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6一20

(2023-11-02 10:46:50) 下一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五)

11

【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东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原文通解】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天的阳气在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阴气偏盛,因而人的右边的耳目没有左边那么耳聪目明。

地不滿東南,故东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地的阴气在东南方不足,所以东南方的阳气偏盛,因而人的左边的手脚没有右边的那么灵活有力。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陽也,陽者其精并〔1〕於上,并於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66】并:聚合的意思。

【67】便:便利的意思。

黄帝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一般向上行,就人体来说,阳气积聚在上部,上部阳气过盛了下部就必然会阳气不足,所以造成上部耳聪目明而下部的手脚不够灵便的现象。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西方属阴,阴气一般向下行,就人体来说,阴气聚积在下部,下部阴气过盛了上部就必然会阴气不足,所以就造成了上部的耳不聪目不明而下部的手脚足够灵便的现象,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陽所不能全〔2〕也,故邪居之。

【68】天地阴阳所不能全:自然界(包括人体)的阴阳不可能绝对平衡。系指上文东方(左)阳精并于上,西方(右)阴精并于下而言。

因此,同样是被外邪侵袭,如果是在上部,那么身体的右倒就会病得较重:如果是在下部,那么身体的左侧就会病得较重,这是因为天地的阴阳之气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同样也不是到处都是一样的,所以外邪总是找人体的虚弱部位进行攻击。

【译文】

天的阳气在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阴气偏盛,因而人的右边的耳目没有左边那么耳聪目明。地的阴气在东南方不足,所以东南方的阳气偏盛,因而人的左边的手脚没有右边的那么灵活有力。

黄帝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一般向上行,就人体来说,阳气积聚在上部,上部阳气过盛了下部就必然会阳气不足,所以造成上部耳聪目明而下部的手脚不够灵便的现象。西方属阴,阴气一般向下行,就人体来说,阴气聚积在下部,下部阴气过盛了上部就必然会阴气不足,所以就造成了上部的耳不聪目不明而下部的手脚足够灵便的现象,因此,同样是被外邪侵袭,如果是在上部,那么身体的右倒就会病得较重:如果是在下部,那么身体的左侧就会病得较重,这是因为天地的阴阳之气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同样也不是到处都是一样的,所以外邪总是找人体的虚弱部位进行攻击。

12

【原文】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爲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静,神明爲之網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气通於肾。六經爲川,腸胃爲海,九竅为水注之氣。以天地爲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灾害至矣。

【原文通解】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1〕,故能爲萬物之父母。

【69】天有八纪,地有五里: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为太阳在天球视运动轨迹中的八个等分点,也是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关键节气,故为天之八纪。里,通“理”,东西南北中为地面五方配合五行的道理,故称地之五里(理)。

所以,天有着无形的精气,地有着具体的形状,天有八纪,地有五理,因此天地才能成为蕴育万物的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静,神明〔2〕爲之網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70】神明:此处指阴阳而言,因阴阳为“神明之府”。

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降为地,因此,天地的运动和静止,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而且这些规律能保证天地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3〕。

【71】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傍,依附,此处有按照、效法之意。吴昆注:“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法人事之和也,和则阴之五官(即五脏)无伤矣。”

只有那些通晓自然规律的贤人,才能做到配合天气以养护头部,顺应地气来保养足,依据君臣佐使的人事关系来滋养五脏六腑,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4〕,風氣通于肝,雷氣通於心〔5〕,谷氣通於脾,雨气通於肾。

【72】地气通于嗌:嗌,咽也。地所产之五谷,通过咽嗌进入胃中。

【73】雷气通于心;雷气,火气也。心为火脏,同气相求,故雷火之气通于心。

天的轻清之气与人体的肺部相通,大地的水谷之气与人体的消化道相通,风木之气与肝相通,雷火之气与心相通,溪谷之气与脾相通,雨水之气与肾相通。

 ●六經爲川,腸胃爲海,九竅为水注之氣〔6〕。

【74】九窍为水注之气:张介宾注:“上七窍,下二窍,是为九窍。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

人体的六经就好像是河流,肠胃就好比是大海,九窍是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进行水气交流的通道。

以天地爲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7〕。

【75】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据《太素·阴阳》原文及杨上善注,“天地之疾风”作“天地之风”,与上文“天地之雨”为对文,文理、义理均胜,可参。

如果用天地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来做一个类比,那么人体出汗就好像是天上下雨,人体的呼吸之气就好像是天地之间的疾风,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8〕。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灾害至矣。

【76】暴气象雷,逆气象阳:人之暴躁怒气和上逆之气比类于天之雷霆和亢阳。张介宾注:“天有雷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故语曰雷霆之怒。”“天地之气升降和则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则阳亢于上,人之逆气亦犹此也。”

愤怒发脾气就好像是天上打雷,逆气让行,就好像是烈日暴晒。因此,如果不严格道循天的运行规律,地的自然之理来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就一定会有疾病发生。

【译文】

所以,天有着无形的精气,地有着具体的形状,天有八纪,地有五理,因此天地才能成为蕴育万物的父母。

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降为地,因此,天地的运动和静止,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而且这些规律能保证天地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只有那些通晓自然规律的贤人,才能做到配合天气以养护头部,顺应地气来保养足,依据君臣佐使的人事关系来滋养五脏六腑,天的轻清之气与人体的肺部相通,大地的水谷之气与人体的消化道相通,风木之气与肝相通,雷火之气与心相通,溪谷之气与脾相通,雨水之气与肾相通。

人体的六经就好像是河流,肠胃就好比是大海,九窍是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进行水气交流的通道。如果用天地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来做一个类比,那么人体出汗就好像是天上下雨,人体的呼吸之气就好像是天地之间的疾风,愤怒发脾气就好像是天上打雷,逆气让行,就好像是烈日暴晒。因此,如果不严格道循天的运行规律,地的自然之理来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就一定会有疾病发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六)

13

【原文】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膺,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则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热,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鍼者,徙陰引陽,從陽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裹,以觀過舆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原文通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膺,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因此,当外邪侵袭人体的时候,速度快得就像是疾风暴雨一样。所以,医术很高明的医生,能在病邪刚抵达皮毛的时候,就及时治疗;医术一般的医生,在病邪侵入肌肤的时候,抓紧时间治疗;医术平庸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筋脉的时候,才开始治疗;医术较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六腑的时候,才进行治疗;医术最差的医生,在病邪已经深入五脏了,才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当病邪已经深入到五脏的时候,病情已经是相当严重了,治好的机会只有一半左右。

 ●故天之邪氣,感则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热,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脉。

当人们已经感觉受到风寒暑湿燥热等外邪侵袭的时候,说明五脏已经受到伤害了,被食物的寒热邪气侵袭,就会造成六腑的损伤;感受被地的湿气侵袭,就会损伤皮肉筋脉。

 ●故善用鍼者,徙陰引陽,從陽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裹,以觀過舆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7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引,引导经络之气以调节虚实,疏散邪气。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

【78】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三阴三阳经脉左右互相贯通,故针刺左侧经脉的俞穴可治右侧病变,针刺右侧经脉的俞穴可治左侧病变,刺法上的缪刺、巨刺皆用此法。又,“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本句也是对上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进一步说明。

【79】见微得过:微,作疾病之微解释;过,过失,即疾病之所在。整句意思是在疾病初起的时候,就要通过在外的细微变化、表现,以诊察病变的所在。

 ▲因此,凡是那些善于运用针制来治病的医生,往往能做到从阴的方面解决阳性的病症,或者是从阳的方面解决阴性的病症,针刺右边来治疗左边的病症,针刺左边来治疗右边的病症,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了解病人的不正常状态,根据病人的外部表征来推断内部的病变,通过对病症的前因和进一步病变的分析,就可以由表面的特征找到病因所在,这样一来就自然不会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

【译文】

因此,当外邪侵袭人体的时候,速度快得就像是疾风暴雨一样。所以,医术很高明的医生,能在病邪刚抵达皮毛的时候,就及时治疗;医术一般的医生,在病邪侵入肌肤的时候,抓紧时间治疗;医术平庸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筋脉的时候,才开始治疗;医术较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六腑的时候,才进行治疗;医术最差的医生,在病邪已经深入五脏了,才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当病邪已经深入到五脏的时候,病情已经是相当严重了,治好的机会只有一半左右。

当人们已经感觉受到风寒暑湿燥热等外邪侵袭的时候,说明五脏已经受到伤害了,被食物的寒热邪气侵袭,就会造成六腑的损伤;感受被地的湿气侵袭,就会损伤皮肉筋脉。因此,凡是那些善于运用针制来治病的医生,往往能做到从阴的方面解决阳性的病症,或者是从阳的方面解决阴性的病症,针刺右边来治疗左边的病症,针刺左边来治疗右边的病症,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了解病人的不正常状态,根据病人的外部表征来推断内部的病变,通过对病症的前因和进一步病变的分析,就可以由表面的特征找到病因所在,这样一来就自然不会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

14

【原文】

善診者,察色按脉,先别陰陽。审清濁而知部分;视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原文通解】

【80】部分:面部的五色分布。

【81】观权衡规矩:权为秤锤,有沉实之象;衡为秤杆,有平衡之象;规为作圆之器,有轻灵圆滑之象;矩为作方之器,有平盛之象。四者比喻四时的脉象特征。即《脉要精微论》所说的“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82】按尺寸,观浮沉滑涩:尺,指尺肤,古代有触按尺肤以诊病的方法,称“尺肤诊”;寸,指寸口脉。浮沉,指寸口脉的浮沉;滑涩,指尺肤的滑涩。

【译文】

▲■医术高明的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和切脉,先判断病症的阴阳属性;审视病人舌苔的厚薄颜色,就能了解病变发生在哪个部位;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倾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就能了解到病人的痛苦所在;通过观察分析各种疾病与症状的对应关系,就能得知疾病是在哪个脏腑;通过诊察尺脉和寸脉的浮沉滑涩,就能明确判断发病的原因了。按照这样的治疗方式就不会出现错误,这样诊断疾病也不会有什么失误。▲■

15

【原文】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原文通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83】已:止的意思。

【84】其盛,可待衰而已;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势太盛,不宜用针刺直接攻邪,应等待病势稍衰而后刺之。

所以说:疾病刚刚发生的时候,可用针刺治疗,当病情变严重的时候,则要等病邪衰退了之后再进行针刺治疗。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85】因其轻而扬之:轻,是指病邪质轻。扬,轻扬宣散之意。张介宾注:“轻者浮于表,故宜扬之。扬者散也”。

【86】因其重而减之:重,病邪重浊。减,逐步减轻之意。张介宾:“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泻也。”

【87】因其衰而彰之:指正衰,用补益法彰之。

病情较轻的时候,要用发散轻扬的方法治疗,当病情严重的时候,要用消减的方法,等把身体的气血虚弱补益之后,再进行治疗。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88】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张介宾注,“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以气味言,则气为阳,味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数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

形体衰弱的,应该温阳补气,阴精不足的应该用食物来补充,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89】其高者,因而越之:越之,这里指的是吐法。吴昆云:“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此宜于吐,故吐之。”

【90】其下者,因而竭之:吴昆云:“下,脐之下也。或利小便,或通其大便,皆引而竭之。竭,尽也。"

【91】中满者,泻之于内:中焦痞满,应从内部消散病邪,即消法。吴昆云:“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泻之于内,消其坚满是也。”一说《伤寒论》泻心汤是其例。

如果病邪在上部,可以用吐法;如果病邪在下部,可以用疏导的方法;如果病邪在中部胀满,可以采用泻的方法。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92】渍(zi)形以为汗:以汤液浸渍使其出汗。包括薰蒸、浸浴等治法。

【9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在皮肤,取汗而发散之。

【94】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慓悍,指邪气急猛。按,抑制。收,收敛,制伏的意思。张介宾注:“凡邪气之急利者,按得其状,则可收而制之矣。”

【95】其实者,散而泻之:吴昆云:“表实则散,里实则泻。”

如果病邪在体表,可以使用药水浸渍的方法来发汗,如果病邪在皮肤,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病邪外世;如果病情很危急,可以用按摩的方法;如果病邪是实症,可用散法或泻法。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96】柔刚:柔属阴,刚属阳,即阴阳之意。张介宾注:“形证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故必审而别之。”

【97】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介宾注:“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阳病治阳之道也。”

【98】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诸经皆有血气,宜安定之,使之各守其位,不得出位乘侮。

诊断病症的阴阳属性,来决定是采用刚还是柔的治疗方法。阳病从阴的方面解决,阴病从阳的方面解决,判断病邪是处在血还是在气,一定要防止血病损耗气,气病损耗血。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99】决之:指放血之法。

【100】气虚宜掣引之:掣引,即是升提补气法。张介宾注:“掣,《甲乙经》作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之使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也,"

掣(ché):指升提补气的方法。

如果是血实症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就要采用导引法。

【译文】

所以说:疾病刚刚发生的时候,可用针刺治疗,当病情变严重的时候,则要等病邪衰退了之后再进行针刺治疗。病情较轻的时候,要用发散轻扬的方法治疗,当病情严重的时候,要用消减的方法,等把身体的气血虚弱补益之后,再进行治疗。

形体衰弱的,应该温阳补气,阴精不足的应该用食物来补充,如果病邪在上部,可以用吐法;如果病邪在下部,可以用疏导的方法;如果病邪在中部胀满,可以采用泻的方法。如果病邪在体表,可以使用药水浸渍的方法来发汗,如果病邪在皮肤,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病邪外世;如果病情很危急,可以用按摩的方法;如果病邪是实症,可用散法或泻法。诊断病症的阴阳属性,来决定是采用刚还是柔的治疗方法。阳病从阴的方面解决,阴病从阳的方面解决,判断病邪是处在血还是在气,一定要防止血病损耗气,气病损耗血。如果是血实症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就要采用导引法。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一)

1

【注释】

【1】阴:阴经。

【2】阳:阳经。

【3】离:分也。

【4】合:并也。

1.关于篇名阴阳离合论

阴阳,指阴经和阳经。离,分也;合,并也。本篇讨论阴阳离合之数的问题,故篇名《阳阳离合》。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阳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

阴阳离合之数,注家有二说:

(1)认为即一阴和一阳而言。阴经和阳经,离之则为二,合之则为一。如张介宾《类经经络类二十九》注: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吴昆《素问吴注》亦同此说,注云:此言阴阳,经之阴阳也。阳表阴里谓之离,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

(2)阴阳各分太、少、厥(阳明)为离,三阴三阳总合于一阴一阳则为合,如高栻宗《素问直解》云: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文中有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之语,则后说义胜。然阴阳本为一分为二,故以阴和阳二者而言,亦是离合之数。

2.内容提要:

(1)指出了自然界阴阳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阴一阳,即阴阳的对立统一。

(2)通过三阴三阳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阴三阳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3)论述了三阴三阳经脉的开、阖、枢生理特性。

2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原文通解】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黄帝问道:我曾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1】岁:年也。

【2】应之:人和自然相应。

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 年,人体也与天地四时相互对应。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但是现在人体的三阴三阳却与天地阴阳没有相互对应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译文】

黄帝问道:我曾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 年,人体也与天地四时相互对应。但是现在人体的三阴三阳却与天地阴阳没有相互对应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3

【原文】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原文通解】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1】数:上声。阴阳可以无限分。

【2】此句与:“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说明阴阳的可分性,指出了自然界虽有千变万化,但其要仍在于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无论客观事物多么复杂,都不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这一原则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亦有重要的意义。

岐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畴很广,在实际运用中,经过进一步的推演,可以由十推到百,由百推到千,由千推到万,甚至可以一直演绎下去,无穷无尽,但其原则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道。

●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1】天复地载,万物方生:天地之间,万物初生。

【2】未出地者,命曰阴处: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

因为有天的普照,大地的承载,万物才有条件生长。对于那些还没有长出地面的,叫做伏居阴处,称为阴中之阴;对于那些已经长出地面的,称为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

【1】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主之意,与下文的“主”互文。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

【2】天地四塞:指天地之间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和停止。

因此,春天使得万物生发,夏天使得万物生长,秋天使得万物收成,冬天使得万物收藏。如果四时阴阳失去了正常的顺序,气候失常,那么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也会失常。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如果四时阴阳失去了正常的顺序,气候失常,那么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也会失常。阴阳的这种变化,对人而言,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律。

【译文】

岐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畴很广,在实际运用中,经过进一步的推演,可以由十推到百,由百推到千,由千推到万,甚至可以一直演绎下去,无穷无尽,但其原则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道。

因为有天的普照,大地的承载,万物才有条件生长。对于那些还没有长出地面的,叫做伏居阴处,称为阴中之阴;对于那些已经长出地面的,称为阴中之阳。阳气给万物提供了生命的能量,阴气赋予万物具体的形态。因此,春天使得万物生发,夏天使得万物生长,秋天使得万物收成,冬天使得万物收藏。如果四时阴阳失去了正常的顺序,气候失常,那么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也会失常。阴阳的这种变化,对人而言,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律。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二)

4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固,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1】三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黄帝说:我很想听您说说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1】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王冰曰:广,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圣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见乎离。盖谓此也。然在人身中,则心藏在南,故谓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谓后曰太冲。然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是以下文云:

1、杨上善曰:古者圣人欲法天地人三才形象,处於明堂,南面而立,以取法焉也。

2、吴崐曰:阳明在前,冲脉在后。曰广明者,兼额面胸部而言,广乎阳明也。曰太冲者,少阴肾脉与之合而盛大也。

3、张景岳曰: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广,大也。南方者,丙丁之位。天阳在南,故日处之;人阳亦在南,故七窍处之。易曰:相见乎离。

4、素问札记:马云:“圣人南面而立者,盖对君而言也。然虽曰圣人而家人形体以心胸为前为南,以腰肾为後为北”。

相见乎离,语出《周易•说卦》。“见”,显现,呈现。指事物生长旺盛,纷相呈现其体于“离”。《说卦》解释说:“离也者,明也,万物者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离卦于方位,时令象征南方,夏至,又象征“光明”;万物于夏令之季壮大成体,又逢阳光盛明,各显其形,故谓“相见乎离”。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七引崔憬说:“夏至则离王,而万物皆相见也。”

【2】广明:阳盛之意,指属阳的部位。

【3】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王冰曰:此正明两脉相合而为表里也。

杨上善曰:圣人中身以上,阳明为表在前,故曰广明。太阴为里在后,故广明下名曰太阴。冲脉在太阴之下,故称后曰太冲。太冲脉下,次有少阴,故曰少阴为地,以肾最居下故也。

吴崐曰:言太冲之地,即少阴肾脉也。

张隐庵曰:太冲所起之地,为足少阴之处。

森立之曰:案:以下三阴三阳一节与《灵·根结篇》大同小异。

【4】太冲:极其虚静和谐的境界,指属阴的部位。

张志聪:太冲乃阳血之源,指太冲脉。

【5】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王冰曰:肾藏为阴,膀胱府为阳,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此为一合之经气也。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脉者,肾脉也,起于小指之下,邪(斜)趣足心。又曰:足太阳之脉者,膀胱脉也,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由此故少阴之上,名太阳也。

杨上善曰:太阳即足太阳,是肾之府膀胱脉也。藏阴在内,府阳居外,故为上者也。

吴崐曰:少阴肾脉行于足小趾之下,太阳膀胱脉行于足小趾之上,相为表里。

张隐庵曰:少阴与太阳合,阳出于阴,故在阴之上。

姚止庵曰:正明两脉相合而为表里也。肾脏阴,膀胱腑为阳,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此为一合之经气也。

岐伯说:圣人面朝南方而立,前方叫广明,后方称为太冲。分布在太冲部位的经脉命名为少阴;分布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被称为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1】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其支脉,从头顶分出至耳上角。另一支脉由头顶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下行至腰中,沿大腿后外侧下行,至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下接足少阴肾经。

主治病候:头、项、目、背、腰、下肢病症,神志病。

【2】至阴:穴位,位于足小趾外侧。

【3】命门:此处指睛明穴。正坐合眼,手指置于内测眼角稍上方,按压有一凹陷处即是。

【4】高士宗曰:阳根于阴三阳根于三阴,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阳也,后曰太冲,阴也,故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是太阳之根于少阴也。故人身太阳之根起于足小指外侧之至阴结于目中央之命门是虽太阳,而名曰阴中之阳,此太阳之根于少阴者如此。

太阳经下端的起点是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上端的结点是晴明穴,因为太阳经与少阴经是表里关系,所以太阳经被称为是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1】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王冰曰:《灵枢经》曰: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分身之旨,则中身之上属于广明,广明之下属太阴也。又心广明藏,下则太阴脾藏也。

杨上善曰:身中表之上,名曰广明。脾藏足太阴脉,从足至舌下,太阴脉在广明里,故为下也。广明为表,故为上也。

读素问钞:雪斋云:心藏下则太阴脾藏。

吴崐曰:言所谓前曰广明者,指中身而上言之,中身而下则非也。广明之下,中身而下也,是太阳脾土所主,所谓腰以下为地是也。

张隐庵曰: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阳出于阴,从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先以前面为阳,此复以中身

而上为阳。太阴主中土,而为阴中之至阴,故位居广明之下。

   【2】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王冰曰:人身之中,胃为阳明脉行在脾脉之前:脾为太阴脉行于胃脉之后。

《灵枢经》曰:足太阴之脉者,脾脉也,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膀内,循骨之后。足阳明之脉者,胃脉也,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由此故太阴之前,名阳明也。

吴崐曰:太阴脾经之前,是阳明胃经之脉也二脉相为表里。

张隐庵曰:太阳与阳明合,并主中土,故位居太阴之前。

张琦曰:脾胃一脉相连脾脉行胃脉之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如果以人的身体上部和下部来说,上半身属阳,称为广明;下半身属阴,所以广明的下面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叫做阳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1】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外侧,入上齿中,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頜唇沟承浆穴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达前额(神庭穴)。其支脉,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进人缺盆,向下通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行经乳,向下夹脐旁,进入小腹两侧气冲穴。胃下口的支脉,沿着腹内下合气冲穴,在下行经大腿前侧,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2趾外侧,厉兑。胫部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进入中趾外侧。足跗部的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大趾内侧端。

主治病候: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胃胀、腹胀、水肿、咽喉肿痛、鼻衄、胸胁部疼痛等。

阳明经的下端起点是足大趾侧次趾未端的厉兑穴,因为阳明经与太阴经是表里的关系,所以阳明经被称为是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1】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王冰曰:人身之中,胆少阳脉,行肝脉之分外;肝厥阴脉,行胆脉之位内。《灵枢经》曰:足厥阴之脉者,肝脉也,起于足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足少阳之脉者,胆脉也,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由此则厥阴之表,名少阳也。

杨上善曰:厥阴之脉,起於足大指毛之上,循阴股上注於肺,阴藏行内也。少阳肝府之脉,起足窍阴,上聚於耳,为表阳府也。以少阳属木,故为阴中少阳。平按:《素问》无结於窗笼四字。

【2】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王冰曰:窍阴,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以少阳居厥阴之表,故曰阴中之少阳。

吴崐曰:“窍阴”,穴名,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少阳之脉根于此,以少阳居厥阴之表,故为阴中之少阳。

张景岳曰: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少阳止于足之小次指端,故厥阴之表,为阴中之少阳也。所谓少阳者,以厥阴气尽,阴尽而阳始,故曰少阳。此木藏阴阳之离合也。

张隐庵曰:少阳主初生之气,故名阴中之少阳,三阳之气皆出于阴,故曰阴中之阳,而只论足之三经也。

【3】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髎穴),其经脉主要分为两条路线。其中一条支脉在体外行走,并前后交错循行于头部两侧,绕过耳后方,行至肩部上方,再沿着胸腹的侧部,一直循行至盆骨旁循着大腿及小腿侧部,再沿着脚面,直达足四趾尖。另一支脉则进入面颊内,通过颈项及胸部,直达于胆,下行出于小腹,与其他支脉联系。

主治病候: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

厥阴是阴气已尽,重新回阳的意思,因此与厥阴成为表里关系的是少阳经,少阳经的下端起点是窍阴穴,同时,少阳经被称为是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1】搏而勿浮:指三经之脉应搏击于手,但不应过浮。

【2】一阳:此处指三阳关系密切,合称为一阳。

因此,三条阳经的离合情况分别是: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合,而少阳因为处在表里之间,所以起着一个交通枢纽的作用,但是这三条阳经是相互依赖的,相互牵制,缺一不可,统称为是阳经。

【译文】

黄帝说:我很想听您说说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圣人面朝南方而立,前方叫广明,后方称为太冲。分布在太冲部位的经脉命名为少阴;分布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被称为太阳。太阳经下端的起点是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上端的结点是晴明穴,因为太阳经与少阴经是表里关系,所以太阳经被称为是阴中之阳。如果以人的身体上部和下部来说,上半身属阳,称为广明;下半身属阴,所以广明的下面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叫做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点是足大趾侧次趾未端的厉兑穴,因为阳明经与太阴经是表里的关系,所以阳明经被称为是阴中之阳。厥阴是阴气已尽,重新回阳的意思,因此与厥阴成为表里关系的是少阳经,少阳经的下端起点是窍阴穴,同时,少阳经被称为是阴中之少阳。

因此,三条阳经的离合情况分别是: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合,而少阳因为处在表里之间,所以起着一个交通枢纽的作用,但是这三条阳经是相互依赖的,相互牵制,缺一不可,统称为是阳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三)

5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 chónɡ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原文通解】

●愿闻三阴?

【1】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黄帝说:我希望再听你讲一讲三阴的离合情况。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

岐伯说:在外的属阳,在内的属阴,因此在内经脉为阴经,在内外之间的中间部位也属于阴。

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1】其冲在下,名曰太阴:指太阴居冲脉之上。

【2】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走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其支脉,从胃出来,向上通过膈,流注于心中。

       主治病候: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

循行于太中上面的叫太阴,太阴经的下端根起于足大趾末捕的隐白穴,太阴经被称为是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1】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穴),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其直行主干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膜,进入肺中,沿喉咙向上,夹舌根部。其支脉,从肺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

       主治病候:妇科病,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萎软无力,足心热等病症。

在太阴经的后面是少阴,少阴经的下端根起于足心的满泉穴,少阴经被称为是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1】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的外侧端(大敦穴),并沿着足背,再经过内踝,一直向上循行于小腿及大腿的内侧,直至股部内侧。再绕过阴部,进入小腹,并在腹部向上走行,在胸胁部与肝及胆连接。经络继续上行,并沿着喉咙,与眼部联系,后出于前额,直达头之巅顶。肝经其中一个支脉从眼部向内走,下行至面颊部,并在唇的内部环绕行走。另一支脉则从肝开始,通过横膈膜,向上流注于肺,最后与肺经相连接,并完成十二经脉的循环。

       主治病候: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小腹痛等症。

在少阴经的前面是厥阴经,厥阴经的下端根起于足大趾末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而且厥阴经又处于最里面的位置,所以厥阴经被称为是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1】勿沉:不要过于沉。

因此,三阴经的离合情况分别是:太阴经是三阴之表主开,厥阴经为三阴之里主阖,少阴经处于太厨表里之间为枢纽。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的,所以合起来称为阴经。

阴阳阴阳(雩重)(雩重)(chónɡ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1】(雩重)(雩重) (chónɡ ):往来流行不息的意思。

【2】积传:积,聚。传,指阴阳经气之流传。

阴阳之气,循环往来运行不息,依次传递到全身,气运行于里,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情况。

【译文】

       黄帝说:我希望再听你讲一讲三阴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在外的属阳,在内的属阴,因此在内经脉为阴经,在内外之间的中间部位也属于阴。循行于太中上面的叫太阴,太阴经的下端根起于足大趾末捕的隐白穴,太阴经被称为是阴中之阴。在太阴经的后面是少阴,少阴经的下端根起于足心的满泉穴,少阴经被称为是阴中之少阴。在少阴经的前面是厥阴经,厥阴经的下端根起于足大趾末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而且厥阴经又处于最里面的位置,所以厥阴经被称为是阴之绝阴。

       因此,三阴经的离合情况分别是:太阴经是三阴之表主开,厥阴经为三阴之里主阖,少阴经处于太厨表里之间为枢纽。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的,所以合起来称为阴经。

       阴阳之气,循环往来运行不息,依次传递到全身,气运行于里,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情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