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Oakville镇有棵有名的橡树,在Bronte Road上,赫顿区行政办公大楼对面。据专家测算,这棵白橡树大约260-270岁,在多伦多还被叫做约克镇的时候,她就已经站在那儿了。因为树冠风姿绰约,树干挺直优雅,这棵北美白橡树被橡树屯的人称为:White Oak Tree Lady。知道的人告诉我“沿着Bronte Road开,你绝对不会错过!”
White Oak Tree Lady原本也是默默无闻的,不过她在 2006年却是一棵闻名英语世界的树。起因是2006年Oakville橡树屯要扩建,加宽主干道Bronte。Tree Lady所处的位置旁边不到一箭之步就是12里溪,因为当时溪流河床走向的因素,如果要绕过Tree Lady,Bronte路的拐弯角度就会过于陡峭而不安全,所以这棵老橡树似乎是非砍不可了。
然而,以苏格兰移民为主体的第一代老橡树屯居民后裔却对这棵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其实也不是仅仅对这棵树,其实也包含对橡树屯建立150多年以来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树龄超过200年的屈指可数的老橡树,他们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于是为了保护这棵树,一个Tree Lady委员会诞生了。委员会首先聘请了多大植物学的专家对这棵树的年龄进行了断定。发现这棵北美白橡树的年龄在260年以上。白橡树是北美橡树,一般平均寿命在600年左右,有些甚至可以存活至800-1000年。但是,因为近代的肆意砍伐,超过100年树龄的橡树已经不多见了。于是他们启动了“保护皇家橡树”的法案(注意,这个法案写是英国宪法的,其中的故事我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讲)使Bronte修路计划延迟6个月—然后评估出来一个可以保留这棵树的替代方案。新方案包括挖掘并填平一段12里溪的河床使道路弯角,Lady树,河床都保持在一个平衡存在的状态,但是产生的额外费用大约34.3万元,当时的Oakville市政府没有这个预算,于是Tree Lady委员会发起了民间募捐,计划截至到当年12月底凑够这笔钱。
首先,橡树屯土生土长当年已经86岁音乐家Sarah Harmer捐出了第一笔私人募捐1.5万并且专门开了场音乐会宣传。于是Oakville, Burlington, Hamilton的居民开始了筹款,接着当地的酿酒商推出了一款特殊的叫White Oak Weissbeer 的Craft Beer,每卖出一瓶,Trafalgar Brewing会把其中的50分捐给Tree Lady 。然后,消息让大洋那边的当年的查尔斯王子(现在的君上)坐不住了。要知道这位待机时间超长的老王子,也许是个渣男,板凳王储,但是他却的的确确是一位资深植物学家,也是一位唱着“橡树之心”度过青年时代的前皇家海军中尉。于是,在老王子的号召下,捐款不仅从加拿大各地,美国各地,英国各地的橡树爱好者那里纷纷寄来,甚至还有从印度,锡兰等地寄来的捐款。
于是,你看到的,这棵Tree Lady现在还站在那儿。她现在虽然不是橡树屯最老的树,但是无疑是橡树屯也许也是加拿大最有名的一棵橡树。
现在说说为什么欧洲后裔对橡树有着如此狂热偏执的爱。简单一句话,因为这些人大多是大航海时代驾着帆船穿越大洋到达美洲定居的pioneers的后代。说皇家橡树的故事一定离不开大帆船,说起大帆船, 这个要从遥远的维京海盗时代说起。
每隔一两年国家地理杂志都会刊登一些关于维京人的文章,非常有意思。首先,Viking这个词的英语来源于Wicing,两层意思-来自海湾的人,也是抢掠的人。他们最初生活于北部的Scandinavia半岛(也就是现在挪威,瑞典,芬兰那一带),本来是靠渔猎生活的。自公元之初(耶稣诞生的那年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平定北方),气候开始出现转寒的趋势... 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了下来几百年,导致地球人口一直增长缓慢。然后从6世纪开始,气候开始转暖,于是地球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口增长的结果就导致食物,土地不足,争夺生存资源。所以你横着看历史,整个六世纪,不管东方西方,到处都是打打杀杀的战乱不止。
Scandinavia半岛的人口增长已经无法养活的人口开始乘着一种又窄又长,两头高高翘起雕刻出龙头的快船出海掠夺。这种船的速度非常快,一根桅杆,挂方形的帆,速度可以达到10节(每小时18公里)。船吃水很浅,可以驶进很浅的海湾迅速上岸抢掠修道院与城镇-所以他们被称为Viking-Vik在古英语里是海湾,ing表示从….来。
建造这种船的秘密就在于维京人发现了橡木是自然界最适合造船的木材—硬度,延展性,防水,抗腐蚀性以及漂浮性能都及其适合造船。维京船的龙骨是用一整棵橡树整体用利斧削砍而成的,旁边弯曲的部分需要寻找天然有弯度的木材。这需要高超的技艺,而且为了防止木头开裂,维京匠人从不用斧头逆着木纹削砍。细微的地方用小刀雕刻而成。因为龙骨的一体性,所以他们的长船不容易在海上散架,也因为橡树轻便,这种划桨帆船在进入海湾收起风帆后能悄无声息的迅速靠岸。但是,要找到这样一根橡木龙骨,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Anyway,那时的欧洲有的是高大的棕橡树,法国人用橡木桶酿葡萄酒,销往各地赚的盆满,维京人用大橡木造船,一次比一次航行的更远,后来因为发现并占领了冰岛并以此为大本营,维京人正式拉开了持续了近三百年的维京海盗时代。
近代考古发现,加拿大北部兰赛奥次牧草地(L’Anse aux Meadows-在纽芬兰省加拿大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纽芬兰岛的最北端)在大约公元 1021 年被维京人作为定居点而占领,距今正好一千年,比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时间早 471 年。(打个时间坐标:那一年,在遥远的东方,王安石出生于北宋江西一个普通布衣家庭。)维京人曾经在北美大约呆了10年然后离开了。他们是如何跨越大西洋或者是通过了因为气候暖化冰层融化而形成的北冰洋航道到达的美洲已经不得而知,但是1969年人们在丹麦的一个海盗墓中找到了一枚石制的箭头,后经测试证实为美洲的产物,而且在瑞典发现的同一个时期只有北美洲才生长的白橡木木料碎片证明他们的确在哥伦布之前就拜访过美洲了。他们拜访美洲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建造更大的越海船只的木材。他们带回来一些北美白橡木,相比欧洲生长的棕橡木,北美白橡木质地更加紧密,更加坚固,密封防水性能更好。
(看海图的时候,总是会太平面化—忘记地球是个球体,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更清楚)
然而,维京人想不到的是,妨碍他们建造更大船只的瓶颈不在于木料而在于他们使用的工具:维京人主要使用斧子削,他们不会或者说不习惯使用锯或者铇这类加工精细木板的工具。
因为地域因素,苏格兰与爱尔兰是最早也最频繁受维京海盗侵扰的地区。比如我们每年春天的“绿帽子节”—St Patrick Day的主教,就是一个苏格兰少年被维京海盗虏走,卖到爱尔兰沦为奴隶,最后皈依基督,成为爱尔兰的主保,带领爱尔兰走向文明进入基督世界的故事。
苏格兰跟爱尔兰的凯尔特工匠使用锯子,手铇这类工具能将木板加工的更加精细从而把大量木板拼接起来形成更大的龙骨和船体,从维京海盗长船那里,凯尔特工匠了解到了橡树木料超级适合建造远航帆船的material 特性。经过几代工匠的改进,特别是因为防御维京海盗而诞生的跨国商人团体汉萨同盟的推动,第一代可以横跨大洋的柯克帆船出现了。
汉萨(Hansa 或Hanse )一词,现代德文意为“商會”或者“会馆”,古日耳曼语是武装押送的意思。汉萨同盟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同盟,相当于中世纪的联合国。柯克帆船(Cog一词来源于船只建造过程中将木材用胶水及羊毛填充物混合防水一种技艺Caulking)。这也是一种桨帆船,10-12世纪广泛运用。区别于维京长船的是,柯克帆船有双层甲板,船身高,虽然保留了划桨位置,但是桅杆更高,一样挂横向四角方形帆,但是风帆从辅助变为主动力,船身圆短宽,提高了稳定性和舱容,适于做货船。而且柯克帆船还受到中国帆船使用平板舵的影响,在平直的尾部装有艉柱舵,后期加高了船艏艉,增加弓箭、投石器、弹射器等装备,被用作海上护航和作战。船的龙骨及其主要船体都是橡木,桅杆用杉木。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画作中有很多就是这种柯克帆船。
(藏于汉萨同盟城市施特拉尔松文化历史博物馆的帆船印章)
十字军东征中的柯克帆船。
在柯克帆船的基础上,曾经被阿拉伯世界统治过的葡萄牙人中出现了一位狂热航海家-埃里克王子。在他的推动下,葡萄牙人吸收了阿拉伯人先进的三角帆改进造出了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葡萄牙語「卡拉维尔」一詞來自古葡萄牙語的「橡木材」(Carvalho)。这种三桅帆船长约20-30米,船长和船阔比例3.5:1,这使得船只平衡性极强。配备三角帆加横帆,(也叫拉丁风帆)能更加充分的利用多方向刮来的风,甚至逆风,转舵更加灵活速度更快。船上配备火炮,橡木船身不仅抗外力冲击而且在被对方火炮轰击下,木屑的破碎断口不尖锐伤人破口小容易修补。这种船的载货量很小,但是优点在于轻便,转舵灵活,而且比所有的船都快,速度可以达到20节(一节=1.8公里)。但是这种船因为载货量太少,船身太轻穿越大洋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但是1486年葡萄牙人却驾驶卡拉维尔帆船发现了好望角。这时离郑和第一次1405年下西洋已经过去了81年离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1433年过去了53年。然后,西班牙人驾驶卡拉维尔帆船平塔号,妮娜号向西航行,哥伦布于1492年10月20号到达了美洲大陆。此时离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过去了59年。
(三角帆或者叫拉丁帆的Caravel卡拉维尔帆船)
再给个时间轴对照一下:1492年,在遥远的东方,23岁的明弘治帝朱祐樘从他那个“恋母情结“颇深,因为”娘媳妇“万贵妃死了所以干脆41岁也”先死了“的爹手里接班已经做了五年的皇帝。这五年他是咋过来的?
因为始终坚持一夫一妻不劈腿被皇亲国戚骂,被大臣们骂,被百姓们笑话。他不仅每天按时上下班,还常年搞加班。就是正常上班的点儿可是比什么996,007都难以忍受:早朝是每天三点起床,五点点卯上殿。夏天还好,冬天简直受罪,不仅对大臣,对皇帝也是考验,所以朱祐樘的爸爸,爷爷,太爷爷们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之下“,把早朝的时间不断的延长再延长,到了朱祐樘他爹这儿基本就”正常“到”朝九“了。然后呢,朱祐樘不仅把它给扳回来到3点起床,五点上殿了,而且天天这么干,一干就是18年直到他去世为止。这还没完,朱祐樘还搬出午朝。估计在这位皇帝心中,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干活儿。原来中国人“没苦硬吃”的传统是从这儿来的。
回来说说郑和下西洋。要说朱棣在南京搞靖难残忍归残忍,但是他的确是位少有的文治武功仅排在李世民之后的帝王。他派郑和下西洋,虽然有人狭隘的认为是寻找朱允炆,但是七下已经绝对不是为了私怨而是为了国家开拓了。据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航速不快但是行驶非常平稳,应该说是当时的“航空母舰”。不过郑和宝船的材料却不是橡木的。橡木确切的说,中国不是原产地。古时,也会把同属一个科目的栎树,柞树叫做橡树,因为叶子长得像,但是木质却截然不同,栎木,柞木脆且硬,难以加工,中国工匠们将之归于“硬料杂木”之列。所以,古时的中国帆船大多用松木,不过松木最大的问题在于容易开裂,所以中国古帆船一般都体积较小,而且设计上多设水密隔舱,万一有漏水船不至于沉。但是这样的船不适合越洋远航。
郑和是云南的回回,他的爷爷曾去过麦加朝圣,他除了向往穿越大洋,而且知道云南,越南,老挝特别是缅甸出产的柚木一种特别适合造船的材料(当英国人到达印度之后,他们也发现柚木是比橡木更加坚固,不变形,防水,抗腐蚀,漂浮性更强,精细加工性更好的木材)。所以,郑和的宝船是用柚木造的。上海静安寺的殿宇柱子及部分窗户就是柚木的,想知道这种“黄金木材”的到底啥样的可以去看看。然而,柚木的主要出产国缅甸在朱棣之后就不怎么给明朝进贡了,所以,我们总是问,之后呢?答案是,之后没有适合造船的木头了。再然后,日本诸岛进入战国时代,活不下去的日本浪人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倭寇侵扰,明朝迫不得已关了海禁。
这时,印度洋的“海上香料之路”以前都是把控在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埃及人和部分威尼斯商人的手里。但是,随着葡萄牙,西班牙国家的帆船越造越先进,已经又在卡拉维尔帆船的基础上演变出来了多层高甲板装备整层火炮炮位的卡拉克帆船,也是第一代战列舰帆船。于是1509年2月争夺印度洋航线的第乌海战爆发:对阵的一方是葡萄牙,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埃及(由马穆鲁克苏丹王朝、赞莫林王朝和古加拉苏丹王朝三支部队组成)和威尼斯商人联盟。但是葡萄牙人的高甲板让接舷,跳板白刃战变得及其困难,对方的水手根本爬不上高高的船舷,最终,葡萄牙以18艘帆船1800人打败了拥有2000艘战舰的联合舰队,从此穆斯林世界彻底失去了对印度洋的掌控,葡萄牙大帆船长驱直入穿越马六甲海峡向东方大国驶来。
葡萄牙人于1513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期间在皮雷斯的带领下驾驶四艘帆船到达中国,按照他们认为的“国际惯例“,在广州港外鸣礼炮,降半旗致意东道主”我来了”。但是红夷大炮对广州造成了很大的恐慌,被认为是挑衅侵略,因此和明朝广东当局关系恶化,不准许他们靠岸。但依仗于船坚炮利,他们仍然占据了珠江口的屯门岛(位于今香港九龙附近)作为贸易基地。当时的明帝国,海禁已经有所放松,正德时代完成了对东南亚诸国的正式开禁,但对于来意不明者,大明王朝仍然充满警惕,无法信任。
不过朱厚照这个人呢,热衷火器手铳,对“弗朗基人”(葡萄牙人)有好感,所以也就没有硬性驱赶,后来皮斯雷开始贿赂笼络明朝官员终于达成进京拜会皇帝的行程,但是,他不走运,朱厚照31岁就突然毙于“豹房”。他的堂弟15岁的朱厚熜登基。有人奏报“所到之处,硝磺刃铁,子女玉帛,公然搬运,沿海乡村,被其杀掠,掠买良民,筑室立寨”。的确这帮葡萄牙人彼时已经武力控制了马六甲,的确张狂闹得实在不像话了。最关键的是1521年葡萄牙人武力夺走了大明藩属马六甲苏丹国的都城,相当于大明的海上南大门被掠夺。于是15岁的少年皇帝大怒,株杀了介绍人大臣跟翻译,囚禁皮斯雷至死。皮雷斯的手下跑到马六甲召集5艘大战舰若干小战舰回来寻仇。
1521年屯门海战爆发,明朝统帅汪鋐率领20多艘小型帆船互攻,战斗持续大半年,其中又有路过的另外两艘葡萄牙大帆船加入战斗。虽然弗朗基战船火炮威力强大,但是大明最终用火攻将葡萄牙人包围。在葡萄牙人绝望之际,一场暴风雨突然降临 ,这使得明军的追击陷入混乱 ,葡萄牙人趁乱逃脱。瑞典人龙思泰《早期澳门史》中说:“如果不是一次对他极为有利的风暴非常及时地刮起,西芒将会死于饥饿。他利用这个时机,带着三艘船逃跑了(1521年)”。不过他们到底也没跑远,满清时期长期盘踞澳门,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