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禁止跨区择校政策里的险恶

(2023-01-16 00:21:15) 下一个

禁止跨区择校政策里的险恶

                                 2007年3月13日

何必

跨区择校费越来越高,家长负担越来越大,今年市教委将禁止跨区择校……(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略。)

网上那个有关破小孩的段子也涉及到教育的内容。

教育改革。破小孩对于上学存有恐惧,他说:“一上学就有写不完的功课了。”我说:“那么你就不要去上学了,好不好?”他说:“不上学不行啊,不然学不到本领了。”我说:“你也知道要去学校学本领啊?”然后他安慰自己:“不过不要紧,我不用去考大学,只要能找到工作就可以了。”真是毫无志向!我生气地说:“你才六岁,未知数那么多,又那么聪明,为什么现在就说不要去考大学了呢?”他强调:“我妈说过不会逼着我去考大学的。”言下之意是他读书全然是为了别人,别人提出多高的要求他照做就是了。我由衷地认为中国的教育是非改革不可了,一个学龄前儿童就已经害怕高考负担了。这种害怕真可怕。

涉及到择校费,也渐渐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看到,在中国,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义务教育,或者是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经过了短短10多年的变迁,无一例外,全部成为侵吞国民财富的吸血鬼,人们对此也是恨之入骨,可又无可奈何。

这不,开俩会了,媒体逮着教育部一把手就此问题表态。3月10日《京华时报》:教育部部长周济昨天在两会会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反对让幼儿园的孩子学太深的知识,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对儿童发展非常不利。周济说,现在应试教育的倾向太严重,功利倾向太严重,要通过推行素质教育逐步改变这种局面。他介绍,教育部将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一个孩子能够每天锻炼1小时,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将来重点高中的名额要比较均衡地分配到各个学校去,没有必要在初中就择校了,而且义务教育法规定就近免试入学,这是法定的,你要考了就是违法的。”周济指出,“这需要大家的观念都有个转变,政府对学校的要求将不再是升学率,而是能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推进工作。”

这位部长大人真是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吧。对学校的要求将不再是升学率,而是能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推进工作,又是个看上去挺美不?可怎么实行呢?素质教育嚷嚷了这么多年,现在的情况如何呢?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可出口却完全是一个罪该万死但却千军万马蜂拥而至的一次性考试(今年俩会上有人甚至提出取消高考),于是就是所有素质教育面对高考这个应试教育典范都只能前功尽弃乃至束手就擒的结局。

更何况,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推进工作是个什么概念?如何评定?应该说,虽然应试教育万夫所指,可升学率毕竟还是个可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体系,如果改为其他的素质教育要求,那么考核方式将会形成又一个、而且很可能更加腐败的设寻租领地。

还有,这位部长大人发话说,择校是违法的。既然教育部头面人物都如此盖棺定论了,似乎也就没什么非议了吧?可怎么看到现如今无处不在的择校现象呢?既然违法了,那么教育部该如何处置那些违法乱纪的学校呢?

没任何反应和动作。只不过,各个学校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择校之际,偷梁换柱巧立名目,不说是择校,而用其他五花八门的名义取而代之就万事大吉了。

不仅如此,媒体报道,学校收入中,被认定为免税的项目包括: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按规定标准收取的学费、住宿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伙食费、考试报名费收入。税务总局日前表示,对上述收入免征营业税,但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这实际上是把这些乱收费给“法定化”了!乱收费会更加堂而皇之。

这就让人想起东北那些老工业基地如今破败不堪民不聊生,良家妇女纷纷走上街头做起皮肉生意聊以谋生,为无烟工业的色情行当增光添彩。这种在中国法律上属于明确被禁止的行为,也惹得税务机关虎视眈眈,要对卖淫收入课税,被坊间指作通过赋税方式将妓女现象合法化。

在形形色色的重压之下,人们迫不得已只能忍受日益增加的盘剥。我过去的同事王未名给我发来BBC的相关报道里,也有如许内容。

2007年02月07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43北京时间 21:43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也谈谈教育问题

(何必注,略。)

在把眼光看在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同时,不要忘了还有更多贫困的学生,贫困但学习成绩突出的收益了,那么是否就应该以成绩来给资助设个下限呢?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精英教育,我们更需要平民教育,毕竟我们这个国家的主体是广大的平民!

这种声音在国内媒体上也并不鲜见。可这样的呼吁又能奈何当今的委府么?从实际情况看,委府在榨取民间血汗钱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上岿然不动。

现在,北京市终于要对择校费开刀了。这又是个很让人振奋的行政举措不是?

可具体看,问题还是显而易见。

首先,禁止跨区择校,那么对于区内择校如何?义务教育法规定就近入学,可区内的学校也存在着教学质量上的差异。既然官方禁止跨区择校,那么在区内择校就应该是被允许的,这将导致区内择校的更加疯狂。

其次,禁止跨区择校,其政策基础还是户籍制度,是根据城市居民的户籍所在地或者长期居住地而制定的禁止性规定。但如此一来,更是让户籍制度本身所天然带有的缺陷进一步显现。原本,户籍制度就成为过街老鼠,对二元社会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发展障碍。现在,又要典当出户籍制度这个劳什子,为禁止择校来当挡箭牌和法宝。这就势必产生在同一个城市市区里居住的人不能随便迁徙的结果,而这种政策设计方向的反动性质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市区,也要固定下来,不得随意变化居住地,这对公民的迁徙权利的侵犯也太明显了吧。

还不论,这种措施的可操作性如何。事实上,在城市市区之间进行户籍变动,有着太多的理由和政策空间,房屋拆迁、赡养老人、结婚离异、家破人亡……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本市居民找出千奇百怪的理由在市区之间迁移户口呢?

再有,如果购买商品房,这并不被政策所限制吧。而通过购买商品房(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就可以达到将户口迁移到目标学校附近的目的,这又如何限制呢?总不会说,购买了商品房,却不给上户口吧。

更重要的是,这种跨区择校方面的禁止性规定,基础就是户籍制度,而如此制度更是给来京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形成了新的准入限制。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具有本市户口的家庭都要被禁止跨区择校,那些根本没有本市户口的流动人口就更甭想沾染其中了。

这种禁止跨区择校的政策,既缺乏可操作性,又是在一种将委府责任最小化的思路指导下的闭门造车,而且本身就具有着明显的恶意,制造着新的不公平,并由此使得社会不公制度化。

周济说择校就是违法,北京市说跨区择校要被禁止,意味着区内择校还是被认可的。这种口径和行政方式上的严重差异,也就是当前中国的确切真实,让我们领略着,所谓制度创新究竟是什么货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