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篇文字写于十年前,现在此两人民共和国,早已经通过所谓的公投,被俄匪笑纳了。
这手法和套路,和下面提到的俄匪并吞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先是宣布独立,成立所谓的图瓦人民共和国,再搞个假公投,宣布图瓦人民要求加入苏联,被吞并是一样的。
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
(1921年1926年) Та?ды 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 图瓦人民共和国 (1926年1944年) 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 |
|||||||||||
---|---|---|---|---|---|---|---|---|---|---|---|
1921年1944年 | |||||||||||
|
|||||||||||
国歌:《图瓦国际歌》(1921年1944年)[1]
《松果遍布的森林》(1944年)
|
|||||||||||
![]() 图瓦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边界(绿色)
|
|||||||||||
地位 | 苏联卫星国 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
||||||||||
首都 | 克孜勒 | ||||||||||
常用语言 | 图瓦语 俄语 蒙古语 |
||||||||||
宗教 | 藏传佛教 萨满教 |
||||||||||
政府 | 社会主义共和国 | ||||||||||
小呼拉尔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 | |||||||||||
1921年
|
蒙古什巴彦巴达尔呼 | ||||||||||
1940年1944年
|
柯特克安吉玛-托卡 | ||||||||||
图瓦人民革命党总书记(最高领导人) | |||||||||||
1932年1944年
|
萨尔察克卡尔巴克霍雷科维奇托卡 | ||||||||||
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 | |||||||||||
1921年1922年
|
苏达那木伯勒珠尔 | ||||||||||
1940年1944年
|
萨耶格-栋加克奇姆巴 | ||||||||||
历史时期 | 战间期 | ||||||||||
建立
|
1921年8月14日 | ||||||||||
并入苏联
|
1944年10月11日 | ||||||||||
面积 | |||||||||||
1944年 | 170,5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1944年
|
95400 | ||||||||||
货币 | 图瓦阿克沙 | ||||||||||
|
|||||||||||
今属于 | ![]() ∟ ![]() ![]() ∟ ![]() |
||||||||||
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21年1926年,Та?ды 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和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1944年,图瓦语: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或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俄语:Тувин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Pеспублика),别译土文共和国[2],是存在于1921年-1944年的位居亚洲中部、东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图瓦在1911年以前是大清帝国领土,称唐努乌梁海。南部和东南部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部邻伊尔库茨克州,西北接哈卡斯共和国,北部为布里亚特共和国,西部为阿尔泰边疆区,北部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南北距长420公里,东西宽约630公里。主要河流有大叶尼塞河。[3]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外蒙古率先宣布脱离清帝国独立,唐努乌梁海仍旧为外蒙古统治。而后俄罗斯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由,趁机占领唐努乌梁海,并怂恿其独立,成立乌梁海共和国。
帝俄在该地区脱离外蒙古独立后于1914年将其事实上吞并,并成立保护国乌梁海边疆区。 1917年俄国革命后,苏俄于1918年将首府别洛查尔斯克(Белоцарск)更名为克木毕齐尔(Хем-Белды?р)。1920年2月19日,北洋军队占领图瓦。
1921年8月13日至16日,图瓦的布尔什维克获得俄国支持,在克木必齐尔(今克孜勒)举行唐努乌梁海各旗代表会议,克穆齐克旗总管巴彦巴达尔呼担任这次会议的主席。8月14日,宣布建立独立的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唐努指唐努乌拉山;图瓦则指图瓦民族。1924年,当地喇嘛和一些贵族发动反俄起义,要求将图瓦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但被镇压。蒙古方面也提出相似的要求,也被苏联拒绝。[4]
经过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会议,蒙古方面被迫同意承认图瓦独立,在1926年8月图瓦和蒙古两国签订友好条约后,图瓦改名为图瓦人民共和国,首府克木必齐尔再次被更名为克孜勒(Кызыл,图瓦语中意为红色)。图瓦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是图瓦人民革命党。图瓦人民共和国总理栋杜库乌拉上任后,定佛教为国教、设法限制来自苏联的移居者,并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联络。库乌拉这些行动越来越惊动苏联,苏联最终于1929年拘捕和处死他。新的图瓦政府在党内进行了多次清洗,并在图瓦这个传统的牧牛地区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在斯大林的鼓动下,新政府还试图摧毁国内的佛教和萨满教:1929年,图瓦境内有25座寺庙、约4000名宗教人士,而到了1931年,图瓦仅存1座寺庙、约750名宗教人士。然而在图瓦消灭畜牧业则显得困难:193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82%的图瓦人仍从事畜牧业。1932年,萨尔查克托卡成为图瓦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1941年6月25日,图瓦人民共和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年10月11日,在图瓦人民共和国小呼拉尔的请求下,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图瓦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设立图瓦自治州,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8 | 1931 | 1944 | 1958 | |
---|---|---|---|---|
图瓦人 | 48,000 | 64,900 | 81,100 | 98,000 |
俄罗斯人及其他 | 12,000 | 17,300 | 14,300注 | 73,900 |
总计 | 60,000 | 82,200 | 95,400 | 171,900 |
图瓦建国后主要产业仍是畜牧业,1940年代初的统计结果显示图瓦人75%以上仍为牧民,虽然曾经仿效苏联推行集体化政策,但并不成功。其经济极度依赖苏联援助。独立后曾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发行的卢布纸币上加盖印章和签名,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后委托苏联印制了一批纸币和邮票(斯大林曾印制大量图瓦邮票出售以赚取外汇)[6]。1934年,图瓦人民共和国曾发行全套7枚的流通硬币。1933年还曾试铸1、3、5、10戈比这4种面值的样币。这些硬币现均已稀缺。币上文字是图瓦语初代拉丁化文字(Тьва Arat Respu?lik,1930年代曾使用罗马字并混杂俄文字母ь、в拼写图瓦语)。图瓦发行的纸币和硬币只作为形式,日常流通仍使用苏联卢布[7]。
图瓦人民共和国仅持续20多年,却拥有为数不少的旗帜与纹章,并带有典型的共产主义标志,如锤子与镰刀、红色五角星、麦穗和太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