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冷水与祈祷之间的人间烟火
搜老年养生的文章, 偶然又读了一遍《看蔣介石養生之道.晚年罕見生 活照曝光》,这篇文章(确切的说是这个内容的文章)以前就读到过, 那时候还不知道文学城,只是津津有味地向亲友做了推介。今天又读, 缘分不浅,不觉手痒, 闲聊几句。
(文章网址https://www.slideshare.net/slideshow/ss-14818613/14818613)
蒋介石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 并不只是活在历史书中的人物,从童年的时候, 他的“大流氓、大坏蛋、贪尽天下之财的最大的反革命”的形象就扎了根,论他的坏劲儿,刘少奇、林彪以及后来的四人帮都只有顺风接屁的份儿。
后来知道这是谎言。 论抗战的民族英雄, 蒋无疑是最大的那一位, 虽然时代文化熏染出的蒋介石无疑也是独裁者,但蒋做为政治家的自律人格,却算得上是历代群雄中的上品,远没有他那位政治对手那种无下限的毒辣、恣意和出尔反尔,至于蒋宋在政治操守上的廉洁,现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历史学者们的公认, 倒是素称无产者伟大领袖的那位,才是他那个时代中国首屈一指的首富。
多读点蒋介石传记,品味一下蒋介石的晚年生活,你就会发现这位铁血政客、黄埔军魂、败走台湾的“民族领袖”, 是何等的自律、何等的简朴、何等的有仪式感。
凌晨五点,他就穿着睡衣摸黑起床,手里拿着一支钢笔形的小手电筒,悄悄地避开宋美龄的梦。冷水洗脸、白毛巾擦面,芝麻酱蘸腌笋,木瓜解腻,喝完一凉一热两杯开水,然后静坐祈祷四十分钟。日记一写就是几十年,从青年写到老人,从中原大战写到台湾的午后阳光。蒋的日记写出的是他的真实人生, 在那里面蒋多少次如实记述并自省了自己的恶念、邪念、绮思之念,他为这些恶念咒骂自己, 但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凡夫俗子的某种神圣。
他的一天被精确地分割成许多小格子:祈祷、读报、听秘书念新闻、责骂不称职的公务员、吃木瓜、再喝茶。生活严谨得近乎机械,却也透出一种奇特的温情——这分明是一个被命运逼得太紧的人,在靠着如仪的秩序来维持内心的安宁。因为我们似乎可以体味到,每个早晨对蒋都有不同的意义, 他早起洗脸洗得那样认真, 就像是在洗刷命运的尘埃,因为那些尘埃中有着他流亡与失败的阴影。
他的一生里,掌控过数百万大军,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天下从指缝中滑落。或许正因为这样,他才对生活的细节有一种病态的执着——毛巾要白,线条分红蓝;洗脸水要冷;喝水先凉后热;香蕉中午吃一半、晚上吃一半,谁给他扔掉他就要动肝火,—— 那应该不仅仅是节俭,而是对“掌控”的一种偏执。他要让所有的生活秩序听命于他的指挥。
老实说, 蒋的刻板让他的魅力减分, 他也不是一个可爱的人,但他的生活节奏, 却有着另一种近乎动人的东西。那是一种隐藏着的孤独, 蒋介石的世界,从南京的风水山到台湾的官邸院墙,这之间的天地翻覆,怎能不让一个人潜意识中变得有点歇斯底里,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活出潇洒的, 因为他知道,一旦放松,就要面对失败的伤痛。
他身上有种让人又恨又敬的劲儿。看到手下字迹潦草,他会发火;看见公务员打麻将,他会震怒; 但也是这同一个人,夜里却会陪宋美龄看《七仙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写满战争与政令的灵魂,看着爱情悲剧时也许会悄悄叹息。那一刻,他不是总裁,不是委员长,只是一个疲惫的丈夫。
我们总是看到有更多的国人耻笑蒋的失败, 鲁迅说过:“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胜者王侯败者贼, 是刻在世人骨子里的道理。 但没有人想过, 这其实是国人的恶劫之运, 设无国共之争, 中国人可能要早几十年吃上饱饭,也就不会有那饿殍千万计的三年大跃进,以及那殃及所有人的十年动乱。
蒋介石真的是那个失败者吗?在他退守的台湾, 孕育出了民主法治开放和自由的试验田,让我们知道, 中国人也能搞得起民主与法治! 他败而不亡, 韧性十足, 一生早起冷洗、唱圣诗,而基督教导的是超越之爱, 这样一个相信超越之爱的真诚的信仰者值得尊敬, 而这种信仰中焕发的意志是非任何世俗的力量可以战胜的!
也许, 有一种伟大是, 当你在输光一切后,还能稳稳坐在书桌前,端正地写下:“今日祷告,求主垂怜中华。”
视频:周、毛第一次闹掰与毛泽东的“骨品”//周恩来发起宁都会议的那封电报背后的“文眼”—— 解析周恩来的不归之路16
大家都是过客,何不顺应潮流,反而自以为英雄非要去搏激流,那就应了另一句太祖抄袭唐人罗隐的诗“运去英雄不自由”,其实也是他自己晚年的写照,更是我们民族这近200年来整体上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