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辱师事件的思索

(2023-01-19 00:54:13) 下一个

辱师事件的思索

                                           2007年5月30日

何必

几天前的学生课堂侮辱老师视频,在各大网站上流传以后,事发学校海淀艺术职业学校的主页成为了众网友攻击的对象……(略。)

网上有关老师好学生的段子太多啦。

偶高中时语文老师留作文题为“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讲评课上,老师读一篇班里某位仙人的作文:“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眼前全是鲜花和掌声……” 停顿三秒,“完了”。然后全班一阵疯狂的掌声! 呵呵 这家伙的作文被老师给了一个80分。

这是一个追踪报道。其事发缘起,是此前一天该节目的报道:(略。)

这两天,这个事件成为国内外媒体大肆炒作的热点焦点话题。央视不惜选题撞车,各个新闻资讯类节目竞相以此为重点报道,反复播放来自网络上的那段视频,并设计成了当今电视节目中采取手机和互联网邮件方式进行所谓互动的题目。纸媒体报道更是铺天盖地,显示出逮着软柿子不撒嘴、不敢打老虎还不敢打苍蝇的架势。

而如此触目惊心的画面,也冲击着中国人的心理承受极限。从社会上的反应看,几乎众口一词对那个肇事学生的愤怒声讨。电视节目主持人声称看到该画面时热泪盈眶,并史无前例地在节目中躬起身来向被侮辱后依然高风亮节不计较学生暴行的老师致敬。

媒体就此发出了各式各样的评论。有认为网民到学校堵住肇事学生的行为本身也是以暴易暴的,有认为学生行为该受到什么制裁等等,一时间什么乱七八糟的理性、建设性、先进的性的声音比比皆是。

辱师事件确实让中国社会大大过了一把话语兴奋的瘾。

其实,辱师事件里,能够让我们可以言说的角度的确不少。

那个辱师的学生,是个被人们称之为80后群体中的一分子。有关80后,我曾经专门讨论过,并有了“中国的80后就是没落的一代”的结论。此言一出,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我也看到了我这篇博客后大量的留言,观点针锋相对。有人也直接给我发邮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实际上,80后的所作所为,在这次辱师行为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段视频最初在网络上发布时,是也在该事件发生时在场上课的一个学生所拍摄的,用了类似“这就是我们的课堂,哈哈哈哈”的标题传到了网上。显然,这个行为本身绝不是什么揭露性质的,而更有显摆展示炫耀的成分。对于后来网络上群起而攻之的后果,无论是辱师者,还是拍摄者,都始料未及。

我一向对语焉不详疑义丛生的数字化表述不以为然,比如极少数、一小撮、大多数、个别之类的说辞都是避实就虚的把戏。因之,在无法证实的情况下,我不相信这个辱师事件是个偶然现象,是那些恬不知耻的媒体为了维护安定团结大好局面别有用心粉饰太平说成是“个别行为”。我情愿相信,这个事件不过是中国走向完蛋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那个辱师的学生的同学将这段录像放到网上,本身也是现如今中国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具体表现。其折射出人们通常所习惯说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群体评价结果。别说什么尊师重教,别说什么师道尊严,连起码的对人的尊重都被放逐到九霄云外,社会发展进程的真实境况也就可见一斑了。

那个被辱的老师,在此事件发生后,认为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不能责怪他们,还是自己没有教育好。正是这种说辞,让央视那个著名主持人在演播室录制节目时屁股离开座位深情感人地对受辱老师表达敬意。可问题是,学生侮辱老师,学生却没有什么可以责怪的,这种是非观是个什么货色?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听起来多么令人敬佩。但是,孩子就可以侮辱家长了吗?如果孩子对家长没有权利的维护,还能指望着孩子在社会上遵纪守法?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他人,却被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这也是中国社会太多的社会矛盾、问题、冲突、积怨、动荡等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都不了了之的典型思维,这种避重就轻本末倒置的路数,将维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公平和正义消弭殆尽,一切都化解在责任的销声匿迹之中。谁能说,辱师学生全都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就可以为所欲为呢?谁能说孩子无法无天就可以既往不咎呢?谁又能说,这位德高望重被当作是可敬可佩的老师,不是在姑息养奸,用表面上和蔼可亲对事件影响大包大揽的手法恶化着社会风气呢?

站在辱师事件当事人之外的角度看,则暴露出中国教育失败的景象。这种结论当然不是邓小平层面上的认知,而是中国社会衰败的基础好前提。现在的中国社会,道德崩溃伦常破败是尽人皆知的,而其发端,也在于道德教化功能的全面丧失。从幼儿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当然也包括高等教育,全部走上了重知识轻品德的路线。学生人品培育早就被应试教育中对于考试分数的不遗余力所取代。于是,在未成年人阶段将品质培养的责任悉数推给了家庭,造成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教育者当中只有家庭承担起人伦素养的责任,而其他二者都选择不在场的奇观;而到了成年人阶段的比如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则以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为由,任凭学生以法律当作行为最高规范而不是底线。

再说开去。辱师学生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和制裁呢?该学生所在学校是个私立学校,有生源意味着学校具有生存的条件。因此,开除学生那是万万使不得的,开除学生实际上就等于把白花花人民的币拒之门外,也就是等于自杀。在金钱和正义之间,当然是金钱至上了。全社会唯利是图,难怪学校方面对辱师学生的不闻不问网开一面。

而学校的辱师事件发生后面对社会质疑的悄然无声,也投射出这样的私立学校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在危机公关方面的低能弱智。选择采用暴力阻挡媒体和网民在学校门口追随辱师学生的行为,也表现出私立学校在如此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理上是何等惨不忍睹。

受辱教师已经是70多岁了。按照中国的相关法律,这个年龄应该是退休在家子孙满堂颐养天年的模样了,可现在却还要在这私立学校里日复一日站在讲台上授课,并且由于私立学校把学生(具体来说是学生所交纳的学费)奉若神明故而存在遭受学生欺辱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的法律意义究竟是什么,也很值得社会关注。

媒体对于如此事件连篇累牍的报道,也在形成着媒体暴力,对于保护当事人权利起到着负面作用。

而网民直接现身学校门口,要针对辱师学生采取动作,这种将网络暴力演化为现实暴力的倾向,更是表现出中国社会无法无天的本质。现在,网民已经对这个辱师学生发出了网络通缉令,这种景象让我们非常熟悉,在网上,随便搜索比如“铜须”等字眼儿,就可以看到,这网络通缉令并不是什么新鲜发明,而是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的反映。太多在现实中人模狗样的主儿,一旦到了身份虚拟的网络环境里,马上就表现出人格上的另一方面,即彻头彻尾的魔鬼本性。众多此类人等混杂一起,形成集体话语霸权,占据着虚幻世界里似是而非的道德制高点,主宰着网络上莫名其妙的道德裁判所,成就着网络这种亚文化环境里支离破碎语境当中的暴力频仍以及反人类的滚滚洪流。

其实,看到辱师的画面,我并不感到吃惊。凡是有过文革期间在北京(我不知道外地的情况)上过中学的人都会对此不以为然。那时候,反潮流、批判师道尊严等势不可挡。学校里到处凋零破败,任何课堂里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会突然间闯入一群中学生,对着正在授课的老师张口就骂抬手便打,然后若无其事扬长而去。

所以,看到现在辱师的画面,很有似曾相识之感。

只不过,时过境迁,现如今这种场景再度重新,让人检视情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文革时,还有对于警察的畏惧,还有对于领袖人物的恐怖与忠诚,也有万众一心的价值判断。

现在,则是全社会的责任放逐,是泥沙俱下的是非混乱,是互联网暴力的无处不在,是80后整整一代人的不可救药,是全社会的急功近利,是社会转型固化危险性的几何级数般的放大。

虽然不能断言说,这个辱师事件让我们倒退到文革,可还是免不了令人匪夷所思,现在和文革,到底哪个更好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