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郞笔谈》063:夏日踏青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茂子曰:夏日之美,美在山野中的休闲游。山青水秀、稻谷飘香,山花烂漫、游人心醉。巴郎曰:休闲避暑,悠哉游哉,真使人心向往之呵。再见人头古寨,缅怀逝去时光,心中,不只是思念...茂子用朴质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他由衷的口福,也予我们旁观者以视觉盛宴,见色而识味。在那祖辈世代生存的土地上,有那柏枝薰出的[
阅读全文]
《身败名裂》巴郞总理和文运小组其它人,与王关戚的矛盾恶化,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只得上达天听。领袖意识到三人的举动,不过是想从陈康江张处,争得更多权力,在文运小组这口大锅中,分得更大一碗羮。这种内部争斗,为了权力,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屡屡发生,并不鲜见。所以,领袖自有应对良策。试想,领袖怎会抛弃跟随自己多年忠[
阅读全文]
《剑拔弩张》巴郎可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关戚小人得志,趾高气扬,招得文运小组强权者的忌惮,明里暗里打压其嚣张气氛。而王关戚利令智昏,一旦尝到权力的味道,怎能轻易放弃,屈居人下?所以,双方矛盾逐渐公开化,乃至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这些煽动造反、制造动乱的举措,导致主政的总理的极度反感。而造反派火烧英国代办处,[
阅读全文]
《分庭抗礼》巴郞经此一事,王力更是官运亨通,春风得意,风头正劲,与关锋戚本禹一道,巩固了在文运小组内的地位,隐隐地与陈康江张相对峙,分庭抗礼。武汉7-20事件,中央高层很是不满,认为是王力捅的大“漏子”。但王关戚却不知进退,反而把手伸向中央更多的部门,在全国制造“乱”的局面。戚本禹积极鼓动并直接指挥首都红卫小将围攻中南海,鼓动[
阅读全文]
《狐假虎威》巴郎1967年7月,谢富治王力率领中央代表团,赴武汉调解当地文运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王力趁机借中央名义,明确表态支持工总司,挑动群众斗群众,挑拨鼓动工总司游行示威,威压另一派群众组织百万雄师。这种以中央名义,煽风点火,支一派压一派的举动,激起了百万雄师的强烈不满,于是把矛头指向王力等人,将其围困,并扬言要进行揪斗。两派数十万人,[
阅读全文]
《为虎作伥》巴郞王力(中央宣传组组长)、关锋(全军文运小组副组长)、和戚本禹(中央办公厅代主任秘书局副局长),在初进文运小组时,原本声名不显,附冀末位。但他们才高八斗,能言善辩,心怀野心,不甘久居人下。于是在文运早期,三人甘心充当陈康江张的干将打手,勾结互援,赤膊上阵,大肆攻击文运小组顾问陶和刘,将他俩打倒并清除出局,从而使自己获[
阅读全文]
《文运新秀.下》巴郎戚本禹在王关戚三人中职务最低、资历最浅,但是,他却最是活跃,深得领袖信任,掌握了中央办公厅的重要权力,威势最盛,文运中被红卫小将敬称为“戚大帅”。戚本禹年轻时,在中南海做机要工作。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对历史研究很有兴趣。他很健谈,口若悬河,思维敏锐,喜欢辩论,平时爱写文章,而且文笔很好。他的文章,模仿领袖[
阅读全文]
《文运新秀.上》巴郎文运新秀王关戚,是为何人?王关戚乃人中翘楚,生逢盛世,进士及第,借文运之势,如坐直升飞机一样,荣任中枢要员,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他们在文运中呼风唤雨,大展拳脚,一言既出,天下耸听,是文运一时风云人物。王力,曾任中联部副部长,受命参加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论战,以参与写作“九评苏共”而崭露头角,始有名气。他口才好[
阅读全文]
《权力机构》巴郞且说,入夏以来,在领袖授意之下,新贵取代旧老,文运小组再度上台,重新执掌国家至高权力,作为伟大领袖的代言人,作为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正确代表,颐指气使,不可一世。他们骄横狂妄,随意解释领袖的“最新最高指示”,狐假虎威,打击压制持不同政见者,唯我独尊。其实,文运小组,事实上的权力机构,并不象其标榜地那样,如一块铁板,[
阅读全文]
《初衷不变》巴郎大小官员皆靠边,旧有体制一扫光。不去造反即保皇,难容逍遥*骑中墙。社会陷入无政府,偷窥暗取把印掌。争夺权力寻私利,却说冠冕又堂皇。*逍遥派,指界于造反派和保皇派之间的中间派。工人没劲去上工,田野荒芜无耕农。商家货架空荡荡,学校关门没学童。饭店做出忆苦饭,饮水思源记心中。阶级兄弟一样穷,携手并肩求大同。革命初衷志不变,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