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024 微信朋友圈
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是讲蚂蚁与蚂蚱的:晚秋时节,蚂蚁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忙碌着翻晒和贮藏冬天的谷物,而一只肌肠饿肚的蚂蚱夾着他的小提琴在可怜兮兮地乞要一口吃的,蚂蚁们惊讶地问道:你难道没有贮备过冬的食物?蚂蚱羞涩答道:我一直忙着演奏,待到想到贮食时夏天已过…。这个寓言道明一个真理:未雨绸缪耍做好未来的准备,否则后悔已晚。
年初在介绍一部法国短喜剧时曾介绍过这一寓言。在十九世纪末法国作曲家Achilles Edmond Audran (1840-1901)和两位词作家将此寓言人物化创作了一个三幕轻喜剧,讲述了了两个年轻女子的生活,一个像蚂蚁般殷实而谨慎,另一个如同蚂蚱一样追求眼前但缺乏远见,但歌剧安排了一个幸福的结局。
几千年来在欧洲,伊索的这个寓言故事始终是道德教育的范本,她告诫人们要培养努力工作的美德並指出短视的潜在危险,常常以此故事寓意"懒惰的灵魂将遭受饥饿"或"今天工作是为明日吃饭"等,在《圣经》中都曾两次提及此寓言:如谚语"去找蚂蚁吧,你这个懒惰的人"和"蚂蚁不是强壮种群,但它们知道在夏天贮备冬粮"。但文学作品一旦被理念所控制总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如在反寓言理论里,蚂蚁並非只是好的象征…。 长期以来依于这个寓言已创作出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由于蚱蜢和蚂蚁这两个昆虫词汇在大多罗曼语中都属于阴性词,所以在多数交学作品戏剧或芭剧或绘画中,这两个角色通常都被描述或描绘成女性。而反教权画家Jean Georges Viber 维贝尔 在1875年创作的《LA Cigele et la fourmi》画中将此两角色描绘成男性,即今天我们介绍的这幅作品。画面上描绘了一个中世纪的场景,一个背着琵琶的游吟诗人在冰天雪地的路上遇到一个僧侣,落魄的游吟诗人在此乞讨的路上,被这位身裹暖衣的僧人说教着,僧侶似乎在教训游吟诗人的轻率行为…。我们可以注意到,身裹暖衣的僧人在嘲讽寒风中衣着单薄的乞丐,深刻寓意着画家的反教权精神。不劳无获?不劳而获?意在何方?!
简介一下画作家,维贝尔(1840-1902)是一位法国学院派画家,他出生于巴黎的艺术家和出版商家庭,年幼时接受接受身为雕刻家的外祖父的指导与训练后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Francois-Edouard Piicot。普法战争从军受伤立功並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和军官勋章。他长期向沙龙提交画品直至1899年,他的作品广受欢迎尤其是在美国被许多名人收藏。迈阿密大主教收藏有大批他的作品並捐赠给佛罗里达神学院。维贝尔于1902年7月28日在巴黎去世葬于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基墓。人们对维贝尔最大的关注是他那强烈的反教派作品,他对神职人员的嘲讽超出了法国任何时期所能接受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神职人员常被描绘成嘲弄颓废人物,他们玩耍,懒洋洋坐在椅子上大笑和演奏乐器,参加着与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无关的活动,而维贝尔则更是广泛应用了代表宗教的红色以增加感染力,这些充满色彩活力的运用及对细微情节的融入而使作品画面更加直击人心並带来独特的真实感(本想附几张他的代表作,但每帖图片不能超过9帧)。
昨天古董市场淘得一套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动物纪念瓷盘,由英国威治武德产。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