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法国《世界报》对读者作了一个调查,从公元1001年至2000年间选出12个影响世界的“千年英雄”,其中中国只有一位,就是苏东坡。
今天,在北美的秋天,我细细地了解了一下苏东坡的身世,写了这些文字,向苏东坡致敬。
二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州。
他的父亲是苏洵,是著名的大儒,他与苏东坡苏辙兄弟两人合称“三苏。”
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少年时的苏洵读书并不用功,与陈氏结婚以后,才开始发奋。
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这样的内容:“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知书达礼,苏东坡兄弟少年时,苏洵游学四方,陈氏就担负起启蒙、教育孩子的责任。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辙曾有这样的记载:“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轼若为滂,夫人也许之否乎?太夫人,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22岁时,他与弟弟一起参加院试,双双考中进士,轰动京城,当时皇帝对太后说,今天我为国家选了两位宰相。
王安石成为宰相后,决定变法。
苏东坡对急峻的变法不太认同,便几次上书皇帝,请求暂缓。他的反对触怒了新党。为了不激化矛盾,他便自请外任。
他先是去杭州作了通判,后又被派往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太守。
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密州府上,他一众好友,宴酒赏月。此时,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不禁怀念起已七年不见的兄弟苏辙,喝得大醉,挥毫疾书,写下这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似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与苏辙的感情极好,两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苏东坡一生写给苏辙的诗词文章,流传下来的有104篇,苏辙和答的有130篇。
在乌台诗案中,他感觉自己凶多吉少,便在狱中给苏辙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催人泪下: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世未了因。
后来苏东坡在常州病重期间,给弟弟写了一封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铭。”
兄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弟弟依嘱为苏东坡写了墓志铭,其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没有几年,苏辙也病重,他叮嘱妻子:“我担心哥哥太冷清,我死之后,将我葬在哥哥身旁,让我陪哥哥。”
妻子如嘱将他埋在苏东坡身边。
三
可以说人生的前半生,苏轼的仕途一帆风顺,每到一地做官,都留下许多诗文,一纸风传。
正所谓木朽于林,风必吹之,流出于于岸,水必湍之。
他的遗世独立,他的高蹈奋发,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他们纷纷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中伤苏东坡。
驸马王选派了家丁骑快马连夜向苏东坡报信,第二天京城缇骑到了,他在后院不敢见来者,问手下:“我是待罪之身,我是不是应该穿囚服出去?”
手下很冷静,说:“你还没有定罪,仍是朝廷命官,应该穿官服出去。”
他依言穿了官服来到大厅,只见朝廷来人一言不发,只是死死的盯着他,苏东坡想,这一次恐怕性命难保,就对来人说:“这一次去了恐怕再也见不到家人了,请允许我与他们诀别。”
来人说:“那倒未必。”
苏东坡刚舒了一口气,就被用绳子绑了,押上囚车走了,家人顿时哭作一团。
他被押到宋代的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因为那里的房子陈旧,经常引来许多乌鸦,所以又被称为乌台,因为他的诗被人寻章摘句,恶意构陷,所以他这一次的牢狱之灾被称为乌台诗案。
他被关了130天,受尽屈辱。
许多人落井下石,但有更多的人为他辩白。
王安石为他说话,
他的弟弟愿为他放弃一切官职,
太皇太后说,我不要你大赦天下,你只要放了苏东坡一个人就足够了。
举发苏东坡的大夫在一次朝会中,对大臣们说:“苏轼记性真好,十多年前写的诗还记得。”
大家默不作声。
他又说了一句什么,大家还是没有理他。
皇上见有台阶可下,也就不拂逆众意了,于是下令,将苏东坡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州。
在黄州,他的人生得到了一次升华。
黄州的定慧院借给他一间小屋暂住。
他经常去附近的安国寺看看。
他的粉丝马梦得千里迢迢起来,见他生活实在困难,便向当时的黄州太守提出,为苏东坡要一块地,让他自食其力,太守很痛快地答应了。
他给苏辙写了这样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骞驴嘶。
黄州太守给他是官田,随时可以收回,为了一个稳定的收入,苏东坡打算买一块地。
他去沙湖口买地的途中遇雨,写了这样一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谪是坏事,也是好事。苏东坡曾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在黄州的4年2个月中,他的足迹遍布各地,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两岸,北面至麻城岐亭、杏花村,南面至鄂州西山、樊口,还到了江西的山和石钟山。那时,江面大约三四公里宽,波来浪静,水光接天,他驾一叶小船,就过去了。
在黄州,苏东坡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平均两天一篇,每周3.3篇。
他一生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黄州诞生的。
四
如果没有苏东坡,中国文学史将缺少极重要的一章,
如果没有苏东坡,北宋的天空将黯然失色。
无数的国人,在失意的时候,读了苏氏的作品,得到慰藉,孤独的时候,苏氏的作品,是他最好的解药。
苏东坡,是上帝送给神州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