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无人敢犯为何依然如临大敌?

(2025-02-19 01:19:47) 下一个

在当今世界,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胆敢直接军事入侵中国,然而,在官方话语和公众舆论中,外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西方国家阴谋围堵中国”“不发展军事就会被霸凌依然是主旋律。中国不仅大力扩军,还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展示肌肉,仿佛四面楚歌,随时会被入侵。

 

问题来了:世界上真的有人要侵略中国吗?如果没有,中国为什么还要持续制造这样的焦虑感?这其中的逻辑,既荒诞又耐人寻味,既关乎历史记忆,也涉及现实政治,更包含了一种自我强化的安全焦虑症。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叙事,中国的叙事核心之一,就是屈辱史”——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八国联军到抗日战争,中国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被列强欺压,这段历史深深刻入民族记忆。

 

1949年到1970年代,中国成天高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大肆宣传中国的独立是通过血与火的斗争得来的,对全世界充满敌意;19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主基调,中国开始对外界释放友好的信号,但教育体系和宣传,仍然强调中国曾经的被侵略经历,以此强化民族凝聚力;200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腾飞,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全球地位在上升,但同时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也在增强,和平发展逐渐被强军梦所取代。

 

谁在威胁中国?从日本、韩国到东南亚各国,虽然有领土争端,但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具备战力或有意愿侵略中国;俄罗斯和印度, 虽然有历史恩怨,但目前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完全不能与中国匹敌;美国确实在战略上遏制中国,但这更多是出于经济和政治竞争,而非发动战争,更谈不上侵略

 

 

在现代,军事侵略一个经济大国的成本极高,战争不仅破坏经济,还会导致全球供应链震荡。中国是世界工厂,全球经济体系深度嵌套,真正入侵中国的后果,比二战时期严重得多。因此,任何国家在战略上,都更倾向于遏制中国,而不是入侵中国。

 

中国官方经常提到的围堵,大多是指贸易限制、科技封锁和军事合作,但这并不等于直接战争。例如,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它更是一个外交机制,而非军事同盟;关于南海争端,虽然欧美军舰在南海巡航,但这更多是对国际航行自由的维护,而非入侵中国领海;在台湾问题上,虽然美台关系升温,但美国并未真正突破一中政策底线,仍在谨慎操作。实际上,中国的被侵略焦虑,更多是一种战略性夸张,而非现实威胁。

 

强调外部威胁,可以增强国家内部团结,强化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从而巩固专制政权;在经济、社会问题复杂化的情况下,外部敌人可以成为分散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而且,为本身军事崛起提供了合理性,如果中国一直被欺负,军事扩张就理所当然。军事强大不仅是对外展示实力,也是国内稳定的重要保障。军工企业发展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军事扩张可以转移社会矛盾,为民众提供团结目标。

 

此外,台湾问题是中国军事发展的核心动因之一,解放军需要具备足够的威慑力,以应对可能的台海冲突。随着一带一路推进,中国需要在全球拥有足够的军事投射能力,以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然而,这种焦虑并非没有代价。中国长期陷入被围堵心态,穷兵黩武,结果不仅加剧与外界的紧张关系,还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当今世界,真正的竞争,不在于谁的军队更强,而在于谁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提升科技和治理能力。问题是,谁敢打破这种叙事?谁敢说中国其实没那么危险被侵略焦虑已成为政治共识,中国早已全民皆兵,同仇敌忾,这个时候,就如《皇帝的新装》一样,有谁胆敢去捅破这场盛大的安全梦幻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