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东西

创作会痛苦,才会显得快乐更加珍贵
正文

两位人物

(2025-10-24 10:27:07) 下一个

这两个人是最近看的两本书的主角,比约恩是《我可能错了》的作者,钱学森是《走进钱学森》的对象。自己何其有幸,能够通过这两本书了解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自己也受益颇多。

之前提到过一点比约恩,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世俗意义的成就,然后有一天一个声音突然对他说不能再这么过日子了,然后他就去出家了,还是非常苦行僧的森林派。真的是很苦,特别是肉体的磨难,什么一天只吃一顿饭,半夜不能睡觉,几个月不能洗澡等等,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坚持了17年。他描述自己的修行用的是非常幽默的方式,比如自己是怎么假寐的,读了忍俊不禁,但想想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修行。他参透的很重要一点就是:我可能错了。我思考了傲气(我是对的)和谦卑(我可能错了)这两种态度,该怎么保持平衡呢。我感觉就像和面,一个是水一个是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正常人都会有一个大概的判断,初学者可能要重复几次进行调和,大厨可能一次就成功了。不正常的人才会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或者是另一个极端。我后来看的另一本书里有一个更好的观点:对人傲气对事谦卑,以后可以再讲。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经历一个艰难时刻,我希望能够晋升,和我条件差不多的人已经晋升成功了,但我却不行,领导找我谈话,说了一些不知所云的话,我很气不过。看了这本书 ,有一些解脱,我已经尽力了,虽然还可以更激进一些,但有些外部变化不是我能掌控的,就争取下次晋升吧。很多时候真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自己想开了才能不偏执。比约恩的另一个参悟就是:一切都会过去的。这好像是佛教的主旨,不管好的坏的,一切都会过去的。这又好像是道家的思想?

比约恩修行17年后,又跟随自己的内心还俗了,可能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吧。他去登山,被什么东西咬了,之后血液就不能凝固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竟然得了渐冻症。真的是人世无常。他17年的修行好像都是为了让他能够更好的面对这些无常而做的准备。他的家人和他的爱人都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他也留下了这本充满了智慧的书。很感恩自己有缘读到这本几乎是比约恩用生命写成的书。

钱学森是很有名的科学家,但我对他的认知仅限于此,偶然读了《走进钱学森》,真的好像是在离他很近的地方看他过完了一生。书的作者叶永烈是很有名的科普作家,他的开头和一般的名人传记很不一样,有点侦探小说的以为,先讲一个故事留一个问题,然后再解答这个问题。比如钱学森为什么回国呢,他是怎么回国的呢?到稍后一点才开始像其他的传记那样从钱学森的童年讲起一直到他的金色晚年。最近和钱老差不多齐名的杨振宁博士去世,网上不少父母都在讨论怎么能培养出像杨老那样的人,有人说首先你得是清华的教授。除了出生自带的天赋,父母的托举也很重要。钱老的父亲在当时的教育部任职,所以他从小都在最好的学校上学,接受最先进的教育。他的父亲非常注重对他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音乐绘画也安排上。杨博士的父亲也是从小要他先学孟子。钱老先是想学铁路强国,去上了上海交大,然后想学飞机救国,去上了MIT,因为实践方面在国外受到的不公待遇,去学理论来到了加州理工。可见专业选择都是动态的,但是爱国的思想是不变的。另一个感触是钱老非常注重细节,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比如他的剪报。作者说钱家的男士钱老和他的儿子都是这一派的,钱老的夫人蒋英女士和女儿都是大大咧咧的性格。钱老回国后受到了非常完美的照顾,家里甚至还有检验员,负责检测他们的食物是否有毒。他就此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钱老的观念是一切都是系统,所以他是一个战略科学家。有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东西,他也能融会贯通,他在别的一些领域也颇有建树。这个需要上帝视角了。

最近沉迷读书,希望能够多读书,多读好书。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