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作品

自然风光,社会情态,随便说说,慢慢道来,直叙胸臆,怡情养性,广交朋友,游历世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鄙人远没有龙应台幸运

(2007-01-02 05:09:20) 下一个

鄙人远没有龙应台幸运
    -------欧游杂记之十八       巴顿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是很幸运的。她一九七四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和梅西学院以及纽约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她也曾经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里担任过教职。所以,她可以经常游走在莱茵河的另一条重要支流内卡河[RIVER NECKAR]的岸边,欣赏深藏在浓郁森林中的海德尔堡。她可以每天穿过有六个拱形桥孔的古桥,沉浸在神奇峡谷里那涟涟波光与蒙蒙山色的辉映当中,而不必破费一个欧元的旅游费用。只可惜这位女作家整日浸淫在海德尔堡不断变幻着的白天的奇景当中;她又可以时常徘徊在海德尔堡那如银河倒悬于深谷般的夜色里,却没有写作出供人传诵的诗篇。她似乎终日忙于对欧洲的政治思索当中。鄙人读了二十世纪末她对欧盟的评论。时过境迁,她的一些观点,已不能为人所苟同。然而,她文中列举的一些关于欧洲人的统计,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当然,她的这些数据与论点都是根据法国《费加罗报》、伦敦《经济学人》周刊、以及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披露。

论者将欧洲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划分为欧洲南北的差异,也就是日耳曼民族,即北欧、英国、德国、荷兰等与拉丁语系民族,即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之间的差异。

在一项关于民族性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法国人认为德国人的最大特色是纪律严明,其次为工作勤奋,再次才是好客;而大部分德国人则认为法国人的最大特色是好客,其次是傲慢,再次是肤浅。在讲究纪律的日耳曼人眼中,“内举不避亲”是一种腐败;然而,在讲究好客、重感情的法国人眼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则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越往南走,到意大利,文化越倾向于以族群家庭,以人情为中心,讲关系,讲感情。越往北走,到丹麦、瑞典,文化越倾向于公民社会,以社区、公益为中心,讲公平,讲自律。南人认为北人没有感情,呆板;北人则认为南人没有效率,而且腐败。

更有趣的是,一半以上的法国人不知道德国总理是谁;而一半以上的德国人则说不出法国总统的名字。大部分法国人认为法国比德国民主;而一半以上的德国人则认为德国比法国民主。

只有一点,德国人与法国人意见完全一致,那就是大多数法国人与大多数德国人都同意德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龙应台称,这却是让所有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最坐立不安的一种同意。别人的这种不安使又高又胖“素行不良”的德国人更加不安。

而据鄙人所知,这种欧洲南北的文化差异,在德国内部,也可谓经纬分明。德国北部的普鲁士人,个性阴沉,有板有眼,喜欢打仗;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人则个性豪放,不拘小节,身穿皮衣裤,喜欢端着冒泡的啤酒杯相互高谈阔论。可是,有礼貌、准时、好客、喜欢组织俱乐部搞庆典活动等等,则是德国人共同的特点。古谚语称:“一个德国人可以成为哲学家,三个德国人就成一个俱乐部了”

鄙人贫苦农民出身,也没有读过几年书,当然就远没有龙应台博士那么幸运了。自己掏腰包旅游不算,由于参团旅游,一个阴错阳差,又与神奇的海德尔堡失之交臂了。鄙人又没有扭转乾坤的本事,只好坐在那位一直板着脸孔、似乎欠他太多而还他太少的意大利司机的奔驰大巴上,悻悻然地与大家一起离开了法兰克福。

我们的德国奔驰大巴正在点缀着教堂的尖塔顶的德国原野上穿越。我们驶过缓缓地流着的河流,穿过辽阔的绿油油的肯定丰收的玉米地。我们经过红色屋顶的藏着无可挑剔的幸福的美丽村庄,还有那葱郁的高高的树林,一直向巴伐利亚的首府慕尼黑进发。好客又豪爽的巴伐利亚人正端着啤酒杯在家门口等着我们呢。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附图说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也有一条母亲河叫阿诺河[b01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