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 年12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花生》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在经济上,南部花生种植园主很难感谢阿奇迪肯·汤普森(Archdeacon Thompson)或美国长老会驻华传教士梅理士博士。三十五年前,这两位先生引入了四夸脱的美国花生。其中一半分给了两名中国农民,作为中国花生产量的基础。其中一名农民吃掉了他的花生而并没有种在地里,而另一名农民则种植并不断繁育花生,直到如今山东半岛每年生产1800万蒲式耳(一蒲式耳约合27公斤)的花生。中国的花生产量现在甚至超过了美国。……”
在烟台大事记(1861-1880)里有这是样的一段记录:“1862年…是年,美国传教士梅理士抵登州,将所带大花生种250克交教徒杨得来试种,后逐步传开。”
因此, 梅理士博士(Charles Rogers Mills,1829-1895)也被称为“山东大花生之父”。
梅理士于 1856年自神学院毕业后随即被按立为牧师。同年8月20日,梅理士与罗丝·麦克马斯特(Rose Anna McMaster)小姐结婚;10月1日即偕新婚妻子乘船启程来中国,于次年2月到达上海,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39年的传教生涯。
梅理士夫妇因故于1862年转赴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宣教。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梅理士牧师在登州建立起兴旺的教会,拥有一所男子高等学府,一所男中和一所女中,一座医院,一所启喑学校。而启喑学校的创立,则与梅理士的聋哑儿子有着直接关系。
梅夫人于1874年初在登州染病逝世,身后留下了4个年幼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儿子3岁时不幸因病致聋。梅夫人病逝前,留下遗嘱希望聋儿能够受到特殊教育,也希望那些中国聋儿们都能够受到同样的教育。
梅理士目睹自己儿子的不幸和痛苦,亦深切认识到教育聋哑儿童的重要性,遂萌发出开办聋哑学校的念头。当时中国并没有聋哑教育,他只好先将儿子送到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Rochester)聋哑学校接受教育,在那里结识了该校教师安妮特·汤普森(Annette E. Thompson,1852-1929)小姐。因着孩子的缘故,汤普森与梅理士通信多年而生爱意,她认为梅理士“为了他所爱的中国人民,无私地奉献出了一切。”出于共同的信仰追求,以及对聋哑教育的热爱,汤普森小姐毅然接受了梅理士的邀请,献身于中国宣教,于1884年来到烟台,经郭显德牧师(Rev. Hunter Corbett,1835-1920)证婚与梅理士结为伉俪,取中文名为梅耐德,之后便来到登州。
1887年登州启喑学馆正式创立,梅理士自任馆长,梅耐德担任教员,另外还聘请了一位懂英语的中国人担任助教。这是山东乃至中国的第一所聋哑学校,比中国第一所官立学校——保定聋哑学校,早了22年。
登州启喑学馆创立后举步维艰。当地百姓对此不理解。因为当时大部分百姓的正常子女尚且都读不起书,哪有人想到让聋哑儿童受教育?而传教士办学教育聋哑人,更难免引起人们诸多疑虑。因此,登州启喑学馆开办后,尽管不收学费,衣食全由校方供给,但入学者却寥寥无几,在整个登州时期,总共也只有4个人入学。当时的办学经费,由梅理士博士所属差会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拨发。
1895年6月21日,梅理士博士因长期辛勤劳苦而积劳成疾,安息且葬于登州。梅理士博士病逝后,美国北长老会差会不再供给经费,学馆暂时停办。
为了恢复办学,梅耐德不顾丧夫之痛,四处奔走,多方求助。当施耐德计划重新复学之际,唯一的女儿又因病离世。这重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自己的信念,她克服种种困难,在其母校——罗彻斯特聋哑学校的慷慨支持之下,梅耐德心里重新燃起信心和希望。于1898年将学校迁至烟台,租赁旅馆成立了“烟台启喑学馆”。一年之后,梅耐德在英美传教士和美国国内聋哑学校的支持下,在烟台“中国内地会”子弟学校之侧,置地约十七华亩,筹备兴建一座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新校舍和校园。同时,梅耐德邀请其在美国卫生部工作的外甥女葛爱德(Anita E. Carter)来烟台。葛爱德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于1906年来到烟台。起初仅有男生部,又先后增设女生部和师范部,为各地培养师资。历经几十年的艰难奔波,最终建起了中国第一所男女混读全日制正规的聋哑学校。
梅耐德亲率师生造访十多个城市,大力宣传、推广启喑教育的思想,吸引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民间的关注,结果促使清政府制定了试办启喑学校的计划,各教会学校也选派正常学生到烟台启喑学校接受训练,作为开设这类学校的师资储备。至1919年,中国开办的8所聋哑学校中的7所学校与烟台启喑有密切关系,或由启喑的毕业生,或由原教工创办。
1923年,梅耐德光荣退休,本拟终老中国。一年后梅耐德回学校看望学生们时写了一封公开信,是这样结尾的:“我把中国的聋哑人工作作为一份遗产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继承下去!”
1927年,梅耐德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痛苦至极地被迫离开她深爱的中国,那个已经成为她生命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她在烟台结了婚,生下了三个孩子,又不舍地送走了深爱的丈夫和唯一的爱女。她历尽千辛万苦创建并发展了中国的第一所聋哑学校,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聋哑教育事业。梅耐德也被称为“中国聋哑教育的先驱”。
1929年4月19日,梅耐德在芝加哥安息。
无论是梅理士博士,还是梅耐德女士,都让我想起了许地山先生的著名散文《落花生》里面的一段文字: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还想到了一段经文,是提摩太后书4: 7,似乎就是在表扬那些不畏艰险的宣教士的:
“那美好的仗,我打过了;当跑的路,我跑完了;所信的道,我持守住了。”
致敬????????????那些为神努力作工的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