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苦逼的中国医学生

(2025-05-09 01:45:28) 下一个

最近协和的4+4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实际上4+4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美国就是4+4。只是中国其他学校毕业的医学生,太苦逼了。

我说中国医学院5年毕业的医学学士,在美国就是被认可的MD,被很多网友嘲笑。我有个朋友是中国医学院5年毕业的医学学士,在中国行医6年后,获得主治医师职称,他在美国医药公司工作的时候,名片上就是印的MD。大家可以说这是一个水货,但中国医学院5年学了53门课,同美国4+4的MD读的课程是一样的。同时他还有6年外科医生经验,实际的临床能力绝对不比美国的4+4差。

中国和美国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路径不一样。在美国,读了4+4就是MD,而且MD就到顶了。没有医学硕士,也没有比MD更高的。而在中国学医就比较苦逼。学了5年是医学学士。医学学士经过科室轮转,然后是住院总,提升为主治医师的时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所谓主治医师,是有独立处方权的医生。在外科,就是可以独立主刀给患者做手术的医生。这在美国,就已经到顶了,已经很牛逼了。但是在中国,这才是第一步。中国还要提升到副主任医师,然后是主任医师。这样的提升,一方面要看发表文章,另一方面还受到名额的限制。

在中国当医生,不得不面临一个抉择。你是想当一个在治病救人方面比较强的医生,还是做一个科研方面比较强的医生,两者不可得兼。所以在中国,医学界的大牛往往不会看病,会看病的医生不可能成为医学界的大牛。而且,在我们这个行业,医生会看病,是被人看不起的。

中国的每个大学毕业的医学书,都会面临一个选择。如果继续花三年读研,再花3年读博,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科研人员。有了医学博士的头衔,就有更多的提升机会。同样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踏踏实实做6年手术,获得主治医师职称后,也面临一个选择,是放下手术刀去读书,还是继续做一个有能力治病救人的医生。如果去做科研,就会成为一个不会看病的名医,如果不去做科研,就会成为一个手术的高手,但是可能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在业界,大家称这样的人叫手术匠。我有位前辈,手术做得特别好。本院的人都知道他,亲戚朋友要做手术,都找他,他也带出了不少人。但他英文不行,也不喜欢写文章、做科研,到退休的时候,还是一个主治医师。这样的主治医师在美国实际上是很有地位的,在中国就被人看不起。中国人比较认博士头衔。当然美国人也认,但没有中国人那么厉害。在中国,只要是博士,就可以什么都不用会。如果是院士,如果他上厕所会擦屁股,都会被认为是太过分。院士怎么能亲自擦屁股呢?

中国的医学生培养制度,的确是一种扼杀医学专业人才的制度。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有关。中国的文化中,医生的地位是很低的。当年华佗被杀,就是因为他想让曹操给他一个官位。《金瓶梅》里面的太医蒋竹山,医术高超,但被李瓶儿看不起,后来差点被西门庆打死。现在中国的医学院,也不是像美国那样录取比较拔尖的学生。现在中国什么样的医学院都有,学医的门槛很低,也就导致了什么样的医生都有。但总的来讲,做一个混日子的医生很舒服,想做一个既能力看病,有能够比较出名的医生,就特别难。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