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名家筆下中秋月-藝術千古流芳傳世間;政客曇花一现化塵煙
十月六日是今年的中秋節.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讓我們欣賞唐伯虎,王献之,宋徽宗,马远, 文徴明, 钱杜, 沈周, 蒋溥, 陈枚, 高其佩, 陈毓棡, 郎世宁,吴友如, 张大千,黄君壁,赵少昂, 丰子恺歷代名家筆下的中秋之月.
政客曇花一现,化塵煙,藝術千古流芳,傳世間;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我的前一篇:
中秋有感 -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鄧麗君唱-影視)
点击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509/527197.html
圖畫来源: https://www.sohu.com/a/340831652_800368
明 唐寅(伯虎) 嫦娥奔月图
明 唐寅(伯虎) 《嫦娥执桂图》
宋徽宗 闰中秋月贴
明 陶成 《蟾宫月兔图》
清 恽寿平 庭桂图
清 钱杜《浔江月夜》
钱杜,字叔美,号松壶小隐,亦号松壶,亦称壶公,号居士,钱塘(今杭州)人。树弟,官主事。性闲旷洒脱拔俗,好游,足迹几遍天下。工诗宗岑、韦。善书、画,书摹褚、虞。山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幽秀细笔,尤得力于文征明。过于细弱,缺少魄力。花卉法恽寿平,人物、仁女靡不精雅。间为金碧山水尤妍雅绝俗。画梅师赵孟坚,幽冷疏散,可与金农、罗聘并驾。有皋亭送别图卷藏故宫博物院。着松壶画忆、画赘并诗存。卒年八十二岁。
清 蒋溥 《月兔》
清 郎世宁 《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 八月赏月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郎世宁画家之手迹,经历非凡沧桑的岁月,经过数代先人精心保护至今,丝毫无损,已经是一个奇迹。属中国无价之国宝。拥有此物是一种幸运!
图中的宫廷建筑耸立壮观,山水相伴,境界隽秀,视野开阔,树影迎风飘拂。人物与景色辉映,树影和花朵以琉璃镶嵌,在强光下晶莹剔透,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镶嵌有色珍珠颗粒,烘托皇宫建筑的华丽与气派,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使人感觉身临其境,置身于两百年前的大清夏宫之中与皇族共存之感。
《嫦娥奔月》
赵少昂 《赏月》
陈毓棡 折桂图
梨花伴月
丰子恺作品
丰子恺 《松间明月长如此》
丰子恺 《中秋之夜》
丰子恺 《方家雅赏》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翻译家,美术及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的画,寓意很深,但又非常平凡,都是生活琐事,却在平淡中蕴藏真知。”即使晚年遭遇极不公正的待遇,丰子恺依然在每日凌晨悄然起身,借着微光完成最后的画作。他继续营造着那个澄澈晶莹的世界,落笔处毫无怨尤,却又是难以言说的悲壮深沉。
明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并称为“吴门四家”,“有竹庄”,是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这幅长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中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描绘的是中秋节沈周在 " 有竹庄 " 内的平安亭,与友人饮酒赏月的聚会情景。书法部分,沈周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抒发了赏月时的复杂心情。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
唐寅(伯虎),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明朝才子。这幅画中的嫦娥,裙带飘零,神形和顺,纤纤玉手中拿着一枝木樨,彷佛在等着什么人的到来。嫦娥的面部设色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数百年过去,虽然画面由于年月长远有些褪色,但更增加了一种古色古香和清爽高雅的感受。
明 文徴明《中庭步月图》
此图是文徵明与来客小醉后于庭院中赏月话旧的形象记录。要知道,以庭院月光为题材在我国历代绘画作品中很是少见,尤其以文人士夫月夜访谈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更为稀有。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 琼台赏月
《月曼清游图》册,清,陈枚绘,绢本,设色,共12开,每开纵37cm,横31.8cm。
此画册落款“臣陈枚恭画”,钤“臣枚”印1方。每开均配有清代梁诗正的行草体墨题,款“乾隆岁在戊午秋九月朔臣梁诗正敬题”, 戊午为乾隆三年(1738年)。钤清高宗弘历“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乐善堂图书记”等印共60方。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
作者在人物创作的审美取向上以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画为审美标准,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她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以界画表现的亭台楼阁内或是细笔勾染皴点的花石下。富贵闲逸的宫苑生活令她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们的精神世界极度贫乏。
清 高其佩 《 嫦娥》
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仔细看看嫦娥怀里,一只金蟾骄傲的抬着头。
清《胤祯古装行乐图》
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八月中秋》
清·吴友如《愿月常圆》
宋 马远 《月下把杯图》
马远,南宋著名画家,精工山水、人物,能作花鸟。这幅画最妙的地方在于“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作半边景物,以凸显山林广大。
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幽雅静谧,设色清丽淡雅;山石苍老洒脱,笔势锋利严整、方硬有力。
宋 马远《小品》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浣月》 无款 台北故宫
云帆月舫
东晋 王献之 《中秋帖》
《中秋帖》,一个千年“玩笑”,这一千古“玩笑”的可笑之处不在于米芾开的这一玩笑本身,而在于尽管早就有人指出《中秋帖》是米芾意临节临《十二月帖》之作,而且三十二个字中就有十个字被删,章法也大变,但著作权却一直挂在王献之的名下。
马远 对月图
马远 举杯玩月图
马远 松月图
清 童钰 《月下墨美图》
宋 佚名《仙山楼阁图》局部
夏圭 洞庭秋月图
元 张可观 露台月夜图
明 戴进 月下泊舟图
明 戴进 月夜访友图
米芾《中秋诗帖》
《中秋诗帖》为宋代米芾据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为米芾所藏,后刻入《宝晋斋法帖》。此帖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无署款。
宋徽宗《闰中秋月帖》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皇帝书画第一人,他的“瘦金体”至今仍为人乐道。《闰中秋月帖》是一首描绘中秋的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诗句本身的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闰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画面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的情景,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而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
五代人 浣月图
此画无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间系缚的长柄纨扇来判断,此幅原稿的时代,虽符合十世纪规制,但树石画法,笔致夸张,已呈显宋末元初特质,推测应出自南宋宫廷画师所摹。
此幅画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高植著虬松、梧桐与芭蕉,枝叶苍郁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雏菊等花卉,竞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泻水,池中波纹荡漾。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奁,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
齐白石 《丹桂双兔》
齐白石大师之《丹桂双兔》,画中桂花用大写意完成,墨色酣畅,以浓墨绘出叶脉,金黄的桂花树下两只兔子悠然自得,其态可掬,相映成趣。
丰子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丰子恺 《月上柳梢头》
张大千 《嫦娥》
张大千的人物画从绘画风格上看早期的仕女人物确受海派人物画家的影响,走的是媚而不俗、秀而不佻的道路。他笔下的造型,不光是古人粉本的翻版,而是取之于生活中的少妇少女。《嫦娥》中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和安,给人以亲近之感,正属于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
黄君壁 《桐阴赏月图》
我的前4篇:
1. 讀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之遐想 -誰是世間的過客? 點擊下面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406/489625.html
2.紀念日本投降書簽定80周年,緬懷東京審判為國立功的梅汝璈法官(影視)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508/524626.html
3.紀念日本無條件投降80周年,八壹四空軍節"誕生86周年 (附視頻)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508/522627.html
4.梁文峰點金成石激起千層浪-聽川普發聲和AI科技巨頭評價 (視頻)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502/50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