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纠缠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正文

一个单亲妈妈的“收养骗局”

(2025-05-18 01:22:52) 下一个

 

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烈日炙烤的夏天里,蝉鸣都显得无力。李梅,一位华裔单亲妈妈,在快餐店后厨挥汗如雨,清洗油腻的炸鸡桶。油炸机的“噼啪”声中,手机响了三声。她用满是洗洁精泡沫的手接起电话。

“喂?”

“李女士,您好。这里是亚利桑那州儿童福利署CPS。我们接到匿名举报,怀疑您非法收养一名墨西哥裔儿童,涉及人口贩卖。请立即配合调查。”

她以为是诈骗,果断挂断。

第二天清晨7点,三名警察带着搜查令敲响了她租住的公寓门。5岁的养女小艾米,穿着没扣好纽扣的连衣裙,惊恐地缩在她怀里。警察一言不发,抱走孩子,收走她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将她铐上手铐,在邻居的目光中押上警车。

罪名列得明明白白:涉嫌拐卖、虚假身份申请收养、伪造医疗报告。

李梅一头雾水。她坚信自己无罪。

小艾米是她亲戚的孩子,来自墨西哥边境。孩子的母亲因非法入境被遣返,留下无人照料的艾米。李梅用打工的微薄收入,供她上学、看病、吃饭。她没有正规收养手续,只因CPS的流程繁琐,跨境亲属关系不受认可。她有全家合照、疫苗记录、学校证明——她一直是小艾米的监护人,不是“偷孩子”的人。

然而,她的命运却坠入了美国行政法的深渊。

“你不是美国人,你是中国来的。”

CPS官员的话刺耳得让人难以置信,来自一个自称“保护儿童”的机构。

他们质问:“你有签证吗?你有没偷渡亲属来美国?你是不是用政府福利养这个孩子?”

李梅回答:“我一分钱救济没拿过。我一天打三份工。我养她,因为她是一个人。”

她的陈述被记录为:“被告承认对非直系血缘儿童提供经济抚养,持续隐瞒生父生母身份。”

她找到公设辩护律师,对方却说:“这案子很棘手。想保住抚养权,你得先认个轻罪,放弃辩护。”

“我没罪!”她愤怒反驳。

律师叹息:“在CPS调查中,你没有‘无罪推定’的权利。他们可以单方面认定你‘不适合抚养’,法院甚至无需正式开庭,就能永久剥夺你的监护权。”

审判没有庭审,结果没有证据。

李梅失去了小艾米。

连一张告别照片都没留下。

她试图上诉,行政法庭回复:“证据显示,您在首次听证时未能充分证明与儿童的法律关系,且生活不稳定,维持原判。”

她翻看文件,震惊地发现一句记录:“居住场所非正式租赁,居无定所,不适合儿童成长。”

那不过是她租住的小公寓,每月800美元现金付给房东,却被定性为“非法居住”。

她哭着跑去当年帮忙申请疫苗的诊所,医生歉然说:“我们提交了资料,但系统显示你的签字不被视为亲属。”

她报警,指控CPS提交虚假记录,警方却说:“这是州政府的事,不归地方警局管。”

她一无所有,只剩打不通的电话,和小艾米那条没扣好纽扣的连衣裙,挂在阳台晾衣绳上,被图森的烈日晒得发白。

三年后,李梅通过公益法律援助,重新申请“亲属监护权恢复”。法院却裁定:“孩子已被其他家庭领养,建立了情感依附关系,不宜更改。”

她的泪水早已流干。

她只说了一句:“你们当我是罪犯,可我唯一的罪,是爱她。”

后记:

那天,有人写下一句话:“美国最冷的,不是冰箱,而是那个抱走孩子,却不给妈妈解释的文件。”

法律免责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仅用于叙述和探讨社会现象,不代表任何真实事件或人物。文中提到的机构、地点、人物均为虚构,任何与现实的相似纯属巧合。本文不构成法律建议或对任何机构、个人的指控。读者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应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知识产权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用于商业用途。如需引用或分享,请注明出处并联系作者获得许可。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