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纠缠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正文

纠缠的证人

(2025-05-17 18:53:48) 下一个

“如果你和另一个人共饮过一杯量子茶,哪怕此后你们相隔银河,你的一举一动,他都会感应到。可你们,永远不再属于彼此。”——维也纳电车上,一个醉态可掬的物理学研究生

那是2022年。

世界喧嚣不息。气候危机、战争阴云、疫情余波、比特币崩盘……但在维也纳某个深夜,三位老人接到一通电话:你们三人,将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一刻,量子世界仿佛静默了一瞬。

安东·塞林格,奥地利物理学家,眼神里总带着一丝哲人的狡黠。

他坚信:现实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被“提问”唤醒的。

“当你不观察它时,它可能什么都不是。”

二十年前,他让两颗光子背道而驰,奔向地球的两端,各自“自由”生活。可当他测量其中一颗时,另一颗的状态竟瞬间改变——仿佛一条无形的命运线,穿越时间与空间,将两个“独立个体”绑定在一份无法解约的契约中。

约翰·克劳泽,美国科学家,年轻时是个硬核怀疑派。

“量子纠缠?纯属胡扯。”

六十年代,他开始验证贝尔不等式,试图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世界是“局域实在”的,粒子行为不会彼此干扰。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粒子之间的关联,远远超出了经典物理的“距离限制”。

他不信,拆了仪器,重装,再测。一年后,数据依旧。

他再没说过“胡扯”。

阿兰·阿斯佩,法国人,举止优雅,像个精于工艺的钟表匠。

他改进了克劳泽的实验,加入快速切换的偏振器,让两个探测器在毫秒间随机变换设置,杜绝任何“通信”可能。

实验结果表明:若粒子间没有超光速通信,它们在“诞生”时便已达成某种协议——一种非经典、非人类可模拟的协议。

阿斯佩在笔记本里写下:

“不是我们理解了宇宙,而是宇宙用纠缠提醒我们:它从不为你我的理解而存在。”

三位科学家都已年近耄耋。

诺奖公布时,塞林格正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克劳泽在果园里修风车;阿斯佩与老友对弈棋盘。

名利对他们早已是浮云。

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

“人类能否接受,自己并非宇宙的主宰?”

如今我们知道:

    •    两个粒子无需信号传递,便可瞬间影响彼此;
    •    这种现象无法用“隐藏变量”解释;
    •    爱因斯坦错了,或者说,不完全对。

从哲学角度看,“我是谁”这件事,或许并非“我”能全权决定。

这些科学家不是诗人,但他们揭示的真理却像诗的末句:

“你看到的不是月亮,而是你内心对月亮的渴望。”

尾声 · 量子爱情故事(科普小注)

什么是贝尔不等式?它是一道数学公式,用以检验宇宙是否遵循“经典局域实在”原则。

    •    若粒子行为受“隐藏设定”控制,公式成立;
    •    若不成立,宇宙则非经典。

结果:公式不成立。

这意味着我们的宇宙:

    •    要么允许远距即时影响(超光速);
    •    要么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观测者定义。

所以,当你说“我在想她,她恰好来电”,从物理学角度看……或许不只是巧合。

三位科学家的贡献不仅止于此:

    •    他们为量子通信、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奠定了实验基石;
    •    开辟了安全不可窃听的量子信息通道;
    •    启发了“量子互联网”的研究方向。

但在他们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

“如果宇宙是一个答案,那它回应的问题是什么?”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