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高校改革整体推进

(2022-12-16 23:54:35) 下一个

高校改革整体推进

                                         2005年3月12日

何必

专家呼吁高校人事制度不应局限在“单点突破”,而应采取“整体推进”,从而推动全国高校改革进程……(略。)

该消息具体介绍,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在此次论坛上表示,目前高校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因此必须采取战略性举措,把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度上来认识。“人事制度改革不能只单靠某个院校来进行突破,必须要让各个大学一起行动起来,整体推进,才能使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真正迈向前进”,赵曙明强调。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暨南大学校长刘人怀教授表示,目前高校的人事制度已不能适应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在高校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存在。他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应从调整收入分配等制度着手,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制订明确的规范。

看到这样的说法,应该联想到的是,目前中国高等院校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将北大作为试点,用类似张维迎等精英派系作为改革中坚,整体上以国退民进为基本思路,把变革深入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从北大各种网上线下的议论上看,不管是闵维方(北大书记)的豪言壮语,还是张维迎的顶头上司、“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壮志豪情,在北大人眼里,也不过就是利用改革的名义把北大变成一架绞肉机,给那些“改革家”们提供了招降纳叛党同伐异的机会与场所。而不少人尖锐地指出,北大改革的实质就是巧立名目,每推出一项改革举措就可以再度侵蚀一大块国家财政拨款,从而使既得利益集团大肆中饱私囊。

如果李金华们对北大改革进行审计,说不定会弄出什么触目惊心的结果,就像对国企改革进行审计几乎没有干净的一样。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还在如火如荼。今年两会上,教育腐败简直成为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在谈论的对象,在人们把本届两会上言论之大胆、指称社会现象用词之严厉很欢欣鼓舞时,人们也听到北大校长许智宏有关教育状况目前就挺好、否则西部那些学生根本就进不了北大之类的奇谈怪论,以及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的随声附和。

这边两会,那边教育部跑到广州召开什么“高校可持续发展论坛”,一南一北形成对台戏,这北京方面街谈巷议教育腐败之际,号称要文化北伐的南方方面却煞有介事地提出要将北大那样的改革全面推开。不知道,所谓的整体推进,是不是北大之外的其他高校看着教育部每年给北大划拨的巨额改革经费犯了红眼病还是怎么的。

让张维迎那样喝了不少洋墨水学富五车者来掌管高校改革,自然是要与国际接轨了。尽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取消全国统一高考,这是国际上现代大学教育的通行模式,但众所周知的是,中国人见缝插针的功夫甚是了得,无论什么事,到了当今中国人的手中,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之间微妙得不可言传的平衡,就使得改革本身成为巨大的腐败根据地。

著名学者余英时曾经指出,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份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他还叙述了不久前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的经历和感受。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昕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120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他昕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如此,再听听我们那些动辄连自己目语都觉得烦、干脆在授课之际时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单词的教授学者们来,我们的高校改革是否也敢于因此炒丫挺的鱿鱼?当然不敢了,连领导还来不来说自己的脑袋像computer、或者要求家庭晚餐上都要讲英文呢,谁也不能说这就是浅薄吧。想必,中国高校把类似周星弛、张国力之类的聘为教授乃至艺术学院院长的当口,没有一个敢于像米国人那样,拒绝当值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常青藤学校任教的请求。

就在广州那边风起云涌地谈论高校人事制度整体推进的同时,这边出事啦。3月11日《中国青年报》消息,高校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圣洁净土,但随着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的增大,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成了腐败“毒瘤”。记者从陕西省有关部门了解到,近3年来,陕西省就有7名高校厅级干部因犯受贿罪而被捕或判刑。陕西3年查处80多起高校职务犯罪经济案件。事实上,不仅陕西高校暴露出类似的问题,全国各地高校腐败案件近年被媒体曝光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如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世明因受贿罪被判10年有期徒刑,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被控受贿160余万元,江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杭中茂去年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而“出事”……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目前高校领导腐败案发案部位相对集中,许多人都是在学校基建、采购和招生过程中犯案,这些领域已成为高校领导腐败的三大“病灶”。一些不法建筑商为了承揽高校基建工程,把眼睛盯在高校主管基建的校、处级领导干部身上。为揽到工程,千方百计地拉这些人“下水”。去年四川高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教材腐败系列案”:全省13所高校中36名干部或工作人员被立案侦查,3名县处级干部贪污受贿100万元以上,涉嫌犯罪总额高达1200余万元。高校招生本是学校选拔人才的渠道,但却成了一些招生人员手中决定学生能否上学的权力,使得他们借招生之机徇私舞弊,大肆贪污受贿。桂林医学院原党委书记何水淋(正厅级)在1993年至2000年,利用担任院长便利,采取“特批录取”“降分录取”“关照录取”,多次收取学生家长送钱3.7万元,违规录取3名高考低分学生,最终被检察机关查处。……

应该说,高等院校改革从来也没有间断过,而且,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占据了我国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当中的大部分,而挤占了义务教育资源,同时又把高等教育领域变成了张着血盆大口侵吞国民血汗钱的取款机。就这样,高校里从校长到员工还是不甘心,想方设法另辟蹊径巧取豪夺。

10多年前民间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如今的干部腐败到了排成一列挨个毙掉应该有冤枉的,隔一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的,而这个版本不断升级,2000版作干部挨个毙没有冤枉的,他们的家属隔一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的;02版作亲友隔一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的;04版干脆是邻居隔一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的……不知道再这么演绎下去,会是什么结局。

如果按照腐败定义将比如行政不作为等非物质腐败、以及公共权力扩大化到甚至家庭当中,来看待如今的社会,完全结论作,在以权力腐败为核心与动力的全民腐败的社会环境里,要找出个洁身自好的来还真不容易。

具体到高校人事改革整体推进,按照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到底是北大驱逐陕西,还是相反?怎么看都是个劣,到底谁驱逐谁?或者说,如果要是驱逐的话,应该是比比哪个更劣。

甭管谁驱逐谁,依着那些来不来就提什么科斯“路径依赖”说者们的眼里,作为一种制度选择,这驱逐本身也是要有成本的,最终还是纳税人买单。

教育成了这样,我们除了痛心疾首之外,又能怎么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