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云月

江流天外,月涌云头。 扁舟一叶,酹祭悠悠。
个人资料
江天云月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能以节死即君子—— 聊聊瞿秋白之死(下)

(2023-09-05 05:19:45) 下一个

能以节死即君子—— 聊聊瞿秋白之死(下)

 

按照瞿秋白发表的《多余的话》,我个人坚信, 其实瞿秋白也与陈独秀有同样的心路历程, 可悲可惜的是他没有陈独秀这样的幸运。

《多余的话》写于国民党监狱中,1935年5月23日完成,此书写就不到一个月,即6月18日他就被处以枪决。国共两党的史料都记述承认:瞿秋白临刑时“谈笑自若,神色无异”。行刑当日清晨, 他还写了一篇极为优美的诗文,临将就命,仍能如此从容、优雅, 在我眼里,  瞿秋白不仅是勇士二字可以概括, 而且也称得上是看透一切的出尘高士,这篇文字确实很美, 不忍割爱, 写在下面:

1935年6月17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偶成一首:

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

落叶寒泉听不穷;(郎士元)

已忍伶俜(释义:指孤单,孤独。)十年事,(杜 甫)

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

临当行刑, 瞿秋白镇定地自选行刑地,在洒脱说了句“此地甚好”后,他盘膝而坐, 含笑受刑。

瞿秋白幼而双失父母,一生命运多舛, 从他最后这篇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常常是在抑郁愤懑、不平和退志的迷茫中惆怅, 但瞿秋白临终的图画却仍能让后人看到生命的潇洒和绝美,这样一个人这样走了, 不管他曾经的主张对不对,当仍能留给吾人无限制的感喟叹息的天地。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也有一点理由感谢几句那个瞿秋白的行刑队,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身为瞿秋白的敌人, 还能保持基本的人性,还能保持对生命的基本尊重,  如果他们也狂热到凡反蒋委员长者就得割喉, 或者干脆在狱中就给他实行头顶钉下一个大铁钉的刑法, 我们又怎么能看到这场潇洒从容的悲壮剧呢! 在漠然和凌辱中消逝的生命, 才是生命最大的不幸,因为这生命最后是在承受着无以复加的恶的绝望中死去的。  

 最后, 我们该说说, 不惧一死的瞿秋白,为什么坚持写下后世争议的心灵独白呢?他难道不知道,这本书会给自己“英勇牺牲”的光荣史蒙上“污点”、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不必要的麻烦吗?他一定是知道这一切的。 但他还是这样写了。 这也许是因为他已经不在乎那一切了, 所以要发泄他厌倦了这种扭曲人性、戴着假面具表演的政治的情绪,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也许是因为他看透了浮尘烟雨, 都不过是空泡梦幻, 到头来都会发现是欺人或自欺,——希望他已经得到了真正的解脱吧。 

瞿秋白在书的最后写下了似乎不着边际、又“十分小资”的那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最后这句话,与清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临刑表现好有一比(金圣叹死前对狱卒言: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临当就命, 仍能如此醉情于真实的生活点滴, 是发乎人性的从容, 能给人无比的亲切感。—— 一般不惧死亡的勇者又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真实的力量总是最伟大的, 瞿秋白多余的话, 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果突破非黑即白, 意识形态判断的藩篱,而是想一想瞿秋白这样做的人文色彩,    也许比大而化之地说理想道信念, 或者就事论事地叹息古今的生死成败, 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在政治的视角, 瞿秋白在一方的眼里是恶魔, 在另一方的眼里则是英雄。 本文无意论其政治的是非邪正。 我想说的是, 政治可以把一个世俗君子扭曲变形到无从辨认,而我则认为, 政治一旦背离了基本的人性,不管它装饰的冠冕何等堂皇, 在实际操作中带给人间也只能是魔域的杀戮和血腥,  而瞿秋白大概正是因为梦醒无路, 才把潇洒赴死当成自己的解脱吧。

 

附视频:细说林彪9.13出逃事件之谜(2)//林彪在 9.13事件中的不凡表现 // 周恩来为林彪乘飞机出逃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汪东兴、张耀祠各怀的心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