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天下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终于出版。为第一手资料我曾经踏遍天涯海角。在偏远的乡村联系到一位陶艺家或学者,进而结识了许多陶艺家朋友,甚至发现了原住民陶村。好多次我在飞机降落时举目无亲,数天后登机告别时却又与众多朋友依依不舍。
正文

东南亚寻陶 --- 新加坡 (下)

(2023-08-09 22:15:37) 下一个

中午在印度裔朋友玛德薇家中用了印度式的午餐。玛德薇出生于印度,在美国接受教育,最后新加坡定居,如今她也经常往返于三国之间。除了她的个人作品,玛德薇家里还陈列着一些珍贵的印度艺术。

新加坡还有一个地区称为“小印度”,那里不仅有一座印度遗产中心,还有印度教寺庙,和许多印度商店。早年的印度移民主要为印度南部的泰米尔(Tamil)商人与劳工,在英国人殖民期间也曾经带来一些印度白领阶层的人士。

小印度

南洋陶艺家协会和新加坡两条龙窑

午餐以后,玛德薇开车把我带到新加坡龙窑.我与陈德兴再次相遇。陈德兴曾经是一位企业家,后来他从企业退休后成为一位陶瓷艺术家。他是南洋陶艺家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当天晚上我有幸与10多位南洋陶艺家协会的陶艺家相聚。

与陈德兴合影

陈德兴的柴烧陶艺

很多人脑子里的新加坡印象就是:港口城市,高科技园区,干净整洁。十多年前我就听说新加坡有龙窑!曾经在谷歌上找到相关的龙窑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成行。新加坡曾经有30多条龙窑。大部分陶工为福建广东两省沿海地区的移民,主要烧制巨大的水缸和橡胶液或蒸米糕的小碗。水缸曾经是家家户户厨房的必备生活用品。由于人口增长建筑结构改变,高层公寓取代了木屋,自来水管道通达每家厨房。随着各种塑料制品的流行,坛坛罐罐就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龙窑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新加坡的郊外热带雨林里,至今还潜伏着两条龙窑。40多年以来没有用于商业性烧制。其中一条Jalan Bahar龙窑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些工作室,分别由20多位陶艺家分租。陶光龙窑是一家陶瓷贸易公司所拥有,商店里陈列着大量1970-80年代进口的中国瓷器。不幸的是新加坡政府希望征用这块土地。自1970年代以来,许多艺术家试图说服政府保护这最后的两座龙窑,但似乎经济利益大于文化遗产保护。

之后,陈德兴还带我参观了三美光陶瓷(Sam Mui Kuang Pottery),一家陶瓷材料供应店。他们曾经拥有一座可以使用的龙窑,但在1994年被拆除。他们擅长釉料和传统烧制技术。据陈德兴所说,当年他们烧制龙窑时他们没有使用测温锥。他们通过观火和听火来掌握烧制过程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这样烧窑的。

新加坡龙窑烧制的褐釉小碗

三美光陶瓷

再见新加坡

因简妮特·德布斯的推荐,在新加坡的最后一天,拜访了Mud Studio。店主米歇尔曾经留学澳大利亚,她为当地餐厅制作个性化的餐具做得颇有成就。林善春(Nelson Lim)曾经留学于台湾台南艺术大学,目前在新加坡某学校任教。

陶泥工作室

感谢玛德薇·苏布拉马尼安等多位新加坡朋友的接待!这次新加坡之行收获满满!

注:中外专家对“瓷器”有所区别,或者称为广义与狭义区别。根据世界各大博物馆,只有纯白而透明、不渗水、基本不含铁的高温白瓷才被称为瓷器。国内习惯称之为原始瓷、青瓷、钧瓷等在国外各大博物馆内都标注为“Ware”,即炻器(Stoneware),或称高温陶器。相关内容请查阅周光真著《现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92页。

(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新加坡寸土寸金,很遗憾没留住龙窑,活历史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