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飞潜智

光影流转,育教绵绵,拈花微笑,潜智蔓延。
正文

《色,戒》矫之情:感受大过天,理念轻似烟

(2022-09-20 16:43:27) 下一个

(原创:灵隐士)

《色,戒》矫之情:感受大过天,理念轻似烟

  年轻时有点小资,肾里火气也重,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电影《色,戒》。喜欢老上海的风情。喜欢梁朝伟。喜欢汤唯的旗袍。喜欢露点表演。真的!

  后来不喜欢了。不是因为有了佛学修为,而是觉得味道太怪。也可能时过境迁,是自己变了。

  作为张爱玲的原创短篇,小说原本初稿是英文写的,名字是“Spy Ring”(间谍的戒指),也暗指干间谍的那个圈子。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请客请客》,轻松惬意生活化。后来改版为中文,名字也改为《色,戒》,收录在她的《惘然记》之中。作品是非常典型的Eileen风:零零碎碎的生活细节,铺垫出偶尔的情绪,眉一拧,脸一拉,小脾气一发。马上又一转,笑脸如花,来一句俏皮话,神来之笔,非常出彩,因为。。。我是女人啊,小女人嘛!人如其文,个性上也我行我素——爱碍谁啊,才不要看你脸色,我就要这样。个性至极,很真实,让人喜欢。

  相比张爱玲的纯粹与较真,电影《色,戒》就显得刻意、机巧、里外矛盾——细节上细致真实,情感上朦胧模糊,而创作理念上小心谨慎,圆滑通融,避重就轻,就像它的英文名字“Lust, Caution”(情欲,小心!)。电影描述在惶惶战乱,一个女学生,现实生活里无依无靠,选择了如电影般的间谍人生,逐渐爱上了汉奸男主角,被价值连城的戒指所感动,宁愿为了对方,牺牲一切。

  你首先会喜欢女主角。她年轻、漂亮、情感丰富、看电影也会落泪,尽管生活苦闷心里也有梦。也会欣赏她——勇敢的追求自我,展现真实的自己。最后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选择去挽救所爱的人,虽然对方非常邪恶,导致自己被枪毙。对太平世界的普通个人来说,这是多大的勇气!你更会同情她,身处乱世,孤立无助,懵懵懂懂就成了革命的祭品,被无耻粗暴的夺取贞操。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就会忘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她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一批的年轻人被活捉,被拷问,被枪毙,依次类推,可能更多的革命者被活捉,折磨,枪毙。

  你第一眼不会讨厌男主角。他长得帅,眼神魅,样子温柔,对女人出手大方。虽然他是汉奸,干着昧良心的勾当——譬如为了情报,对革命者凶残无情,甚至把人的脑袋打掉了一半也不会皱眉头——可是这个镜头观众看不见,是通过情人间的对话讲出来的。否则的话,大家就开始讨厌他了。在电影的最后,他若无其事,亲自做出批示,枪毙自己的情人等一批人。黑色的夜幕下,刑场上,那些受过折磨的年轻人跪成一排,低着头,面对黑洞洞的死人坑等待着死亡。这么关键的一刻,镜头却艺术地一转,转向站在自家门口的男主角,望着情人曾经躺过的床单,黯然神伤,因为他心里也不情愿,也是一个心伤之人。演员是梁朝伟,对这个角色,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另外一个男演员能让人更加同情。在这不妨对比一下原著:多年之后,男主角也到了面对死刑的一刻,想起被自己枪毙的女主角,那个死心塌地爱他的女人,心里一阵开心释怀。他很欣慰,也很满足,因为这样她才永远只属于自己。

  你应该会讨厌学生。好幼稚,不好好去读书,没事瞎折腾什么,这下知道社会黑暗了吧?活该自己害死自己,革命是你能干的吗?应该交给别人,那些会革命的人去干嘛。为了色诱汉奸,这群学生决定让漂亮的女主角献身,选择被“破处”,结果是长得最猥琐的那个学生中了彩票,而那个嘴上说爱她,挑头来革命的,却没有胆量站出来去做,而是缩头离开。太丢人了!相信每个屏幕前的年轻人绝对气不打一处来,这都是什么鸟事!而对这个挑头革命的学生,一定反感到了极点。丫什么玩意儿嘛!

  你会更讨厌革命者。都是你们这些人干的好事。你们自己革命就算了,自己行为自己负责,干嘛要拖孩子下水?小小年纪教他们干间谍,孩子们死了,你们跑掉了,腿脚可真他妈真够快的。而电影里的那个革命者,看上去一脸凶相、态度傲慢、粗暴无情,根本不考虑别人心里感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是不是跟延安方面有瓜葛?其实在原著里,甚至人物的原型,都清清楚楚地表明是南京政府方面。

  那可是国破苦难年代,外敌入侵抢夺。有人在反抗,有人不反抗,也有人交敌为友。弱小普通之人不去抗争,选择安稳的度过没有什么好怪的。但是站起身来,不顾性命勇于抗争绝对令人敬佩。很可悲电影的理念却与之相反。为什么这样?对于那些勇于抗争的人,一定要去质疑、去讥讽吗?他们有缺陷,譬如看起来无情,有的人行事坚决强硬,有的人冲动,有的人缺乏生活阅历,可是决对没有一个人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没事找事,仅仅为了好玩。他们这样做,只因为心是热的,真心愿意出一把力,去帮助别人,那些更多的因此受难却无能为力的人。他们没有在演戏,是真真正正地在做。

  这就是这部电影。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做出再创作,掺杂了自己的理念、意图、以及市场的需求。为了票房,请了大牌影星,放大了真实的情欲镜头,爱欲纠缠如此活色生香,让人回味。为了力求景物环境的真实,拨出巨资修建了一条古典的街道。这些认真无疑会让看得人满意开心——这都如此考究,那别的一定也是认认真真,值得相信的了。可是并非如此,认真考究仅仅用在了外表而已,纯粹是视觉上的考究,是有意挑选出的,一种有倾向的考究。而在逻辑理念方面并不考究,因为经不起推敲。譬如,为什么添加、修改,甚至采用艺术的手法,去模糊,甚至转置基本的事实?譬如对学生幼稚的讽刺,对女孩贪慕的同情,对汉奸残忍的虚饰,对革命者反抗的厌恶呢?对当时社会主角之一的日本军人,电影镜头里面寥寥无几,看到的只是他们在欢场一脸醉相,边哭边唱,像秋后的蚂蚱,时日无多,没有些许作恶的样子。这会是真实的吗?这会是对的吗?

  电影开始是一桌麻将,吃、碰、杠、胡往来穿梭,在红中、发财、点炮、自摸的喜笑嗔骂中,人人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生活如此的鲜活热辣。“不吃辣怎么胡得出辣子?”女人都笑了,多么的幽默机智。作人要胆大心细,富贵险中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绝不只是男人这样。这是在玩麻将吗?揭开麻将的面纱,那是一个暗中奔涌的江湖。“兵荒马乱的,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机会好赚?”“现在上海很缺粮食。”“打仗嘛,对了,还缺西药。”在这些人眼里,人活着不就是一本生意经?打仗当然也是为了这个。就算日本人,也还不是为了这个?

  而电影结尾也是一桌麻将,可以听到声音,像往常一样,没什么不同。作为观众我知道,那个麻将桌从此少了一个鲜活的年轻女人。这是个圈子,由背景相似的人组成的圈子,麻将打的是相互之间的利益:“把你多余的给我啊,我不要的给她,她要不要?不要给下家好了,大家开开心心,都有的赚。”至于谁坐在那个座位,就算一个间谍,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大家都有赚就好。人会来就会往,没什么,管好自己就好,那些跟自己不相干的就算了吧,我又不傻。

  打麻将一定要够机灵,明杠暗杠各有所需。明吃明碰,甩牌要暗,要若无其事不动声色,最好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即使自己不需要的,也要明白牌局状况,要放掉得妥妥当当,千万不要因此引火伤身。作为玩家心里都要清楚,男主角易默成心里清楚,易太太心里也清楚,导演李安当然更清楚。可是也有人不清楚,譬如女主角王佳芝就不清楚。

  一颗戒指价值连城永流传。它用价格敲定了爱,换到了一颗真诚的心。女主角回到街上,失魂落魄,痴痴呆呆木头般的走着,好像作了一场梦,眼前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跟她变得两不相干。她叫住了一辆三轮车,车夫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他让三轮车划出一个优美的圈子,表演一般停在女主角的面前——他当然看不到那颗破碎的心。“回家啊?”“嗯。”家?我还有家吗,我有过家吗,她不禁呆住了。她不是不够机灵,问题在于她还是太真心,修炼不够,没有通透打麻将的涵义,所以算不清楚自己的账,做砸了生意。如果是易先生易太太的话,那肯定不会。

  电影主题曲很好听,歌词有一句“深如海 深如海 如海”,女主角就像一叶浮萍,在波涛汹涌之中左飘右荡,最终淹没。可深如大海的应该是谁呢?是革命的人?是那些打麻将的?还是像易先生,刚开始是革命的人,后来就成了打麻将的?这个问题电影显然没有较真一下,显得含含糊糊。这本可以是一个突破点,让男女主角各有更丰实的线条,相互比对,在爱情之上,挖掘出更大的情感,真实又普世的情感,以此超越纯粹女性视角的小说。可是电影并没有这样,只是浅尝即止,宛若蜻蜓点水,显然不愿去考究太多。

  大体来看,张爱玲跟李碧华一样了解男人,《色,戒》的侧面像《霸王别姬》,王佳芝大体也像程蝶衣,都是一生心酸遭遇,命比纸薄,只是为爱痴狂。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程蝶衣从小就被人强逼着做事,他心里一直在抗争。他不虚荣,电影里也没漏过点,他只是一生错爱上了一个假的霸王。虽然心里很受伤,可是自始至终没有想过去伤害别人,更没有牵连别人死亡。而《色,戒》的女主角王佳芝,一切均为自愿,所有这些缺点全都有。我是喜欢女主角,也同情她,可是在心里无法真的爱她。李安真的爱她吗?如果是的为什么要这样?搞得像打麻将似的?在追求真假虚实的理念上,李安身姿灵活所以太轻,他不如陈凯歌。

  影由心生,对成名导演,电影是思想理念凝结之后的投影。我知道他是一个聪明的导演,绝对有才华的佼佼者,非常之杰出。他在生活中力求谨慎细微,而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可是对于色戒,这样一个可以清醒纯正的故事,却讲得如此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就轻避重,甚至虚实反置。是因为他选择放大个人的感受,让个人的感受大过天,而让整个电影的理念轻似烟,如烟雾一般轻轻飘荡。虽然作品的英文名字是《情欲,小心!》,却很难让我相信是在善意地提醒女主角——一个中国女孩子,你让她虚荣心膨胀了,裤带也松了,为了一个民族败类,卖了自己,同时出卖了别人,结果自己死了,连带害死一群人。好糟践女人啊。。。感情需要这么拧巴吗?需要这么刻意假惺惺的,要这么虚吗?

  我仿佛吃了一粒怪味豆,消化不掉而堵在心里。这部电影如此精神分裂,表像和灵魂是如此骨肉分离,让我无法产生心灵上的契合,实在没有办法,因为这跟我的理念差别太大。相比而言,我喜欢那些真的有勇气,身心合一的导演,力求真实的情感,无问西东,无问国籍。譬如黑泽明,譬如胡金铨、杨德昌,譬如王家卫、徐克,譬如陈凯歌,还有譬如西方的库布里克,奥利弗斯通,沃卓斯基,因为他们是真的,真的有怜悯,也是认认真真的在思索电影。

  对我来说,电影无问旧新,能去伪存真就好。

  据说,杨德昌曾经打算拍摄电影《暗杀》,以小说《色,戒》为蓝本,还联系过张曼玉,只是后来无疾而终。真遗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