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3 微信朋友圈
十八世纪英国诗人Alexander Pope 亚历山大•波普 1688-1744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因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在学校强制推行英国国教的圣公会,故他没有在学校受教育,自幼在家自学,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意大利文和法文並阅读了大量作品,人自12岁起开始发表诗作,並对荷马史诗和莎翁作品进行了译注和编辑,虽然说这些译注曾被批为不尊重原著,但他一些独特新颖的诠释引起了后人的关注並大受欢迎,他的诗歌、政论及译著在当今学界占有极重地位。他是启蒙运动时期古典主义的代表,其作品可分为田园诗、讽刺诗、哲理诗和翻译作品四大类,他的作品中的数十条精彩绝伦的诗句语句被收入权威的《牛津语录词典》。由于自幼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只有137公分,终生末婚,56岁时病逝于伦敦。
今天开始介绍《插图集卷一》中的第一个作品就是波普的诗歌《Eloisa to Abelard 埃洛伊莎致阿伯拉德》。这首感伤诗的源于一个著名的十二世纪的故事,讲述了巴黎著名哲学家彼德•阿伯拉德与其学生埃洛伊莎之间的爱情与秘密婚姻,在人们发现他们的婚外情及婚姻后,埃洛伊莎的家人对阿伯拉德进行了残酷的报复並阉割了他,强迫埃洛伊莎进入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随后两人都以僧侣的身份在各自的事业生涯中做出贡献。当阿伯拉德给朋友的诗信《不幸的历史》落入埃洛伊莎手中並被她阅读,使她对他的旧情复燃,两人交换了四封用华丽的拉丁文写成的信来探讨人类之爱的本质,试图理解两人的悲剧,但出各自的观点不一而造成更多的痛苦。情感战胜理性反映了人之本性,而信念限制了情欲则展示了两人精神层面的东西。对我来讲,这貌似一首情诗或一叙事诗,实则一探讨哲理及人性的深刻对话。
插图为法国艺术家Armand Charles Guilleminot画笔下的阿伯拉德。而护图页的埃洛伊莎写给阿伯拉德的诗信则表出她那含蓄与炽热的感情,喻意喻情于物,喻景喻言于意!我很想直译出这些,但一每个人的个人理解其中诗句则更妙, 故摘原诗文于此以细啄其意。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