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性别平等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从职场到家庭,从教育到政治,甚至连厕所的标识都在向“无性别化”发展。然而,在某些职业领域,性别用词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差,比如卖淫行业——女性被称为“妓女”,男性则是五花八门的称呼,有“鸭子”“男公关”“牛郎”,而同性恋圈的性工作者被称为“同志”。这种混乱的命名体系,不仅违背了性别平等的原则,更显得职业划分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创造一个统一的概念——“妓工”,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人类社会的另一大动力——“性趣”。在现代社会,兴趣爱好五花八门,有人喜欢跑步,有人沉迷游戏,而“性趣”作为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之一,居然长期被忽视和被污名化。事实上,“性趣”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冲动,还可以成为衡量个人健康状况和情感关系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性趣”的意义,赋予它一个合理的社会定位,并探讨它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社会文化。
在很多行业,性别区分正在逐渐消失,比如“空姐”现在被改称为“乘务员”,“护士”也逐渐去性别化。但奇怪的是,性工作行业仍然沿袭着性别歧视的传统,女性统称“妓女”,而男性则被赋予各种隐晦的称谓,仿佛男人卖淫就不算卖淫似的。
“妓工”这个词的出现,既统一了行业称谓,又突出了职业属性。首先,“妓”是这个行业的基本属性,无需回避;其次,“工”强调了卖淫不仅是一种交易,更是一门“技术活”。毕竟,要想在这个行业立足,仅有外表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技能、情绪管理、沟通技巧,还要有一定的商业头脑。因此,称之为“妓工”,比单纯的“妓女”或“鸭子”更能体现职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
既然妓工是一种职业,那就不得不分析它的市场需求。传统观念认为,性服务行业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男性,但事实上,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女性也开始“享受平权”,寻找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和生理满足。
男性妓工的崛起,正是女性性自主意识觉醒的标志。在日本,男公关俱乐部的生意红红火火,许多中年职场女性乐于为这些“年轻、健壮、会哄人的男妓工”买单。而在欧美,越来越多“女性友好的性服务机构”正在兴起,专门为单身女性、职业女性提供个性化的陪伴服务。这一趋势表明,“妓工”并非传统意义上以男性消费者为主的行业,而是正在逐步实现性别平等。
既然“妓工”已经被定义为一种职业,我们就有必要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待它。众所周知,技术工种(技工)通常需要经过培训、考试,甚至需要取得相关证书,而在性服务行业,是否也应该建立类似的职业资格认证?
甚至可以设立“妓工等级认证”,从初级妓工(仅提供基础服务)到高级妓工(提供情感咨询、恋爱陪护等),逐步提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如此一来,“妓工”不仅不再是被社会鄙视的职业,甚至可能成为新兴服务业的高端人才。
除了“妓工”之外,还有一个新生名词——“性趣”。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沉迷于各种兴趣爱好,比如电竞、健身、社交,但唯独对“性趣”闭口不谈,觉得这是一个“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话题。然而,科学研究表明,“性趣”不仅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还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健康状况和社会关系。
性趣高的人意味着荷尔蒙水平正常,身体机能良好。长期缺乏性趣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甚至影响社交能力。伴侣间的性趣匹配度,直接决定了婚姻的幸福指数。长期压抑性趣,不仅会导致心理问题,还会引发社会问题。例如,某些极端保守的社会,由于强行禁止性自由,导致地下性交易猖獗,甚至滋生各种非正常性行为。因此,正视性趣,建立健康的性观念,不仅对个人有益,对整个社会也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天生性趣旺盛,对所有年轻漂亮的女性(或英俊潇洒的男性),都会产生浓厚的“性趣”,这种现象被称为“博爱”。博爱者常被社会误解,被贴上“花心”的标签。然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广泛的“性趣”,其实是人类繁衍本能的体现。毕竟,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多样性,是种族延续的重要保障。
现代社会的性别平权,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职场、法律和政治领域,而应该拓展到人类最基础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上。“妓工”的职业化,有助于消除对性服务行业的污名化,而“性趣”的正常化,则有助于人们建立更健康、更自由的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