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議前朝

歷史的確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是歷史卻不應當被勝利者壟斷。

***我的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轉發時請注明出處和作者
正文

大清國真的不需要現代工業產品嗎?

(2024-08-14 13:31:00) 下一个

    在中國“銀子”幾乎就是錢的代名詞,從文學作品或影視中,大家早就對這種貴金屬耳熟能詳了。可能大家不知道,中國自古就不是產銀的國家,也就是說,白銀在中國是十分稀有的。這也就解釋了幾千年間,銀子多數時候並不是通用的貨幣。

    銀子的顯貴,開始於明朝早期,大清全盤繼承了明朝的金融體系,因此銀子也就成了大清的主要貨幣之一。既然說是之一,說明白銀並不是當時的唯一貨幣。大清國在貨幣政策上施行白銀與銅錢並行的雙軌制。大宗交易大家用白銀結算,小買賣大家則用銅錢。於是白銀與銅錢的兌換率就成為了一個十分敏感的經濟問題。在道光之前,白銀與銅錢的兌換率是相對穩定的,於是便沒有什麼銀荒問題。但是在道光即位後,平穩突然被打破了,於是“銀荒”成為了道光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

    至於銀荒的產生原因,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既涉及到當時的國際形勢,也牽扯到大清國對外貿易平衡問題,更是與大清國內部的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以當時皇帝身邊諸位大臣的知識結構,要想自己搞清楚這些問題,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到了今天,一個國家出現經濟問題,依然是雞一嘴鴨一嘴,各說各話。

    有趣的是,在那個連什麼是經濟學、什麼是統計學都不知道的年代,大清國的兩撥與經濟完全不沾邊的大臣卻紛紛發表了高見,更神奇的是,這兩撥人異口同聲將銀荒的起因歸結到了鴉片走私的問題上,他們言之鑿鑿地指出,英國人走私鴉片導致白銀外流,而白銀外流使得白銀與銅錢的比價出現了崩潰,只要管制或阻止鴉片進口,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銀荒問題。

    咱們先不說導致銀荒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道光年間,朝廷中掌管經濟運行的戶部官員還沒有說話,然而掌管祭祀的太常寺以及掌管禮儀的鴻臚寺怎麼就知道白花花的銀子流失了呢?而且還說得有鼻子有眼。同時做為地方大員的林則徐,不好好治理地方經濟,他又是如何得出只有後來的央行行長或商務部長才知道的國家貿易和貨幣平衡狀況的呢?更要命的是,幾個外行是真敢說,愣頭青的皇帝也真敢信。大家看看結果就知道這有多荒唐了。不過古人荒唐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都二十一世紀了,我們還跟著幾位外行大臣的言論團團轉,那就是我們無知和荒謬了。

    前兩天的文章,引發了在論壇中指責我“胡說八道”的說法。我承認,我的文章的確顛覆了不少人內心的平衡,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根本不支持我的說法。我在開場白文章中就已經說了,我的文章的確會顛覆很多人自幼的認知,如果沒有做好必要的心理防護,完全可以不閱讀我的文章。“胡說八道”四個字,還是請收回。“妄議前朝”是我這一系列文章的總標題,我已經做到了“勿謂言之不預也”!

    不過,為了儘量避免無端指責,我將當時的一些詳情列舉出來。時任鴻臚寺卿的黃爵滋在其膾炙人口的名奏《嚴塞漏巵以培國本疏》中明確指出鴉片輸入導致巨大白銀外流。他說:“臣竊見近年銀價遞增,每銀一兩易制錢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銀於內地,實漏銀於外洋……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兩千餘萬兩;自道光十四至今,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 江、 浙、山東、 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

    黃大人的小兄弟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則向道光皇帝提交了《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明確呼應了黃爵滋的看法。林大人說:“鴻臚寺卿黃爵滋所雲歲漏銀數千萬兩,尚系舉其極少之數而言耳”。林甚至更進一步說,“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兩位“愛國大臣”在奏章中指出,由於鴉片的不斷輸入,自道光十四年後,每年至少有三千萬量白銀的淨流失,簡直就是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林則徐更是添油加醋,說黃爵滋只不過列舉了其中極少之數而言耳,實際白銀的流失要比黃大人說的巨大得多。請問,他們的說法有任何統計依據嗎?他們的數據來源是海關還是經濟主管部門?都沒有,那是他們的想像和情緒。治理國家到底應當依靠什麼?還用得到我說嗎?

    我們先不說這兩位的動機,僅就他們的經濟學和統計學知識而言,他們最多只相當於現在一位小學生的水準(這裡的小學生沒有任何特指的意思大家,千萬不要想起某位特定人物)。稍有經濟常識的現代人士都應當知道,這種簡單地把進口量或進口貨物的國內消費量作為貨幣輸出量的計算方法顯然是錯誤的。使用整體貿易差額概念來考察貨幣流動等問題,才是相對科學的方法。當然,在尚無一人睜眼看世界的大清國,什麼是貿易差額?什麼是順差?什麼是逆差?是沒有人知道的,因此,我們的確不應當苛責黃大人和林大人的經濟學水平,但是明明不知道卻敢如此危言聳聽,實在有些令人感到驚悚。

    我的確沒有批評或指責古人的權利,但是大家有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問題在於,後人們實在不應當像他們那樣無知,我們就算沒有科班學習過經濟學、統計學或貿易學,但是所謂的貿易順差、逆差應當耳熟能詳了,這些年中美之間沸沸揚揚的貿易戰,不就是圍繞這點事情嗎?令人驚訝的是,一些當代學者在面對鴉片戰爭歷史的時候,竟然沿用黃大人和林大人的舊觀點,徹底無視他們所使用數據的適用性和準確度,認為鴉片進口量就是當時大清國的白銀外流量,善意地說這是糊塗,稍微惡意一點說,這簡直就是欺騙。

    在這裡,我實在沒辦法進一步展開這個話題,如果大家真的感興趣,可以看看我的書《妄議前朝》之鴉片與戰爭。書中我有更詳細的分析和數據可供參考。

    說結論:一八一七年至一八三四年的十七年中,大清國一共流出白銀三千一百萬兩左右,平均每年流出不到五十八萬兩。一八三四年後,隨著鴉片貿易的快速成長,大清國的白銀外流的確呈現了加速現象。一八三四年至一八三九年的短短五年間,白銀外流就超過了三千一百萬兩,平均每年白銀流出達到了六百二十萬兩。如果將以上二十二年做一個平均的話,每年大清國承擔的白銀外流數量大約在一百八十六萬兩左右。根據有據可查的史料推算一八二五年那一年,大清國的貨幣用銀存量為六至十一億兩,大家自行將每年白銀外流數量與大清國的貨幣用銀存量進行比對,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大清國的白銀外流完全沒有可能導致大清國的經濟受到巨大影響,至於所謂的經濟崩潰,就更是危言聳聽了。當然,我並不是說鴉片走私沒有導致白銀外流,關鍵是影響有多大。好比一個病魔纏身的人最終離世,他的心臟、血管都出了狀況,巧的是還有腳氣,我們總不好將他的死因簡單歸結到腳氣吧。我的例子的確有點極端,大家懂我的意思就好。

    那麼,當年的銀荒到底存在嗎?當然存在,但是最直接的原因卻是南美州的獨立運動等導致了白銀產量的巨大波動,而清中晚期主要白銀的來源,正是南美。

    我必須嚴正聲明,黃大人和林大人的愛國情操是不容質疑的!我也無意否定大家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我們就事論事,面對道光年間的經濟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經濟手段找出問題,而不是愛國熱情。尊重專業、相信科學才是正確的方法。不過,在那個年代,大清國連一個張開眼睛看世界的人都沒有,大家就別指望專業和科學了。

    通過我簡單的論述,只想告訴大家,所謂的鴉片戰爭導致道光年間的銀荒,甚至經濟崩潰。應當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謠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陸仁蟻's article was both insightful and entertaining. I really enjoyed the way he presented his arguments with a touch of humor. His writing style is engaging and easy to follow. I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more articles from 陸仁蟻 in the futur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