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度十一月
诸圣节、追思已亡、基督普世君王节
文/寻沐执恩
十一月作为教会礼仪年的最后一个月,普世教会特别纪念和奉献给炼灵,也愿意借着对炼狱灵魂的纪念而能够重视每个人的灵魂世界。
诸圣节,节日起源可以回溯至第4世纪,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诸圣瞻礼的庆祝。同时期的金口圣若望在其著作中提到,5月13日或圣神将临节后的第一个主日为“诸殉道圣人节”,直到今日希腊东正教的礼仪日历任然称呼这个主日为“诸圣主日”。而拉丁教会由第7世纪才开始在5月13日庆祝殉道圣人节。公元610年,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将罗马的万神殿祝圣为教会的圣殿,并将其奉献为光荣圣母和所有殉道诸圣的大殿。如今,教会于11月1日庆祝的诸圣节,源自于八世纪爱尔兰和英国对诸圣人的庆祝,不再只是庆祝所有的殉道者,而是庆祝一切圣人。公元835年,教宗额我略四世钦定11月1日为诸圣瞻礼。教会对诸圣人的定义分为三个:1.天堂的圣人,2.普世的圣人,3.炼狱的圣人。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司铎们只把圣人的关注点放在天堂的圣人,却忽略了后两类圣人的庆祝。每一个基督徒都行走在成圣的路上,这也是教会在庆祝诸圣节时邀请每一个基督徒时刻醒悟“成圣”的使命。正因为我们是罪人,才有机会成为圣人,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罪,又怎么能够立足于圣人之地?行走在成圣的路上,渴慕向往天乡的美愿才是我们庆祝诸圣节的意义。赖着诸圣的转祷,让我们每一位有勇气在基督的爱内实现彼此相爱的使命,并成为他人的圣人。
诸灵节,又名追思已亡节,为那些所有去世的灵魂们祈祷的纪念日。教会早期便一直有为亡者祈祷的习惯,每一个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方式来追思已亡者。本笃会士一直保持着于11月1日的晚祷中特别为亡者祈祷,教会便继续了这一项传统,将11月2日定为追思已亡节,目的是希望普世教会能够重视那些已亡的灵魂,为他们祈祷早升天国,也在提醒每一位信众能够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准备好面对死亡。当然,我们并不是去惧怕死亡或者恐惧炼狱,而是怀着一颗信赖的心去生活好每一天,在现实生活中活出对基督的信赖和对天主仁慈的感激。诸圣相通功便是邀请我们去为所有炼狱灵魂祈祷,不仅仅是专注于自己的亲友恩人,而是能够为那些需要祈祷的灵魂们祈祷,因为每一个升天的灵魂都是我们的转祷者。很多时候,我们一心只为了自己亲友祈祷,却忽略了自己也对其他灵魂的重要性和义务性。单单的祈祷和弥撒还不够我们对他们的帮助,而是需要建立在身体力行的生活上,斋戒奉献和服务的行动上。
基督普世君王节,作为教会礼仪年的最后一个主日的庆祝,是为我们宣告了基督战胜死亡和复活的事实,祂才是世界的真主宰。基督普世君王节最初于1925年由教宗庇护十一世确定为天主教的正式节庆。于1969年教宗保禄六世在新修订的罗马普通历法中,将该节日改为常年期的最后一个主日。君王节也极度要求我们基督徒反思自我对耶稣基督的定位:生活中我们是否把基督当作我们的君王,是否把基督的价值和使命实践在我们的周遭中,是否有把基督的王权带给其他不认识基督的人。在我们十一月面对诸圣与诸灵魂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所有的庆祝都来至于耶稣基督,如果祂没有死而复活、如果祂不是普世君王,那么我们的生命和死亡便不再拥有任何意义。但正因为基督才是我们的终点,所有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走向祂,那么我们的成圣之路和为灵祈福之路才越发有力量。
让我们善度十一月的礼仪生活,在祈祷中、静默中、斋戒中、以及服务中,为基督的王国践行所爱。正如圣安德烈宗徒一生,将基督带给世界,让更多的人走近耶稣,因为基督才是我们生命的核心和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