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还说IC卡

(2023-01-02 00:03:54) 下一个

还说IC卡

                                                2006年5月13日

何必

北京公交实行刷卡乘车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由于多数乘客对刷卡方式不太习惯,以至于拥挤情况十分突出……(2006年5月13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

可以看得出来,这时个话题类型的消息,属于主题先行的报道,主要是针对目前北京存在的在公交车上,有的可以使用月票,有的则不能使用的状况而发起的诘难。

应该说,这本不是什么新鲜内容。但是就着IC卡被当作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并且真刀真枪玩命招呼之际,把对这北京市公交车票制的各种弊端一股脑都给丫挺的端出来,一方面为了这指责IC卡的热乎劲火上浇油,另一方面也趁机把这种针对公交车月票使用范围置疑的很难单独支撑起一个消息的题材打包一起当作集束炸弹扔出去。

其实,不止于此。该节目此前一天,也针对公交车票制从另外一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今天又有不少市民提前出行还是迟到,说来说去,还是上下车太慢,太折腾,一票制的车下车则省去了这个刷卡时间。(几秒刷卡下车现场)同期:“刷上没刷上啊……这都什么事啊……快……快……大家快点啊”。这是今天早晨一辆300路公交进站停车后的场景。在前后门,准备下车的人挤做一团,抢着刷卡下车,刷卡稍微不利落,后面的抱怨声就不绝于耳,下车不刷卡要按全程计费,只能慢着性子等着,不仅上车难,下车也成了乘客们的烦心事。乘客:“上车排队,下车还要排队,上下车时间无形中就耽误了很多,太麻烦。”“现在我都不用卡了,我改用现金买票了。为什么?因为我下不了车。”乘客们闹心,售票员也不轻松。售票员:“谢谢您,好吗,请您记得刷卡。”乘客:“我在长安街那边坐公交车我听见售票员的嗓子都哑了。”记者在公主坟南站看到,1路、4路、52路等都是一票制,374、335等线路也在前几天开始实行一票制,这样就省去了下车刷卡的时间,许多乘客建议能不能把更多的线路改成一票制。乘客:“一辆车耽误两分钟,后面那么多车全都耽误了。”“分段计次的要上车刷,下车还刷,一票制只刷一次,我觉得有必要改。”乘客们还认为,象300、345这样的长距离线路应该做一些改造和完善。乘客:“有的环路太长,应该多开些区间车。”“公交部门应该好好做调研,重新规划很多线路。”

通过这种现场实况的记录,以真实场景来回应所有的有关IC卡制度设计者的溢美之词以及恬不知耻的媒体对其的歌功颂德。

如果单纯从文字上看,这个开始那段同期声怎么看怎么像一个黄色小说中即将达到高潮时频繁的呻吟,可这却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公交车上!

实施IC卡,在月票有效的公交车上,还有着一票制和分段计费的区别,使乘客上车前得注意区分;如此一来,有的车上车刷一次卡就可以,而有的车却需要上车一次下车一次,如果忘记了就要被公交公司扣除全程的票款。在讨论这种计费方式时,由于节目组当中只有老潘一个人是每天必定与公交车死磕的主儿,其他人都自己开车,无法理解其中的环节:既然公交车刷卡是按照次数,怎么还有分段计费?老潘懒得给他们丫挺的解释那么多,只是用了个手势比划了个非常色情的动作:“这叫一次!”也就是说,进去算一次,出来还得算一次(想想那个“我没带出去的钱”的段子吧)。立即,整个办公室被经久不息的哄堂大笑塞满了,接下来的讨论也就异乎寻常的顺畅和猥琐。

其实,这应该是很有评论空间的问题,可由于节目次序安排上的疏漏(笔者也有责任),使得接下来的一则新闻成为对公交车实施一票制的结论性报道了。

今天北京市交通委联合所有关于刷卡乘车的主管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除了通报昨天一天全市的刷卡情况。记者马莉:“昨天我们的记者在采访南中轴路大容量公交时发现,上下车的秩序甚至比往常都好。那么有观众就说,是否能在三环路和一些三类站台,条件不是很好的地方,也多实行一些一票制的车,而且尽量削减重复的线路?”北京市公交集团总经理助理姚振平:“三环附近的许多线路是通往郊区和三环之间的连接,它的公里数是很长的。比如说345支线要实行单一票制我也想,但是单一票制是定四块五还是定三块五呀。”

这种节目顺序安排,打乱了前一条新闻的重要性。如果两个节目顺序掉换一下,就变成虽然北京市公交部门负责人针对观众提出的实行一票制的问题作出了那般答复,但却还是可以从现实状况当中看出,不实行一票制实在是个制造混乱并招骂的制度安排。

再加上,整个节目组、特别是在主编、制片人和主播层面都是开车族,以这种出行方式为集体的人来评判公交车状况,也实在勉为其难。就像城里人要为农民充当代言人一样,总是感觉不合拍。

假如老潘不是死皮赖脸待在这个节目组两年之多,这个节目涉及到公交的选题必定会大幅度减少,给像马莉那样的跑口记者以宽松的作业环境,而不像现在,北京市交通部门一看到该记者就说:“你还来干什么?你那么忙,有事就别来了!”而且多次上了各类交通部门的黑名单,被告知各交通部门都要安排专人每天定时收看该节目,看看又遭到了什么样的攻击;而在IC卡实施前后,节目连篇累牍地出访,最终马莉赢得了交通部门介绍“你们节目真够狠的!”跑口成就感,并针对其在会上提出的问题脱口而出作“你们的问题很专业嘛!”(废话,不专业能骂得狠吗?)而且说不定会使这档北京台少有的能够以白领和男性为主要收视群体的节目的收视率得以提高(毕竟,这个人群中像老潘这种蓬头垢面坐公交车的人很少,就像《城市》节目一旦关注农民工就会收视率惨淡那样,城里人只关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想想看,那个公交集团的总经理助理针对一票制的问题是如何作答的:“三环附近的许多线路是通往郊区和三环之间的连接,它的公里数是很长的。比如说345支线要实行单一票制我也想,但是单一票制是定四块五还是定三块五呀。”

估计这位长官注定不是公交车使用者,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按照他的说法这倒奇怪了。众所周知,北京公交车所谓郊区车和市区车的区分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产物了,那时北京城区面积有多大?而现在又是多大?那时,像332路从动物园出发,没几站就到了郊区,可现在,临近终点时要经过中关村,这他娘的也算是郊区?要是说北京比如中关村是郊区,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三环路上的300路,哪个站是属于郊区站?类似亚运村、中关村、五棵松等四环路,现在还算是郊区?这种分类法本身怎么没人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了?为什么不与时俱进,根据北京城市规模的变迁而调整线路属性,而要坚持很早定下来的市郊之分?

由于线路长就要实行分段计费,那么这种理由是否充分?有什么数据可以支持这种分类方法?北京公交车到底是短途还是长途乘客多?如果按照这种思路,那些只乘坐一站或几站的乘客,是否应该减少收费才具备民法通则上规定的公平?有没有一个标准来测算公交线路成本?到现在,公交公司的收支对社会保密,这种以公共投入为形式的财政支付,为什么不让纳税人知道实情?

进一步,连纸板月票这种实行了60多年的制度都给打破了,只是将一票制进行推广,难度怎么着也要小多了。何况类似374、367等线路也从分段计费改为一票制,这无非就是个公交部门到底是以公共利益为重还是以自己牟利为重的选择。

IC卡面世之前,说这是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提高北京数字化水平等等一系列眼花缭乱堂而皇之的理由有的是,可为什么简单的一票制就推行不开?

还有,人们都在质疑,北京的公交票制是全世界最复杂的票制,月票有效和月票无效,月票有效当中有一票制的和非一票制的。实质上,一个公共汽车,要分作如此多的种类,这就叫中国特色,就是公共利益被绑架的最典型的例子。没听说为北京制作IC卡的那个公司的总经理是怎么说的?北京的IC卡不敢说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但绝对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如此多的种类,还要符合站台上刷卡而有手持器材,还要对地铁高频次的刷卡进行适应,使得成本居高不下。

这就叫北京,就是典型的官商勾结设寻租。

其实,如果看到那个会上针对该栏目记者提问,有些乘客也反映,为了提高上下车速度,单一票制的公交车能否实行三个门同时上下车的问题,这位高高在上的总经理助理的说辞就能知道我们的官员都是什么货色:“多种上下车方式人们就要混乱了,进站的时候,人们就得看看这车哪个门上,所以还是得有一种秩序。”

也就是说,为了建立秩序,必须要为乘坐公交车增加难度,必须要拥挤,宁肯拥挤也不能不理睬秩序,即使这秩序是建立在更加无序的基础上。北京要开人文奥运,可在公交车上讲求的并非如此,而是科技奥运,是要做给“老头子和美国顾问团”看的,是不能给北京那张烂脸上抹黑的。明明是一票制的车,三个门都安装了刷卡器,却非要一个门上俩门下,故意制造混乱,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秩序,如此混帐颠倒黑白的逻辑竟然能够从新闻发布会上斩钉截铁地发出,也真是能够看出来现在的官员都是什么档次的处理品,经过中国特色的官场逆淘汰机制,把最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欺上瞒下口是心非的人留到为官的位置上,才有了这般胡言乱语。

说是解决北京交通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说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出行工具依靠公交车,说是要建立和谐社会,说是把北京变成宜居城市……就这副德行,见鬼去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