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半年后,带下来的书基本看完了,便开始跟其他知青换着看,换到手的第一本书是文革前出版的一所医科大学的校刊。开始还以为医科大学的校刊不会有啥看头,刊登的应该都是医学知识,翻了几页才发现我正进入一片绚丽的天地——校刊里有散文,有随笔,有诗歌,还有小说,而读到的第一篇诗歌就令我耳目一新:
谁没有过青春少年时代
又有谁是不学而能的天才
只要你不忘记生活和历史
就不能把自己的成长
同教师分开
......
读到如此赞美老师的诗句,竟让我一时不能适应,毕竟与现实的反差太大——我们下乡时文革还在进行着,就在下乡之前,我们还在学校里针对黄帅事件大批师道尊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回潮呢,这让文革初期就已失去尊严的老师再次名声扫地......我很喜欢校刊里的这首诗,诗很长,我在日记里将其完整地抄录了下来。
说是校刊,其实更像是一本好看的文学杂志,透过那些优美的文字,眼前出现一个我不曾熟悉的校园,校园里有懂事的学生,受尊重的老师——每当铃声响过,校园里鸦雀无声,只有阳光偷偷射进教室,从门缝里传出了忽高忽低的讲课声......我喜欢这样的诗句,更喜欢这样的氛围,但不可能回到这样的校园了。校刊不是很厚,几天就看完了,有些文章不止看过一遍,然后才很不舍地将校刊转给他人。
除了诗歌,校刊里的一些散文也很棒,可惜当时没能抄录下来。如今,不管是散文的内容还是作者的名字,大都已经淡忘,只记住了一位叫房国大的同学,那是因为他的名字比较好记,还因为他写的散文最多。记忆里,那应该是本六五年的大学校刊,反正文革还没开始。那时的师生关系还是很融洽的,甚至比今天还融洽;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课后大家喜欢呆在校园的图书馆里看课外书;那时的大学生也不像今天的人这样功利,他们在专业课之外,喜欢花费很多时间去写那些小说和散文,却从不管这对自己的医学专业有何直接的帮助。
回想起来,那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文艺的一本校刊了,那个年代,医科大学的校刊也可以办得如此文艺,着实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