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51一55

(2023-11-02 11:13:57) 下一个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三)

7

【原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原文通解】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眼晴,眼神;五色,面部之气色;气,内在之精气;华,外荣。姚止庵注:“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言目之光彩精明,面之五色各正,乃元气充足,故精华发见于外也。”

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1】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通帛,即白色的丝织物;朱,朱砂;帛裹朱,红润而不露之色。赭,代赭石,其色赤而晦黯不泽。“欲”、“不欲”说明面以明润含蓄为顺,枯槁暴露为逆。下同。

【2】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鹅羽色白而明润;盐,色白清冷无泽。

【3】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苍璧,青色的玉石,碧绿明润;蓝,蓝草,可用以染布,其色蓝而黯滞。

【4】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罗,丝织物,松软而有疏孔;雄黄,一种药物,红黄色,以罗裹之,黄而明润;黄土,其色晦黄无泽。

【5】黑欲重漆色,不欲如地苍:重,反复;漆器反复上漆,黑而深亮;地苍,黑而枯槁。

【6】五色精微象见矣;见,同“现”。指五脏之真脏色暴露于外,而毫无藏蓄,为真气外泄之逆象。

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赭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

  白色应该象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

  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

  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

  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

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眼睛的瞳神,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译文】

   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

  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赭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

  白色应该象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

  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

  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

  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

  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眼睛的瞳神,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四)

【原文】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点评】此段重点阐述了脉象与人体五脏和健康的关系。

【原文通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1】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泻,故谓“中之守”。张介宾注:“五脏者各有所藏,藏而勿失,则精神完固,故为中之守也。”

【2】中盛脏满......是中气之湿也:中盛脏满,谓腹中邪盛,脏气壅满;气胜伤恐者,谓气机壅盛,易于伤恐;声如从室中言,谓言语声重浊不清;中气之湿,谓中焦之气为湿邪所困,使气机上下不通,故有上述之症。高世栻注:“邪实则中盛脏满,正虚则气胜伤恐。人之音声,起于肾,出于肺,会于中土......声如从室中言,此中土壅滞,致肺肾不交,故曰是中气之湿也。”

五脏,是人体中气的守护者。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盛而喘,很容易受到惊吓,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

也。

【1】言而微......此夺气也:语声低微,气不接续,很长时间才能说下一句话,是气被劫夺所政。

【2】衣被不敛......此神明之乱也:吴昆注:“衣被不敛,去其衣被,无有羞恶也。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虽亲亦骂詈(辱骂,责骂)也,此神明内乱者所为。”

语音低微,气不接续,很长时间才能说下一句话,这是正气被劫夺所致。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辩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1】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仓廪,指脾胃。《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要,通约。张介宾注:“要,约束也。幽门、阑门、魄门皆仓廪之门户,门户不能固,则肠胃不能藏,所以泄利不禁,脾脏之失守也。”

【2】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水泉不止,指小便失禁。张介宾注:“膀胱与肾为表里,所以藏津液。水泉不止而遗溲失禁,肾脏之失守也。”

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小便失禁,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指五脏能够坚守精华而不泄者,预后良好,反之,则差。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1】五脏者,身之强也:身,指形体。张介宾注:“此下主形气之不守,而内应乎五脏也。脏气充则形体强,故五脏为身之强也。”

【2】头者,精明之府:精明,指眼晴.《灵枢·大感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头,而又集中显明于眼,故谓头为精明之府。今人有说头指脑,藏蓄精神。

【3】头倾视深:头倾,头低垂不能举。视,指眼睛,为动词活用为名词;视深,两眼凹陷无神。

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头部是呈现人体精所神的地方。如果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1】背者,胸中之府:胸中,指居于胸中之脏。张志聪注:“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故背为胸之府。”

【2】背曲肩随,府将坏矣:随,同垂。背曲不能直,肩垂不能举,是脏气精微不能营于肩背,心肺失强之象。

【3】腰者肾之府:腰部是肾脏的府第。

【4】惫:同“败”,坏的意思。

后背是人体主要脏器的汇聚之地。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脏器将要败坏。肾位居于腰,故腰为肾之府,若见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1】膝者,筋之府......筋将惫矣:膝下阳陵泉为八会穴中的筋之会穴,故筋之气聚于膝。偻,身体屈曲不伸;附,行动不便,必依附于他物而行。

【2】骨者髓之府.....骨将惫矣:振,震颤;掉,摇摆。马莳注:“髓为骨中之脂,今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正以骨将惫坏,病应有如是也。”

【3】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五脏精气旺盛,则身形强健,谓之“得强”,故生;若五脏精气衰败,则身形败坏,谓之“失强”,故死。

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1】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四季之气不足的时候,而脉气旺盛,则说明人体是健康的:四季之气过盛的时候,而脉气不足,则说明人的血气消耗虚损。

 【2】关格:阴阳俱盛、不相协调的病证总称。

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己消损。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盛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这种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整段翻译】

 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

  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赭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

  白色应该象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

  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

  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

  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

  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眼睛的瞳神,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五脏,是人体中气的守护者。

  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盛而喘,很容易受到惊吓,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

  语音低微,一天到晚的唠叨不断,这是正气被劫夺所致。

  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辩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

  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

  小便失禁,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

  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

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

  头部是呈现人体精所神的地方。如果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

  后背是人体主要脏器的汇聚之地。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脏器将要败坏。

  肾位居于腰,故腰为肾之府,若见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

  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

  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

  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己消损。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盛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这种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五)

9

【原文】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1】其:《甲乙经》作“有”,可从。

【2】乍:同“作”,指发生。

【译文】

       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10

【原文】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点评】

此段重点讲述了四季的变化,与脉象的匹配的关系,以及各种梦境与人身体健康变化的关系。现在有很多解梦的网站,比如周公解梦等,其出处和原理,均来自于此。

【原文通解】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1】五:《太素·四时脉诊》作“六”。注日,“六,谓六问。此中唯有五问,当是脱一问也。”肖延平按:“据本篇下经文“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应作“六””可参。

【2】其与天运转大也:其,指脉。大,广大微妙的意思。是说脉搏的变化与天地运转规律相合,其道理既宏大又微妙。

【3】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忿,指秋气劲急。怒,气势猛烈,形容冬寒凛冽。

【4】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四变之动,指四季气候的变动。上下,指脉象的浮沉变化。

【5】春应中规:中(zhong),符合、应合之意,后三句“中”同此。规,画圆之工具,形容春季的脉圆活而动。张介宾注:“规者所以为圆之器。春气发生,圆活而动,故应中规。而人脉应之,所以圆滑也。"

【6】夏应中矩:矩,画方之工具,形容夏季脉象满盛。马莳注:“矩者所以为方之器也。夏脉洪大滑数,如矩之象,方正而盛,故曰夏应中矩也。”

【7】秋应中衡:衡,秤杆。马莳注:“秋脉浮毛,轻涩而散,如衡之象,其取在平,故曰秋应中衡也。”

【8】冬应中权:权,秤锤。形容冬脉沉石内伏之象。

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阴阳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得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秤衡之象,冬脉如秤权之象。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1】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下:虽然冬至日起,渐渐昼长夜短,阳长阴消,而依然是冰封地冻,须四十五日后立春起,方才逐渐暖和起来,寒气渐收,故称“阳气微上,阴气微下”,人之脉象与之相应,呈现圆滑之弦脉。同样虽然夏至起,渐渐夜长昼短,阴长阳消,而仍然是烈日酷暑,须四十五日后立秋起,方才逐渐凉爽起来,暑热渐收,故谓“阴气微长,阳气微下”脉搏与之相应,而有蛰虫将去之毛脉。因此,言“冬至四十五日”“夏至四十五日”是强调脉应四时。

      【2】阴阳有时......故知死时:脉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规矩衡权依时而至,若不相应,则可根据脉象与四时之差异判断病在何脏,并进而推知死亡的时期。

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是病态,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1】微妙在脉,不可不察:高世栻注:“人身之脉,一如天地,至微至妙,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也。”

【2】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杨上善注:“察脉纲纪,必以阴阳为本.”

【3】经:规律、原则。

【4】得一之情:即得人与天地协调一致之理。

四时阴阳变化之微妙,都在脉上有所反应,因此不可不察。诊察脉象,有一定的纲领,就是从辨别阴阳开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阴阳为准则;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1】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王冰注:“阴为水,故梦涉水而恐惧也。"

【2】阳盛则梦大火燔灼:王冰注:“阳为火,故梦大火而燔灼也。”

【3】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高世栻注:“阴阳俱盛,则水火亢害,故梦相杀毁伤。相杀,争战也。毁伤,俱败也。”

所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应合的;脉象是和阴阳相应合的。阴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打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1】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高世栻注:“上盛则气并于上,故梦飞。飞者,肝

藏魂而上升也。下盛则气并于下,故梦堕。堕者,肺藏魄而下降也。此水火阴阳,木浮金沉之义。”

【2】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高世栻注:“肝气盛则梦怒,怒则气上也;肺气盛则梦哭,哭则气下也。”

【3】短虫:指蛲虫。

【4】长虫:指蛔虫。

上部盛则梦飞腾;下部盛则梦下堕;吃的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1】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保,《甲乙经》作“宝”。丹波元简曰:“保、葆、宝古通用。”句意为诊脉时,清虚宁静是至为重要的。

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1】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张介宾注:“脉得春气,虽浮动而未全出,故如鱼之游在波。”

【2】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形容夏日脉象盛浮于肤表,盈满指下。夏季阳气大盛,脉气亦象万物之长极,易取而洪大。

【3】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下肤,指脉气由浮趋沉。吴昆注:“秋日阳气下降,故脉来下于肌肤,象蛰虫将去之象也。"

【4】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李中梓注:“如蛰畏寒,深居密处,君子法天时而居室,退藏于密也。”即冬日阳气内藏,脉沉在骨。

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象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象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下,就象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1】知内者按而纪之:内,发于内里的内伤病;按而纪之,切按各脏腑的脉象来识别病机。

【2】知外者终而始之:外,发于外表的外感病;终而始之,诊察脉象要注意与其相应的天气阴阳消长,终而复始的变化。

【3】六者:指上文春、夏、秋、冬、内、外。张介宾注云“必知此四时内外六者之法,则脉之时动,病之所在,及病变或内或外,皆可得而知也,故为持脉之大法。”一说,六者是指诊法常以平旦、四诊合参、脉应四时、虚静为保,脉合阴阳、知内知外。

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从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

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阴阳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得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秤衡之象,冬脉如秤权之象。

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是病态,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

四时阴阳变化之微妙,都在脉上有所反应,因此不可不察。诊察脉象,有一定的纲领,就是从辨别阴阳开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阴阳为准则;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

所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应合的;脉象是和阴阳相应合的。阴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打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飞腾;下部盛则梦下堕;吃的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

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象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象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下,就象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从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六)

11

【原文】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点评】此段为各种病症的脉象含义,以及应对方法。

【原文通解】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已。

【1】搏坚而长:搏、坚、长属阳脉,是太过的脉象。

【2】当病舌卷不能言:舌卷,证名。舌体卷缩,不能伸出。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如果舌头不灵光,多与心功能失调有关。

【3】耎(ruǎn)而散:耎、散属阴脉,是不及的脉象。

【4】当消环自已:消环一词,当为“消渴”。“环”乃“渴”字之误。《甲乙》、《脉经》、《千金》及《太索》所载为是。

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

【1】灌汗:指自汗或盗汗。因肺脉软而散是肺虚,肺合皮毛,肺虚则皮毛不固,故盗汗。

【2】当病唾血:唾血,痰中带血

【3】不复散发:指汗多亡阳,不可更为发散。指不能再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病了

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庚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1】色泽:指其色润泽。

【2】当病溢饮:溢饮,是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年高体弱,阳气素虚等,使脾失健运,肾失开合,气机阻滞,水湿内停。以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

【3】易:当作溢。

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肋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1】折髀(bi):髀,大腿部。折髀,形容大腿疼痛如折。

【2】食痹:病名,即胸膈闭阻闷痛,饮食不下之证。

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膑痛如折,如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1】当病足胻肿:胻(hang),胫骨,位于小腿内侧。足胫肿,两胫肿大,步履沉重,为“脚气”证。此证初起无显著不适,但觉两脚软弱顽痹,行动不便,足背微肿,以后两胫特别肿胀。逐渐发展,能上及少腹以至大腹均现胀满,但很少影响到周身。严重的出现气逆喘急,呕吐不食,烦渴,心胸动悸,甚至神志恍惚,语言错乱,面色晦暗,鼻扇唇紫,称为“脚气冲心”,死亡甚速。所以脚气大多肿不过膝,过膝便难治。

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1】少血:精血少。

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腐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译文】

       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应。

       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庚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肋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

       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膑痛如折,如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

       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

       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腐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七)

12

【原文】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点评】

此段详细的阐述了各脏器之病的成因和变化情况。

【原文通解】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1】心疝:病名,心疝,诸疝分类中之一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是因寒邪侵犯心经而致的一种急性痛证,症见下腹有形突起,气上冲胸,心暴痛,脉弦急。

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1】牡脏:牡,雄性动物,代指阳性。牡脏,指五脏中属于阳者。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与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形。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1】病成而变:病的形成及变化。

【2】瘴(dān)成为消中:意思是因为热邪郁积于中,则变为善食易饥而消瘦的消中病。瘴(dan),即痨病。消中,病名,即消渴。

【3】厥成为巅疾:厥,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巅”,指头顶。巅疾,泛指头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种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脏腑血气皆上会於头部。故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均可发生巅疾。

【4】久风为飧泄:飧泄,飧(sun)泄,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脉弦缓等。

    【5】脉风成为疠:脉风,病证名,意为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同厉风。因风邪侵犯血脉,留而不去,蕴酿而成,故称。疠:古通癞,属麻风病之一种类型

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己,可成为头痛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泻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1】诸痈肿筋挛骨痛:痈肿,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

筋挛,症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因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营养所致。本症可见于中风、痹、麻风、破伤风、痤病等。

骨痛,是指全身或某一局部骨骼疼痛。

【2】八风之变:八风,指八方之风。八风邪气,能使人筋挛骨痛。

【3】以其胜治之愈也:指利用五行之法治之。比如,现在的伏贴,就是利用夏季阳气最足之时,用药物来驱赶身体的寒气。

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

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则去治疗就会痊愈。

【整段翻译】

       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与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形。

       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

       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痒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己,可成为头痛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泻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

       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则去治疗就会痊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