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
cancel
cancel
cancel
正文

梧桐深处最上海

(2023-12-02 05:50:34) 下一个

古诗菁

 

梧桐深处最上海,在繁华的都市中,梧桐陪伴着这座城市经历风雨诉说着上海的变迁与繁荣。喜欢梧桐树下的老房子,喜欢每一套老房子里面蕴藏的历史传奇,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特色,代表了上海城市的现代化演变,构成了融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一体的现代建筑文化,造就了一种海派文化的特有风情。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上海老洋房就是一首首带克勒精神的爵士乐。这些花园住宅、新式里弄住宅和公寓大楼,聚集了近代上海各社会阶层的历史名人。近一个世纪的喧嚣和繁华,在这些名人故居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庭一院、一草一木,都沉淀了太多的传奇往事和悲欢记忆。甚至可以说,上海近代建筑就是上海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衡复文化历史风貌区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好像在不知不觉中,起初好像年一度梧桐树下的落叶节,打造了乌鲁木齐路、复兴西路、湖南等网红街道,不管好与坏,流量成了当下破圈的密码就如前两天破圈的上海巨鹿路的“万圣节”让人不得不感叹当下上海年轻人的时尚与想象力是一场约定,一种默契,一种释放,更是城市里的一种狂欢这里有梧桐树、老洋房、有城市的记忆;这里有咖啡、有美食、有城市的当下,这里有书香、有音乐,有城市的未来。这里折射出的生活方式、精神理念、文化生态,延续着一个很多年的故事,就如与莎士比亚同一天生日的思南书局:以理性再塑神圣,引诗意栖居其间!这些饱含了浓的人文历史底蕴,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见证了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汇。

 

在这里,走的不是路,走的是历史,是未来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有残酷激烈的斗争,有文艺复兴的辉煌,一路上信手拈来都是故事,有惊喜、有莞尔、有悲伤,更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命运交响曲!“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80多年前,仅在上海停留了一天的大文豪萧伯纳为武康路写下了如此诗意的赞美。这大约也是所有认真“阅读”过老建筑的人们的心声与共鸣。遍植梧桐的马路和市井里弄幻化成多种曲调,让人永不疲倦

 

 

那些历史、那些沧桑、都是曾经的名人足迹和影子。 路过柯灵故居、巴金故居,张乐平故居,这些才思泉涌、笔耕不辍的写作人生,留下了多少经典之作,让人洞悉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转黄的梧桐叶和伫立百年的老洋房,爱的神话一直在上演,爱能打破束缚、打破禁锢,才有了裘爱琳与周信芳的传奇故事,也因为爱的激励使得周家三代皆是传奇。平等、自由、民主的意识不知不觉的在女性基因里成长。哪怕在烟熏火燎之后,依旧能够保持善良和爱美的秉性,一地鸡毛,不需人知,我自有从容且自得。不依附、不攀附、一半烟火谋生活、一半诗意得清欢。

 

 

这种独立人格是刻在骨子里的,很多时候我们误认为上海的女人精致典雅,撑不起时代的洪流与磨难,恰恰相反,纵观历史风云中的郑念女士、董竹君女士、严幼韵女士等的主动精神,才会成为大女主,多少次徘徊在历史的当下,审视人性恣意的贪婪与不足,审视那种无辜的伤害与爱恋,感受人间爱的浅薄与恨的绵长。那些故事仿佛永远是《良友》画报中的美人,充满了古典的感伤。就像卡伦·霍妮说的:“只有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会成为自己的主人。” 梧桐树下的故事会不断被杰出的女性赓续,不纠结过往、不困于当下,自然就不会被苦难打到、被命运辜负。财富是流转的、洋房的主人也是不断变更的,惟有爱可以撑起生命的卑微与伟大!

 

 

这里有星火燎原的法式风情从世俗红尘到精神泅渡以思考人生、见识人性百态梧桐树下白兰花、栀子花馥郁着女人们的嗅觉,也混合着法国香水、咖啡的浓郁,阐释着生活的态度,纵然生活千疮百孔,虐我千百遍,也要保持应有的格调与品味,这种对生活品质的追寻包容与执着似乎从上海开埠以来一直都有的底色与基调。或许上海之所以让人着迷,并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能让人产生精神的喜悦与共鸣。作家孙甘露说:“我喜欢上海,这个城市里有一群人,读书、喝咖啡、谈论文学。”多少年前的期许和畅想,已经成就了它的人文图景和气质品格,重塑着这座城市的气韵与腔调。那种时空凝铸的斑驳光影,投射到当下的生活,层层叠叠的孕育着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