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的天空

从改编真实的币圈诈骗故事说起吧, ssirius exchange 虚假交易所的来龙去脉和剧本分析,stay tuned!
正文

第四十八章 所谓“精英”

(2025-04-12 17:44:44) 下一个

周末的午后阳光落在硅谷某个繁忙 plaza 的水泥地砖上,廖晴开着车在停车场里转着圈,车内风吹得她耳边头发飘来飘去,车外却像开了一场“全球精英抢位赛”。

“终于有一个了!”她眼前一亮,发现一个完美车位,熟练地一打方向盘准备尾进。结果还没摆正车身,一辆不知道从哪窜出来的特斯拉像抢红包一样“哐”地扎进去了。廖晴差点没被气笑,低声念叨:“哎呀,硅谷这地方,我连抢车位都抢不赢?神了。”

她叹了口气,发动下一轮搜索。很快,命运之神又丢给她一个机会,她正要倒进去,又一辆油电混合悄无声息地斜插进来。她瞪大眼,心中暗骂:“加拿大式谦让,在这个卷王之王出没的地方,根本就是废物了!”

眼看着天意难测,朋友跳下副驾,一边挥手一边飞奔到一个车位,用身体挡了下来。廖晴稳稳倒车,她们对视一笑:“看来在硅谷,大家都是这么进化出来的。”

进了小餐馆,老朋友William已经在等她。店里弥漫饭香,也夹杂着加州人的兴奋气场。两人落座后,廖晴感叹:“你们这也太卷了吧,真是人类生存的天花板。”

William耸耸肩,一副“你终于懂了”的表情:“当然了,不然怎么能算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我儿子小学五年级的机器人课程,project要写100页的总结报告呢!又痛苦又磨炼。”

廖晴笑着接话:“那你们这教育体制,基本可以叫‘大厂螺丝钉孵化器’吧?高中每天只睡四小时,练就大脑多线程;一路卷进UC系大学系统,然后被投喂进科技大厂;朝九晚七几年,工资加股票刚刚好够还房贷和地税,成了合格的房奴之后,人生终于步入为房而战的成熟阶段。”

William哈哈大笑,眉毛都抖了:“你这总结太精准了!而且你说的是幸运的那批人。更多人连房奴的资格都没有。小厂的码农和其他服务业的牛马,很难攒下首付的。你知道我们这儿,连看房都要先给资产证明。没有合格的资产存量,人家经纪人连门都不让你进,别说带你看房了。”

廖晴一边翻菜单一边感慨:“我这还是第一次听说,连当韭菜都有门槛。在硅谷,连镰刀都挑人割。”

她转过头,望着窗外人来人往,淡淡地说:“其实你仔细想想,金字塔尖上的人,在哪个空间和时间轴上,玩的套路都一个样。他们不管你是在哪个维度里,是不是发达国家公民,学历多高、见识多广,给你的蓝图——都差不多。”

她语气轻描淡写,眼神却透着一点冷意:“先是鼓励你好好读书,考上好学校,然后给你灌输要‘为理想奋斗’,拼命工作,好不容易你工资有点起色了,他们就再推高房价。等你终于咬咬牙上了车,又开始告诉你: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

“你拼死拼活以为自己在‘实现人生价值’,其实不过是给系统添砖加瓦。你的物质欲望,也被他们一步步扩大,晋级next level,你的存款,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从吃穿用住,到下一代的起跑线,一环套一环,一套精密的算法。”

她轻笑一声:“最后你会发现,不管你做得多好,能攒下来的钱其实都差不多,基本约等于没有存款。”

她抬起头,看了朋友一眼:“我们都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有些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在一场秀里,有些人知道了,却找不到出口。”

William狡黠一笑:“所以你前几天跟我抱怨说,我们这骗子多,是天生狡猾?是!但物价也是一个推动因素。月薪四万也不敢乱花,税一扣、房一供,连狗粮都要等亚马逊打折。”

“那你们是不是很多人打两份工?白天工程师,晚上送Uber?”廖晴眨眨眼。

“可不嘛,”William压低声音,“你坐的那张椅子,前天晚上坐的是我朋友。他白天写Solidity,晚上送烧烤,还顺路传销加密货币,三不误。”

“你们这是链上生活的典范。”廖晴笑着摇头,“讲真,在这种地方待久了,连我都开始怀疑:我要不要干点诈骗才能买得起个门牌号。”

两人相视而笑,杯中倒映出玻璃窗外阳光灿烂的一天。廖晴突然意识到,在这片以“技术驱动梦想”的土地上,梦的成本是如此之高,而人们居然仍旧乐此不疲地燃烧自己,只为在这座充满资本气味的城市里,挤出一张临时安身的船票。

William笑笑说:“骗,算是多元生活的一部分。你要知道,美国是包括加州和美国其他地方的,加州跟其他地方特别不一样。”

廖晴神色平静,语气却带了点锋利:“我其实从不觉得高学历和高品德有什么必然联系。”

她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你还记不记得我很早以前跟你讲过,我的一个闺蜜小米的故事?在北京。她当年考进了 top2,踌躇满志地去找她那所谓导师。结果从第一次见面起,那个老男人就张口闭口鼓动她换男朋友,说要找个同校的、能一块拿诺奖的人。”

“我朋友小米当场就郁闷了——诺奖是本地产的吗?大国没诺奖就因为缺我一个?再说,我们那时候的大国梦不应该是,从小好好学习、上个好学校,毕业去美国留学、然后拿绿卡安家,这个剧本吗?。你现在让我换个男朋友为了拿诺奖——要真是你本人,我得疯啊。那岂不是要过,白天躲通风厨,晚上钻衣厨的神仙生活?谁受得了这日子啊!” “所以啊”廖晴接着说,“小米当时脱口而出,‘诺奖可以考虑努力,男朋友就算了,一个够用了。’”

William忍不住笑出声:“哈哈,真的太像电视剧了。”

“更讽刺的还在后面。”廖晴笑了笑,“那时候很傻很天真,小米还认真跟那男的讲了一通‘频繁换男朋友影响健康’的大道理,还跟他科普,STEM Top2,和综合Top2,差距没有多大,尤其是人才,能上哪个,有很大随机因素。结果,小米再次无缘所谓的dream school,那老男人没多久就给她发个退学通知,说她‘行为不端’,不允许再报考 top2。直接送了一张终身禁赛卡。”

William摆摆手:“我记得这事,她心态还不错,后来直奔工业界去了大厂,过得花天酒地,这段经历后来也成了朋友聚会茶余饭后的金牌笑话。”

“对,”廖晴点头,“所以从那之后,我看高学历的人,绝对不带滤镜。尤其后来我一个同学,好不容易缩骨挤进了 Top2,当了教授,我瞬间有了内部有间谍的感觉。结果同学很给力,一边在朋友圈里发表青年学者的担当,一边天天给我们小群里发他那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

“不过后来他发的太多,小群被禁言了,我们只能在social media里,发个emoji礼貌微笑”。廖晴说着,做了一个鬼脸。

接着她撇撇嘴:“所谓知识分子的双重生活,懂的都懂,上流社会的下流人士。”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