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空论篇第六十(二)
【原文】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1】。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2】,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3】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尃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4】,为冲疝【5】;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6】。
其上气有音【7】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8】,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9】,渐者上侠颐也。蹇【10】,膝伸不屈,治其楗【11】。坐而膝痛,治其机【12】。立而暑解,治其骸关【13】。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14】。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15】。连胫若折,治阳明中俞髎【16】,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酸【17】,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原文通解】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1】。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2】,其孔,溺孔之端也。
【1】脊强反折:脊柱强直而向后弯曲。
【2】廷孔:尿道口。
?督脉发生病变,会引起脊柱强硬反折的症状。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在女子则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
●其络循阴器,合篡【3】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bó)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3】篡(cuàn):前后阴之邪窍。
【0】髆(bó):肩胛骨。
?从这里分出的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歧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与足少阴经相结合上行经骨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分别左右颈项下行,循行与脊膊内,侠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少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4】,为冲疝【5】;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4】不得前后:大小便不通。
【5】冲疝:病名,因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故名冲疝。
?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不能怀孕,或为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6】。
【6】脐下营:指脐下一寸阴交穴。
?总之,督脉生病治督脉,轻者至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至在脐下的阴交穴。?
●其上气有音【7】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8】,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9】,渐者上侠颐也。
【7】上气有音:气上逆而呼吸有声。
【8】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治疗取喉中央的廉泉穴和两缺盆间的天突穴。喉中央:指天突穴。
【9】渐:大迎穴。
?病人气逆上而呼吸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充于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蹇【10】,膝伸不屈,治其楗【11】。坐而膝痛,治其机【12】。立而暑解,治其骸关【13】。
【10】蹇:行走困难。
【11】楗:股骨。指足阳明的髀关穴。
【12】机:指环跳穴。
【13】骸关:指足少阳之阳关穴。
?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其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其环跳穴。站立时膝关节热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经穴。?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14】。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15】。
【14】关:承扶穴。
【15】治其背内:取足太阳经的背部腧穴治疗。
?膝痛,疼痛牵引到拇指,治疗取其膝弯处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足太阳经的俞穴。?
●连胫若折,治阳明中俞髎【16】,若别,治巨阳少阴荥。
【16】阳明中俞髎:指足阳明经在膝下的穴位。
?如疼痛连及尻骨象折断似的,治疗取其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少阴经的荥穴然谷。?
●淫泺胫酸【17】,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17】淫泺胫酸:因滑精遗沥导致的膝胫骨酸软无力。
?湿渍水湿之邪日久而胫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辅骨之上,腰横骨之下叫“楗”。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骨缝叫“骸关”。侠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之上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译文】
督脉发生病变,会引起脊柱强硬反折的症状。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在女子则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从这里分出的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歧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与足少阴经相结合上行经骨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分别左右颈项下行,循行与脊膊内,侠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少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不能怀孕,或为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总之,督脉生病治督脉,轻者至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至在脐下的阴交穴。
病人气逆上而呼吸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充于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其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其环跳穴。站立时膝关节热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经穴。膝痛,疼痛牵引到拇指,治疗取其膝弯处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足太阳经的俞穴。如疼痛连及尻骨象折断似的,治疗取其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少阴经的荥穴然谷。湿渍水湿之邪日久而胫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之上,腰横骨之下叫“楗”。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骨缝叫“骸关”。侠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之上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骨空论篇第六十(三)
【原文】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1】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2】在脑后三分【3】,在颅际锐骨之下【4】,一在龂【5】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6】,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bó)肩空,【7】在髆(bó)中之阳髆(b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8】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胫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脾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9】,无髓孔,易髓无空【10】。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11】为壮数;次灸橛骨【12】,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13】灸之,足小指【14】次指间灸之,腨(shuàn)下陷脉【15】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16】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17】,数刺其俞而药之。
【原文通解】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1】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1】伏菟上:菟,通“兔”。伏兔穴在大腿前方,故伏兔上当指腹部两侧。
?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
●髓空【2】在脑后三分【3】,在颅际锐骨之下【4】,一在龂【5】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6】,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
【2】髓空:头颅及脊柱的骨孔之处。
【3】三分:指分为三处。
【4】颅际锐骨之下:指颅后枕骨之下,此为风府穴。
【5】龂(yín):下颌骨正中骨缝。
【6】复骨下:复骨下正当哑门穴。复骨,指第一颈椎下。
?髓穴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处在龈基的下面,一处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处在脊骨上空的风府穴的上面,?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孔穴中。又有几个髓空在面部侠鼻两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
●两髆(bó)肩空【7】,在髆(bó)中之阳【0】。臂骨空在臂阳,去踝【8】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7】 两髆(bó)肩空:髆(bó),肩胛骨。骨空,腧穴。
【0】阳:此指外侧。
【8】 踝:指手腕。
?两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离开手腕四寸,在尺、桡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的地方。?
●胫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脾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9】,无髓孔,易髓无空【10】。
【9】扁骨有渗理凑:张介宾注:“扇骨者,对圆骨而言。凡圆骨内皆有髓,有髓则有髓空。若扁骨,则但有血脉渗灌之理而内无髓。”渗,渗灌。理,纹理。
【10】易髓无空:骨髓之气相互沟通。
?尻骨的骨空在辅骨的上端。骨际的骨空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后面距离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脉尻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过灌的纹理内外交流,所以没有骨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11】为壮数;次灸橛骨【12】,以年为壮数。
【11】年:年龄。
【12】橛(jué)骨:尾骶骨,此处指尾间穴。
?灸寒热症的方法,先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为艾灸的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13】灸之,足小指【14】次指间灸之,腨(shuàn)下陷脉【15】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
【13】绝骨之端:指正取绝骨穴。
【14】指:古与“趾”通。
【15】腨(shuàn)下陷脉:指足太阴承山穴。
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髃)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京门)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肩髃)用灸法,凹陷处的经脉(承山)用灸法,外踝后方(昆仑)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
●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16】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16】掌束骨下:王冰注:“阳池穴也。”阳池穴在足束骨下。
?胸膺中的骨间凹陷处(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大陵)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的动脉跳处(气冲)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三里)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的动脉(冲阳)处用灸法,头巅顶上(百会)亦用灸法。?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
?被犬咬伤的,先在被咬处灸三壮,再按常规的治伤病法灸治。以上针灸治寒热症的部位共二十九处。?
●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17】,数刺其俞而药之。
【17】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指选择阳邪表现较盛的经脉。张介宾注:“过于阳者,阳邪之盛者也。
因于伤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由于阳邪过盛,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俞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译文】
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穴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处在龈基的下面,一处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处在脊骨上空的风府穴的上面,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孔穴中。又有几个髓空在面部侠鼻两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离开手腕四寸,在尺、桡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的地方。尻骨的骨空在辅骨的上端。骨际的骨空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后面距离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脉尻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过灌的纹理内外交流,所以没有骨空。
灸寒热症的方法,先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为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髃)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京门)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肩髃)用灸法,凹陷处的经脉(承山)用灸法,外踝后方(昆仑)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胸膺中的骨间凹陷处(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大陵)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的动脉跳处(气冲)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三里)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的动脉(冲阳)处用灸法,头巅顶上(百会)亦用灸法。被犬咬伤的,先在被咬处灸三壮,再按常规的治伤病法灸治。以上针灸治寒热症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于伤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由于阳邪过盛,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俞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一)
【题解】
本篇经文主要讨论水病的病因、病机和水病、热病的治疗穴位,故名“水热穴论”。经文“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和“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句,是对水病病机的高度概括,对临床实践一直起着有效的指导。
【导读】
一、叙述了风水病的原因、症状及其病理变化,并指出了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俞穴的部位及其与脏气的关系。
二、指出了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的部位及其适应范围。
三、说明了针刺的深浅必须结合四时的道理。
【原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1】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2】,关门不利【3】,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4】。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pìn)藏【5】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6】,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7】也。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1】也。
【1】至阴者,盛水也:王冰:“阴者谓寒也。冬月至寒,肾气合应,故云肾者至阴也。水王于冬,故云至阴者盛水也。”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属于太阴。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2】,关门不利【3】,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2】肾者,胃之关也:胃为水谷之海,为水谷之所入;肾者主二阴,司二便,为水谷之所出,故肾为胃之关。关,此指水液出入的关口。
【3】关门不利:指肾代谢水液的功能不利。
?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
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4】。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4】胕肿:全身皮肤浮肿。
?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pìn)藏【5】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5】牝脏:牝:鸟兽中的雌性。牝脏,即指属阴性的脏器。
?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
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6】,行于皮里,传为浮肿。
【6】玄府:汗孔。
?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
●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7】也。
【7】汗空:即汗孔。
?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译文】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阴。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
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
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二 )
【原文】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1】。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2】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3】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原文通解】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1】。
【1】标本俱病:标,指肺。本,指肾。标本俱病,肺肾俱水为病。
?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2】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2】相输:指相互输应,相互影响。
?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3】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3】街:要道、大道。
?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译文】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原文】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1】,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2】,阳气留【3】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4】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原文通解】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1】,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1】春取络脉分肉:春天用针宜浅,刺及络脉分肉就可以了。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2】,阳气留【3】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
【2】脉瘦气弱:脉气未盛,不是衰弱的意思。
【3】留:当作“流”。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
●绝肤【4】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4】绝肤:指穿过皮肤,指针刺透过皮肤不宜深。
?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译文】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三 )
【原文】
帝曰:秋取经俞【1】,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2】,取合以虚阳邪【3】,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4】,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5】,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6】,取荥以实阳气【7】。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原文通解】
●帝曰:秋取经俞【1】,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2】,取合以虚阳邪【3】,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1】经俞:指各经中五输穴中的经穴与输穴两类穴位。
【2】取俞以泻阴邪:指取阴经之输穴以泻阴湿之邪。
【3】取合以虚阳邪:指取阳经之合穴以泻阳邪。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帝曰:冬取井荥【4】,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5】,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6】,取荥以实阳气【7】。
【4】井荥:指各经中五输穴中的井穴和荥穴两类穴位。
【5】巨阳伏沉:巨阳为太阳经,冬季阴气盛,阳气衰,所以其脉沉伏。
【6】取井以下阴,逆:指取阳经之井穴以降逆下气。
【7】取荥以实阳气:指取阴经之荥穴以充实阳气。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
●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鼽衄”,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鼽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1】、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脏俞傍五【2】,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3】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原文通解】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处,因闻其意。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1】、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
【1】髃骨:为肩端之骨,指肩髃穴。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
●五脏俞傍五【2】,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3】也。
【2】五脏俞傍五:指五脏俞两旁各有五穴,分别为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
【3】热之左右:意为热邪所经过的部位。
?五脏俞两旁各有五穴,分别为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可以泻出五脏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译文】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五脏俞两旁各有五穴,分别为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可以泻出五脏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