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84%关税大战:姿态、绝望,还是破釜沉舟?

(2025-04-09 04:44:44) 下一个

202548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的对等关税34%暴力上调至84%,不到48小时,中方迅速反制,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相同幅度的关税,强硬回应美方挑衅。至此,中美贸易战进入了极限互毁的阶段:双方都拉满关税杠杆,仿佛在向对方宣告——“谈不拢就同归于尽

 

所谓对等关税,听起来像是一种理性、平衡、公正的处理方式。但这其实是川普主义的一个惯性思维——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带有极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首先,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对美出口体量远大于美对华出口。2024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65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高达4900亿美元,美对华出口仅1600亿美元。以84%的关税征收标准计算,美国可征收约41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关税,而中国即便全部加征,也不过能征1300亿美元的税。

 

其次,从产业替代能力看,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印太友盟中的印度、墨西哥、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迅速转移生产链。而中国,短期内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取代美国高技术设备、农业产品、芯片设计、软件服务等高附加值进口的单一国家或联盟。

 

美国的所谓对等关税,其实是一种不对称打击,吃亏的一方注定是中国。面对美方的挑衅,中国选择了对称还击,看似对等,实则风险巨大。关键问题是:中国真的准备好了脱美吗?

 

中国的反制措施首先是一种政治性姿态。它传递出两个信号:一是对国内说我们不怕打贸易战,鼓舞士气、凝聚共识;二是对国际社会说中国有底气反击霸权,宣示独立自主。

 

这是典型的舆论战配合政策战,不是为了真正征出多少税,而是为了在外交与舆论场上不落下风。如果中国在美方压境时选择沉默或妥协,不仅会被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抨击,也会在国际间被解读为软弱,丧失博弈中的主动权。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这一反制也透露出某种破釜沉舟的味道。在中美关系恶化、技术封锁持续加剧、金融脱钩隐现的背景下,中国的选择空间越来越窄。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拳,哪怕赔本,也要打疼对方。这是一种赌博心理——赌美国内部消费通胀受不了,赌华尔街与跨国公司会反弹,赌川普不敢全面脱钩。

 

问题是,这赌局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美方,中国赌赢的可能性正逐步收窄。

 

 

很多人一提中美脱钩就陷入焦虑,但实际上,当前的全球格局还没到彻底断链的地步,更准确的说法是:去风险de-risking),而非去中国化。美国加征关税确实在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但并不是完全封杀中国。美企在东南亚建厂,但背后仍是中国资本和供应链;美国政府限制高科技出口,但也允许部分民用芯片、原材料继续流入中国。这种策略既能控制风险,又能维持基本贸易逻辑,打的就是精细战,而非一刀切。对中国来说,真正的威胁不在于脱钩本身,而在于被边缘化而不自知。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RCEP”、加强与中东、非洲、拉美的合作,也希望借共建一带一路分散风险。但这些市场无法替代美国这个体量庞大、需求稳定、支付能力强的超级买家。况且,欧美对中国企业有隐性警惕,许多国家在政治上附庸美国,不敢在关键领域完全信任中国。因此,中国出口多元化不是不可能,但要弯道超车,几无可能。

 

2025年第二季度起,大批企业将面临订单萎缩、成本飙升、利润下滑。尤其是中国制造业中的外贸企业,将出现有产能无订单的困局;而美国消费者将面临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复燃的压力。受伤最重的,将是处于中间层的中小企业与低收入群体。这种双输局面,会迅速反馈到政坛,迫使两国重新坐回谈判桌。

 

可以预见,中美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进行一次象征性复谈,达成某种临时妥协——比如下调部分商品关税、恢复部分对话机制。

 

但技术领域的脱钩将难以逆转。美国对中国AI、半导体、量子计算、通信设备的限制,只会越来越细化,而中国也将加快自主可控的推进。未来的中美关系,很可能呈现贸易部分互通+高科技领域深度脱钩的新格局。

 

硬杠,是勇气,更是代价。在中美经济实力不对等、结构依赖不对称、替代路径不平衡的前提下,中国用对等关税反击,只能短期止损,但无法真正逆转趋势。打赢贸易战的关键,不在于征多少关税,而在于能否重塑产业价值链,提升自身对全球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在这一点上,中国还远远未做好准备。此刻的强硬,也许只是姿态,也许是一次误判。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下一步到底走向何方——是继续赌气式的抗争,还是重启理性博弈、修复互信、避免全面脱钩?这,将决定未来十年的国家命运。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