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记录发祥始祖郑遇春(1333-1390),至今快700年了。明初被朱元璋封为荥阳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常遇春?再次申明始祖是郑遇春。两位遇春,同名不同姓,都为朱元璋创立大明立下汗马功劳。而先祖郑遇春更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骑之一,那时候常遇春还没有加入革命队伍。
小时候隐约听家人说,咱家先祖被封荥阳王,流落到湖北荆州市江陵,公安一带,在离公安老家几十里地的地方还有一个很大的墓地云云。但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家族的人也说不太清楚。家谱记录关于先祖的记录如下,同时记录了遇春公的哥哥遇霖。家谱其它地方也有些描述,只是寥寥几句而已。也写到家族落难流落至湖北荆州,但是具体事情语焉不详,只是留下了个“锅片郑”的传说,就是为了逃难,几兄弟把家里的锅砸成几片,大家各奔东西,日后相见,锅片作为相认信记。
查询历史资料,发现遇春公在明朝官方历史上多有描述。主要资料来源出自清朝张廷玉主修的《明史》列传第十九篇,明朝记录皇帝言行的《明太祖实录》,明朝的《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八(其长子郑祥录在卷三十)。其余资料来自于我们家的绣林郑氏家谱,松滋郑氏家谱,四川名山郑氏家谱,湖北公安黄山郑氏家谱,江陵草市郑氏家谱,江陵白马寺郑氏家谱等等。
明史列传第十九篇介绍如下:
郑遇春,濠人。与兄遇霖俱以勇力闻。遇霖与里人有郤,欲杀之,遇春力护,得解取。众皆畏遇霖,而以遇春为贤。太祖下滁州,遇霖为先锋。取铁佛冈、三郤河、大柳等寨,遇春亦累功至总管。攻芜湖,遇霖战死,遇春领其众。时诸将所部不过千人,遇春兼两队,而所部尤骁果。累战功多,授左翼元帅。从平陈友谅,身先士卒,未尝自言功,太祖异之。取六安,为六安卫指挥佥事。从大将军定山东、河南北,克朔州,改朔州卫指挥副使。
洪武三年,进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荥阳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明年命驻临濠,开行大都督府。坐累夺爵。寻复之,复守朔州。从傅友德平云南,帅杨文等经略城池屯堡。还京,督金吾诸卫,造海船百八十艘,运饷辽东,籍陜西岷州诸卫官马。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家谱世系图
家谱记载始祖郑遇春, 和正史不同的是,还记录了家族成员,安葬地点。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9%81%87%E6%98%A5/3578257)关于郑遇春介绍,来源不是出自我家家谱,不过基本和我们的记录吻合。其中关于遇春公儿子们,和墓地的介绍疑问甚多,说是来源出自《贵州郑氏族谱》,来自所谓正安郑氏。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正安郑氏称遇春公乃宋朝抗蒙名将郑昌孙后裔,(https://mp.weixin.qq.com/s/EdveY1SREU2VD7ssea7xvQ ),(https://www.meipian6.cn/1y0awvfv?ul=meipian%3A%2F%2Farticle%2Fdetail%3Fmask_id%3D1y0awvfv ),本人认为牵强附会居多,首先贵州和濠州相距甚远,其次官职和封号根本不对,然后子孙名字对不上;郑瑚乃明初征服时期当地著名土司,更不可能是遇春公后人,可能归顺朝廷后,附支的吧。
遇春公生于元朝末期(公元1333年)。元末加入义军,在朱元璋被排挤最低潮离开濠州时追随,是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可以说是嫡系中的嫡系。其兄遇霖1353年在芜湖战死,家谱上记录和其夫人一起葬于湖北当阳,应该是家族50年后落难迁来的时候立的吧。
在洪武三年,遇春公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武诚大都督,同时发给世袭免死铁劵。在明朝第一次分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中,第十七位受封为荥阳侯(在侯中排名第十一位)。第十六位六安侯王志,嫁女给遇春公长子郑祥;第十八,十九位受封的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是兄弟俩,吴祯嫁女给遇春公次子郑诞。
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是专门给开国打江山的那批人的称号;荣禄大夫是一个散官;柱国是一个勋号;武诚大都督是朱元璋创建五军都督府管理天下军事,属于其中都督之一。洪武三年被封后,被派到安徽凤阳老家(临濠)去建造大都督府,同时那些封官进禄的功臣们都在凤阳修建府第。当时朱元璋也想把国都搬回老家,后来不了了之。
遇春公长期镇守北方,后调去沿海修建海防防止倭寇入侵,上海宝山一代荥阳垒就是遇春公所建。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爆发,朱元璋大杀当年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一直延续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在胡惟庸死后十年,朱元璋还是要继续给子孙江山扫清障碍,清理功臣。遇春公也属于早期淮西勋贵集团一员而伏诛,终年57岁。世袭侯爵也被革除。所谓免死铁劵在皇权前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大杀功臣的后果就是自己的儿子朱棣造孙子建文帝的反,居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将领去。
万幸的是,除了李善长和蓝玉外,朱元璋并没有对下一代下手,所以遇春公长子郑祥还继续在云南担任大理卫指挥使,我们这一族也得以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