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天下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终于出版。为第一手资料我曾经踏遍天涯海角。在偏远的乡村联系到一位陶艺家或学者,进而结识了许多陶艺家朋友,甚至发现了原住民陶村。好多次我在飞机降落时举目无亲,数天后登机告别时却又与众多朋友依依不舍。
正文

致 “陶友天下” 的读者

(2023-08-12 12:46:13) 下一个

学陶、玩陶、教陶、寻陶、藏陶、友陶、写陶,在陶瓷艺术圈跌打滚爬数十年,为撰写《世界陶瓷文化概览》收集第一手资料在世界各处寻找陶瓷产地或原住民乡村。陶瓷文化扎根于普通百姓生活状态与风土人情,我力图在旅行中深入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在一些没有互联网的偏远地区往往隐藏着数百上千年的鲜活制陶历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悲情与荣耀。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体现各地陶工们不同的风貌。

我喜欢说停就停的旅行:汽车颠簸在乡间小路上,我会留心观察路边田野里是否有凉晒的陶坯,远处村落是否出现烧窑的浓烟,街边小摊上是否有出售陶罐,我们的汽车随时可以停下。尾随着京都大街神道庆典游行队伍的节拍舞动;感受马六甲博物馆里娘惹文化的温情;浏览世界上最长的河内陶瓷壁画;提鲁奇拉帕利寺庙滚烫的石板路上赤脚行走;静穆的素可泰遗址阶梯旁禅坐;仰望吴哥窟石像的笑容;享受手抓饭前用青花军持注水洗手;误入七米深水灾地区却逢阳光明媚;攀登白云中婆罗浮屠寺庙的顶峰;火山云雾笼罩下静候航班起飞;探秘吕宋岛洞穴的古代外星人;平躺在帖木儿伊斯兰建筑前的水泥地上;徘徊于伊兹尼克彩陶装饰的托普卡匹皇宫……

我也曾点数米诺斯王宫遗址的陶罐;穿过迈锡尼的狮子石门;在月光下的瓜尔多塔迪诺古城堡草坪上观看古希腊歌剧;远眺地中海沿岸建筑相映成辉的蔚蓝;陶醉于慕尼黑啤酒节中的狂欢;凝视兹索尔奈闪烁的光泽;追逐维也纳皇宫的余晖;目睹蓬巴杜夫人的奢华;猫腰钻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舱;观赏维多利亚风格的优雅;回顾工业革命时代巨轮的波涛;抚摩巴尔干半岛的未干的血迹;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登上古堡之巅;独自驾车翻山越岭抵达五彩缤纷的陶花村;著名博物馆网上一票难求最后经胡搅蛮缠得以特许进馆参观。 穿越在蒙特利尔考古博物馆的时光隧道;探讨南卡黑人与民间陶器的历史故事;揭开俄亥俄河畔艺术陶器发展轨迹;寻觅陶瓷之都高耸的瓶式窑炉;驾车穿越俄亥俄河上的百年铁桥;感叹美国陶都的曾经辉煌;疫情阴影中敲响博物馆紧锁的神秘木门,通过额头对体温枪、双手接洗手液、鞋底踩消毒水;观摩百年建筑的乡镇博物馆昏暗的角落中覆盖着灰尘的陶罐;也曾过四关斩五将登机落地后却在机场被送上回程飞机。 偶遇古埃及壁画上跳出来阿斯旺努比亚人;远眺夜幕中尼罗河上麟光闪耀中的孤帆;失落于金字塔的巨石之下;挤进开罗埃及博物馆密室探索木乃伊的历史奥秘;目睹菲斯陶工凿出各种陶片形状;仰望清真寺上的艳丽彩陶;手持中南美洲邮票寻找图片上陶器;展翅盘旋在纳兹卡地画的上空;呼吸伊瓜苏瀑布的湿润空气;穿梭于加勒比海岛国之间;随着1957年的古董车来回奔袭1200公里;漫步于教堂与马车之间的19世纪街景;高海拔城市中心为参观展览步入电梯直升48层高楼;深感高原反应血氧指数骤降的苦痛;气喘吁吁拾级玛雅金字塔力不从心;误闯玉器博物馆却见大量古陶罐而喜出望外;夜幕中摆渡船驶向孤岛丛林间的高脚屋旅馆;探秘偏远度假村的考古博物馆;感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后的历史变迁;猜测热带雨林中沉睡的蒂卡尔玛雅文明的宝藏;冥想塔维塔湖畔黄金饰品祭祀的场景。

旅途中有幸结识了不少博物馆专家、大学教授、资深陶工等专业人士,也得到了他们的很多帮助。多少次在一个陌生的地区找到一位陶艺家或学者、一座博物馆,就可以迅速联系到当地陶艺家群体。往往是在飞机降落时还举目无亲,数天后登机告别时却有朋友依依不舍。一路上积累的人脉关系和资料将是全球陶艺大家庭的共同财富。

原本计划在我还能出游的时侯走遍全球各主要地区,全球局势的动荡以及疫情的不可控制使其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使得书页留下不少区域空白。这个遗憾看来要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填补了。

当拙著出版之际,整理了我(有些与夫人一起)历年的旅行经历,逐渐地放上来与更多的朋友分享与交流。欢迎陶瓷从业者,爱好者及广大读者多多补充及指正。谢谢大家!微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