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天下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终于出版。为第一手资料我曾经踏遍天涯海角。在偏远的乡村联系到一位陶艺家或学者,进而结识了许多陶艺家朋友,甚至发现了原住民陶村。好多次我在飞机降落时举目无亲,数天后登机告别时却又与众多朋友依依不舍。
正文

邻国寻陶 --- 日本 (中)

(2023-08-13 18:34:37) 下一个

抵达多治见(Tajimi)

多治见市是赫赫有名的美浓国际陶艺双年展的所在地。多治見市陶磁器意匠研究所是一所专业陶瓷学校,创建于1951年。塔吉米市与邻近的东京市、米佐伊市和卡尼市共同构成了日本最大的陶瓷生产区,被称为“美浓烧”或“美浓器”。美浓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世纪“Sue Ware”的诞生,这种文化延续至今已有1300多年。今天,美浓烧包括了从餐具、瓷砖和雕塑到用于茶道的志野和织部茶碗的各种陶瓷制品。多治见市旨在向海外推广“美浓烧”,以吸引世界各地有抱负的陶艺家。

美浓国际陶艺展海报 The International Ceramic Competition MINO, Japan

日本土岐市美浓陶瓷历史馆  Toki City Historical Museum of Mino Ceramics

鼠志野额钵,©日本土岐市美浓陶瓷历史馆 

美浓伊贺水指,©日本土岐市美浓陶瓷历史馆 

鸣海织部向付,©日本土岐市美浓陶瓷历史馆

赤志野茶碗,林正太郎,20-21世纪 ©日本土岐市美浓陶瓷历史馆

穿梭在山间小巷,可以看见不少这样可爱的吉祥物

吉祥浣熊  Tanuki

中午我们来到一家小餐厅。日本乡间有无数家庭式的小餐厅,一般仅能容纳十来位顾客,十分温馨。说话间德竹首先惊呼起来,我们在餐厅里巧遇了中岛晴美(Nakashima)教授和其他几位Ishoken陶磁器意匠研究所的年青老师。尽管我们计划午餐后去陶磁研究所拜访中岛晴美教授,但是在餐厅偶遇还是有不小的惊喜。中岛晴美招呼我们一起就坐。他告诉我们,他受到清华大学的邀请,正在犹豫。最后他接受了邀请,第一次抵达中国。午餐后我们参观了陶磁研究所。

Ishoken(读音:伊休肯)陶磁器意匠研究所是一所陶瓷专业学校,成立于1900年,现有师生500名。中岛晴美是现任所长。中岛晴美先生和办公室老师山下奈穗女士带领我们参观校园。陶瓷研究所坐落在一片原生态风景美丽的山区。办公区、画廊、陶瓷原料室、陶艺工作室、会议厅,一切都显得十分精致。这里教授各种陶瓷技艺,也拥有最先进的日产3D打印机。在离开陶磁器意匠研究所时中岛晴美教授特别邀请我明年到他们学校去举办讲座,顿时受宠若惊。能够在这样一所日本高等陶瓷院校举办讲座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德竹秀美,我,中岛晴美 Hidemi Tokutake,Guangzhen, Harumi Nakashima

志野 (Shino)

志野釉是一种具有白玉般温柔的长石釉。志野釉一直都是陶艺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走进一家出售名家茶碗的陶艺画廊。我发现尽管那些茶碗个个是天价,但是画廊有一项付费服务,可以立即拉近普通观众与陶艺名家的距离。在这里,您只要实付支付少许银两(大约5美元)就可以用双手捧起名家制作的茶碗,享用香醇的日本抹茶及点心,兼有仪式感的服务。千利休(1522-1591)是创造“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鼻祖。茶道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禅茶审美延申到宗教礼仪与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日本茶道、花道、料理、禅园(Zen Garden)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仪式氛围。

信乐”(Shigaraki)

作为地名,信乐位于京都与名古屋之间,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信乐作为陶瓷种类,其特点是粘土中含有长石颗粒,在烧制过程中融化、膨胀而被挤出粘土之外,形成许多珍珠般的圆形颗粒,非常漂亮。名扬全球的陶瓷产地还有一处制陶人的乐园“陶艺之森”(The ShigarakiCeramic Cultural Park)。我们在那里受到了主持人 Michio Sugiyama先生的接待。陶之森成立于1992年的国际陶艺驻场工作营。丰富多样的陶艺驻村项目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陶艺家。

陶之森 Shigaraki Ceramic Cultural Park

陶之森 Shigaraki Ceramic Cultural Park

濑户(Seto)

濑户有两座陶瓷博物馆,爱知县陶瓷美术馆(Aichi Prefectural Ceramic Museum)和濑户陶瓷历史博物馆(Seto-Gura Museum)。爱知县陶瓷美术馆,藏品包括:中国、韩国、高棉、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陶瓷艺术品。濑户陶瓷历史博物馆,展品包括:当地的陶瓷制作工艺、濑户陶瓷发展史。在这紧凑的五天内,我们还先后拜访、参观了日本陶艺家竹内真吾先生 (Shingo Takeuchi),宇贺和子(Kazuko Uga),吉川千香子(Chikako Yoshikawa)等日本陶艺家。

2019年7月,第三次日本陶瓷之旅-多治见-大阪-九州-东京

上海-日本刈谷市

我从上海飞抵大阪机场与女儿汇合,当天在刈谷市(Kariya)宾馆住宿。这次我赴日是应中岛晴美教授的邀请赴多治见市Ishoken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举办讲座,德竹秀美担任翻译。女儿毕业于纽约州巴德学院(Bard College)。她主修英文写作,平时就经常帮我修改英文文章,是我的英语编辑兼助手。她的特点是对任何细节都十分认真,不容许任何模棱两可。她在大学里选修日语,2016年暑期曾经在京都大学就读了五个星期。我特别邀请她陪我同行。我的演讲主题是《美国现当代陶艺1950年代-现在》(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eramics in theUnited States, 1950 to present)。1998年当我的著作《今日美国陶泥家》出版之后曾经在国内十多所大学举办过相同主题的演讲。演讲的前夜,我和德竹两人将整个演讲内容过一遍。女儿在边上用自己的电脑几乎将每个关键词都通过谷歌审查了一遍。还真被她逮住几处拼写错误。

美濃国际陶艺双年展-多治见市-中岛晴美住宅

早上德竹秀美开车过来接我们,中午前抵达了多治见市Ishoken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中岛晴美教授还特别向我们介绍了美濃国际陶艺双年展的组委会的执行主席Masamitsu Higuchi先生和他的团队。始于1986年,日本美濃国际陶艺双年展是亚洲第一个陶艺双年展。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当代陶艺发展壮大,迅速,各种标新立异的风格层出不穷,而美濃国际陶艺双年展组委会似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固有风格特色。美浓双年展似乎更注重在陶瓷工艺上的成就,而非观念上粗暴的标新立异。美浓陶艺双年展是不少陶艺界同行心目中的最高的艺术殿堂。

下午是我的演讲《美国现当代陶艺1950年代-现在》。我在介绍美国文化中穿插了一些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希望听众们能够喜欢。演讲结束之后,我们应邀在中岛晴美教授家做客。中岛晴美的家坐落在山川河谷之间。入座、用茶,并参观了储藏室里中岛晴美教授和他夫人克子老师的作品。住宅后面即是原生态的高山流水。

在Ishoken举办讲座 Lecture presentation at Ishoken

如果讨论日本当代陶艺术,中岛晴美是无法绕过的人物。1950年,中岛晴美出生于岐阜县,那里是日本的传统陶瓷产地,据说这里占据了日本传统陶瓷的一半产量。特别以美浓烧名扬全球。战后日本经济的经济发展伴随着他的成长。1969年,晴美考入大阪艺术大学设计科陶艺专业。

有一次我在一位美国加州大收藏家Paul Dauer博士的收藏展览上见到了他的作品。因此中岛晴美的作品总是包括在我的演讲内容,也刊登在我的著作里。中岛晴美的作品第一印像是如同多个粘联在一起的球状的生命体。球体内部有一股张力,冲破阻力不断扩张,或向外、向上伸展,仿佛内部充满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球体上的大小疏密的变化的波点装饰加强了这种视觉效果。伴随着大小疏密的变化的波点装饰。球体鼓起越大波点就越大,波点加助了伸展膨胀的视觉效果。但是这些球体并非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其侧面或背后总有一条缝隙露出中空的内部。从球体的内外关系联想到某种动物器官或者是某种多肉类植物。再仔细看作品标题:“苦战”或“开示的形态”。中岛晴美的创作主题“苦战”与“开示的形态”已经持续了近40年。主题未变,但具体形态没有重复,没有两件作品是完全相同的。一位日本武士的“苦战”应该是怎样的场景?坐卧、翻滚、扭曲、伸展、耸立、繁衍,这也许是无数生命过程的写照,或是人生喜怒哀乐的一部分,令人联想翩翩。

中岛晴美的作品  The Artwork by Harumi Nakashima

京都-神道祭祀

早上出发顺道参观了美濃陶瓷历史博物馆。然后换乘公共交通。汽车、火车,抵达京都。晚上入住京都城区的一家宾馆。晚上困倦中的我听见窗户外吆喝声响起,原来是一年一度的神道祭祀仪式,颇为壮观。

神道是日本的一种本土宗教。神道祭祀是表达对先祖或大自然的敬重。京都有三大祭,分别为葵祭(Aoimatsuri)、祇园祭(Gionmatsuri)、时代祭(Jidaimatsuri)。据说祭祀活动流行已经有一千多年。最初是为了驱除瘟疫、保佑苍生、祈求丰收而流行的仪式。祇园祭是京都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每年7月中旬,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簇拥着巨大的彩车在马路上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走向神社。

神道祭祀游行  Shinto parade

2019 Shinto parade1

2019  Shinto parade2

京都-河井宽次郎纪念馆和乐烧美术馆

河井宽次郎纪念馆就位于五条附近的住宅巷子里,门口竖着“河井宽次郎纪念馆”的木匾。这里是河井宽次郎先生晚年生活起居之处,也是日本典型的二层民居建筑。室内中间一楼客厅空间与二楼相通,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二楼的回廊上可以俯视一层客厅。从中庭进入后院是两个窑炉,一个是登窑,一个是小型柴窑。时处七月炎夏,户外热气腾腾,在室内凉风习习。馆内的长桌旁摆放着供游客使用团扇。坐在长桌前,翻阅着介绍河井宽次郎纪念馆建筑的杂志和书籍。时而眺望窗外庭院的绿色芭蕉树,体验着河井先生晚年生活的怡然自得。

河井宽次郎  Kawai Kanjiro

京都-河井宽次郎纪念馆  KawaiKanjiro Memorial Museum

京都-河井宽次郎纪念馆   KawaiKanjiro Memorial Museum

我们终于来到了乐烧美术馆。这里是陶艺界津津乐道的“乐烧”的发源地。美国著名陶艺家在一次偶尔的机会发明了“美国版乐烧”如今成为全球流行的一种烧制工艺。记得1980年代末期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就读时为了“Raku”(乐烧)这个名词的汉字翻译纠结了半年多,没有任何辞典可以找到答案。实际上就是一种熏烧,利用快速升温快速降温的方法,让陶器表面形成一些裂纹。原理和青瓷中“金丝铁线”相似,即表面釉层与坯胎的收缩率不一致造成釉面开裂。美国陶瓷材料公司还专门出售乐烧粘土、乐烧釉。

日本京都乐烧美术馆  Raku Museum, Kyoto, Japan

日本京都乐烧美术馆  乐烧作品

(J)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