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身强力壮保卫幼儿园

(2022-12-16 23:13:58) 下一个

身强力壮保卫幼儿园

                                       2005年2月19日

何必

近日,北京警方会同10家委办局重新划定了单位内部重点防范部位的安全保卫规定……(略。)

“幼儿园首次列为防范重点 夜巡人员要求年轻力壮”,这是该新闻的标题。从内容上看,这次安全保卫工作部署并不仅仅针对幼儿园,可在标题里这样做,也确实有着编辑的良苦用心。从读者心理角度考虑,其他那些部门或场所远不如幼儿园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幼儿园血案以及那些可爱而无辜的孩子在全国各地成为凶残的嗜血者的杀戮对象,也时刻刺痛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心。应该说,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再怎么加强力量也不为过。

这次北京警方会同10家委局办制定并推出了单位内部重点防范部位安全保卫规定,是朝着强化安全保卫措施、加强内部安全管理、提供安全社会环境的方向所做出的具体努力。

其中,要针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主责人员最高罚款将达10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特别是对于个人来说,如此高额的罚款几乎够得上其几年的总收入了。按照北京市最近刚刚发布的人均收入统计结果,也才不过年1万5千多元,要是罚上10万,差不多是人均收入水平上7年的量了。而这种罚款规定的背后,还是有着以罚代管的倾向,而更有执法部门创收的嫌疑。到现在,北京警方热衷于罚款是尽人皆知的事,例如交通警察每个月都要有人物,拿着罚款仪器在大街上溜达,根据该仪器处罚驾驶员的数量而计算工作量。去年12月份交通管理部门电脑系统出现问题,致使几个月驾驶员违章纪录全部丢失,到了年底警察倾巢出动,墙角里树根旁停车后到处都是黑压压的贼眉鼠眼不怀好意的警察,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一辆过往的车辆,巴望着能迅速获取找茬罚款的缝隙。据说,交管部门为了那丢失的数据而造成的财政收入下降懊恼不已,下达了命令要求堤外损失堤内补,要将所有的损失都夺回来,这样法律就成了根松紧带,这时执法力度大了许多,很多平素奉公守法的驾驶员也因此成了倒霉蛋。

规定安全保卫巡逻人员年龄不得超过55岁,也必须年满18周岁,这样的规定依据何在不得而知。虽然有着年龄歧视的成份,但对于干夜间巡查这种体力活的岗位,好像如此规定也无可厚非,想必,不仅仅是在年龄上有要求,对于性别也会如是,大概不能弄个18岁花季姑娘进行夜间巡逻,否则或者真不知道谁该受到保卫,或者干脆被当成站街卖身的;而55岁的女性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老太太干保卫也就是小脚侦缉队时代还凑合;中央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的保卫人员应该是本单位正式人员,这种倡仪性规定里还是透露出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于在京中央单位以及各级不属于北京市管理的政府部门的无可奈何,人家真要是不执行,北京市方面也只能干瞪眼;而正式人员的规定,则更是透露出如今社会里等级森严的加剧……如此等等,怎么凡是弄出个什么规定来,里面都存留着那么多碍眼别扭的地方?这管理思维水平总弄得这么斜乎,倒是向社会昭示着如今这公务员队伍滥竽充数者众,每每发布个规章制度都是漏洞百出,似乎专门是供大家取消讥讽用的。

经济学上有个“外部性”的说法,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把外部性定义为“一个人(企业)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而余晖则在《中国的政府管制:地位、特征、改革》里将其定义作“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交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而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性成本,或者说人们习惯称之为“负的外部性”代价,本来活得好好的人被那些居心叵测乃至穷凶极恶者突如其来送上了不归之路,这当然是最大的外部性。而这种外部性会极大地影响社会运行,并且远非依靠市场力量能够根除的,属于越来越广泛的“市场失灵”地带,自然也就显示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而政府在此有所作为,也无非是通过经济或社会管制的手段抑制这种外部性的滋生与蔓延。

不过,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在此区域存在势力越来越大。去年,全国整治幼儿园和中小学,取消了10000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辞退了30000多名不合格的人员。在普通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固然保全了地方平安,但一方面加大了政府管制的成本、力度与范围,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基础教育。事实上,在绝大多数中国农村,学校或社会的幼儿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而中小学教育也非常令人担忧。在四川一些地区,由于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大量农村教师流失,目前只能靠那些在满分100分考试中只能活得12分的人员来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应该是对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绝妙的讽刺。

克服外部性的增加,远远不是靠撤并教育机构、壁垒森严、增加人手、依靠什么地道正宗的正式人员就能解决的。君不见,已经有报道说不少家长开始把孩子从教育机构里接回来,而返回到了私塾般的家庭教育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国外教育盯住中国市场并屡屡得手的原因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