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7?98),坐落于南明河中的“鳌矶石”上,三层木质阁楼,飞檐翘角,朱梁碧瓦,12根汉白玉石柱支撑,楼顶题“甲秀楼”三字。
“甲秀”寓意科甲挺秀,期盼贵州人才辈出;曾改名“来凤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恢复原名,现存建筑为宣统元年(1909)重建。
楼下“浮玉桥”长约92?m,由9孔石拱构成,桥上设涵碧亭;浮桥与楼台、翠微园、石牌坊构成小西湖八景之一。站在楼顶可俯瞰南明河、翠微园及远处的黔灵山,风景如画。
涵碧亭和南明河
翠微园位于甲秀楼南岸,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园内建筑布局精巧,以中轴线掘山筑台,层层递进,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相连,辅以花墙、长廊、假山、清水等,幽、雅、雄、朴四美兼具。原为南庵、武侯祠、观音寺等,王阳明曾在此游览吟咏,是文人雅集之地。
拱南阁,位于翠微园内,是南明永历年间(约1655年)始建的两层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古建筑。
翠微阁坐落于翠微园内,面朝南明河、背倚小山,始建于清代道光时期(1828年),为两层木结构阁楼,阁额由云贵总督阮元亲题“翠微”,如今翠微阁被辟为贵阳书法名家萧娴作品陈列馆。
阳明先生留诗处,是王阳明于正德四年(1509年)讲学期间频频造访之地,留下《南庵次韵二首》及《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等诗作,
龙门书院位于翠微园拱南阁右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面阔三间,硬山顶木结构,院内庭院幽雅,亭台、青竹、假山相映成趣。其名寓意鲤鱼跃龙门,激励举子中式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