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得是哪一年回国探望父母的时候读了一本《上海的金枝玉叶》,是写一位上海大资本家的女儿戴西未能在新中国成立之即离开中国,而后在中国度过的莰磕人生。家族企业先是公司合营,后被充公。丈夫被划成右派入狱,没有再出来。文革中被红卫兵从家里扫地出门,与儿子住在一个漏雨的小屋子里。记得有一段专门写了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文革中戴西每个月仅有六块钱的生活费,不吃早饭,晚餐只能买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热乎乎的汤面带给她温暖。 昔日的干金小姐变得财富全无。当年她的爹爹开创的永安商场以及那张全家人在大宅子前面的合影成为了上海的一段往事。对主人公的命运深感同情。然尔令人敬佩的是所有的磨难没有让她怨天尤人,而是坦然面对,依旧优雅美丽。与此同时也记住了这碗阳春面,什么样的面有这么好听的名字?
时隔境迁,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搞活经济,老百姓可以发家致富。阳春面也迊来了新的生机。有意思的是后来的一次回国探亲,小侄儿长到了四岁,话波可爱,十分阳光。父母住在北方城市,小侄儿住在北京。在一次通话中,小侄儿热情邀请我去北京他的家里 “ 姑姑,我给你60分钟,你快来我家,咱们一起去吃阳春面! ” 什么?小侄儿也知道阳春面?立马让我想起那本书中读到的阳春面的情节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定要和小侄儿一起去品尝阳春面。几天后,如约来到了北京,弟弟说最近小侄儿迷上了阳春面,天天吵着要吃阳春面。还等什么,赶紧去吃吧。不用说,弟弟心中有数,知道去哪儿。果然来到了一个叫大牌挡的 “ 民国饭店 ”,门口招呯顾客的店员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帽。店内挂着一排排的灯笼,菜单都写在灯笼上,还真是置身在那只在电影中看到的时代里。左看右看,吃货们兴致勃勃的在点着吃着灯笼上的那些菜。当店员问我们需要点什么的时候,“ 阳春面 !” 小侄儿直奔主题。弟弟说这是一家开到北京的南京餐馆,他们常来这里吃阳春面。难怪小侄儿轻车熟路的刚坐进高高在上的儿童椅里就喊着他的菜。不多时,小笼包、虾仁豆腐、肉汁罗卜加上三碗阳春面送上来了,是小碗装,不是大碗面。看上去很简单,只是面条和汤。面条折叠的正正齐齐,卧在面碗里。汤是均匀的酱油色,不是很重,少许葱花浮在上面。难怪当初只有八分钱一碗。弟弟把一些面条捞出放到一个小塑料碗中,小侄儿便急不可待的用着那还不够熟练的筷子将面条塞入小嘴儿里,吃的十分享受。托小侄儿的福,我也见到了阳春面的模样,品偿到了阳春面的味道,还真是好吃!不软不硬,不油不腻,咸淡适中。一定是这面条的口感加上汤的味道和味蕾起了共鸣,从此便记住了这碗阳春面。难怪小侄儿如此的喜欢。
阳春面的品偿竞也成了那次回国的一个新的收获。从以前读书的感觉到现实亲身的体验,包涵着时代的变迁。祖国的蒸蒸日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吃饱到吃好。这些都鲜明对比于《上海的金枝玉叶 》里女主人公所经历的那个文革时代,只能要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代表了主人公的无奈。如今的阳春面代表了搞活商品经济,人们的自由选择。这碗阳春面也饱涵了小侄儿的深情厚意,谢谢你,可爱的小侄儿,幸运的小侄儿,愿你幸福成长!
再后来学会了阳春面的做法,简单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