅政策,廣泛波及中、墨、加、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以及鋼鋁、汽車(含電動車)、農產品等關鍵產業。這些政策的共同特徵是在時間緊湊的幾週內密集出台,帶有高稅率、廣覆蓋和少豁免的屬性,以極限施壓的方式推動其「美國優先」議程。

具體而言,美國對中國加倍徵稅,引發新一輪美中貿易戰,中方強力反制使雙邊關係更加緊張;對墨西哥和加拿大不惜打破USMCA框架課稅,雖一度延後但終究實施,鄰國被迫讓步並採取報復,同時美國國內也為物價和就業憂心忡忡;對鋼鐵鋁材全面恢復232關稅,盟友受創深感失望,歐盟準備重啟和升級報復關稅,跨大西洋貿易摩擦再起;對汽車與電動車祭出高關稅,大幅衝擊歐日韓出口,全球汽車供應鏈面臨重組壓力,而美國消費者和汽車業也將承擔後果。

在實施過程中,部分政策因談判而稍有緩衝與調整(如對墨加關稅延後、生效後對部分商品暫豁免),但總體上川普政府展現出貫徹關稅施壓的決心,並未大幅撤回任何主要舉措。國際社會的反應從外交斡旋到報復準備,美國國內則從政治爭議到民生擔憂,都圍繞這些關稅政策展開激烈討論。川普之所以仍毅然推進,背後在於其政治算計(兌現競選承諾、凝聚基本盤、塑造強人形象)和經濟理念(保護傳統產業、追求貿易對等、遏制他國崛起)的推動。

然而,關稅大棒帶來的陣痛也開始顯現:美股波動、企業信心受挫,盟友關係緊張。有評論指出,這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從市場導向轉向以安全和政治考量為主導的地緣經濟競爭框架 。面對川普開啟的關稅新時代,國際經貿格局正經歷深刻調整。未來發展取決於各方在談判桌與市場現實中的角力結果:若美國夥伴選擇妥協讓步,川普或許宣稱勝利並適度緩和關稅;反之,若各國強力報復、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美國內部輿論,這些關稅政策也可能被迫重新評估。

可以確定的是,短期內貿易緊張態勢難以消解,企業、市場和投資者須在高度不確定性中尋找對策與方向。

(四)目標、執行能力、效果的評估

(五)可能的結局與過程

後面兩部分只有提綱與結論。部分結論已在投壇提過。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